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所在地为轮台(现在新疆轮台)。这是诗人第二次出塞,武判官即其前任,本诗正是诗人在轮台送其归京时写下的。
3.文体常识:歌行体,南朝宋鲍照所创。他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二、字词积累
冢(zhǒnɡ)累累(lěi) 狗窦(dòu)雉(zhì)
旅葵(kuí)舂谷(chōnɡ)羹饭(ɡēnɡ)饴(yí)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三、朗读节奏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章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景色,烘托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表达了诗人因惜别友人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突出环境描写,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感悟其中的深意。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1、品“ 问神州”
解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神州——中原大地,在这里指被金兵占领的北宋故土。
问神州:感慨风景不再,悼念中原故土
2、品“问兴亡”
解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诗人将时间(历史)比作长河,因为二者共有绵延不绝、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早在《论语》里,孔子就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多少朝代由盛转衰,最后都在历史的滔滔江水当中被湮没。偏安一方,贪图享乐的南宋呢?是否也会上演同样的历史轨迹?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作品介绍:《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内容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炼字:“空”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分别时无限惆怅的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1)大开大阖,意境壮阔。
全诗开得好,收得巧。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使诗的意境波澜壮阔。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故事。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1.课后了解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演变。
2.课后阅读陈陶《陇西行》和杜甫《兵车行》。
3.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300字。
3.描绘老兵回家后见到的庭院中的情景有何作用?
由遥看到近见,描绘了满眼荒凉凄楚的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家中已无人的境况,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4.请赏析“泪落沾我衣”。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含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反映了老兵悲惨的遭遇,更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兵役压迫之下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示例一: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示例二: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了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显出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有何表达效果?
二、字词积累
万兜鍪(dōu móu)
三、朗读节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理解词意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远了。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往今来,送别诗不胜枚举。其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感受一份别样的送别之情。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作气势豪迈,色彩瑰丽,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风格与高适相近,二人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岑嘉州集》。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理解诗意
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顿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硬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即将归京的客人,宴席上还有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的胡地音乐助兴。傍晚大雪纷飞,落在辕门上,红旗冻僵在劲风中不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的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经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诗歌,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诗歌描写了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所展示的景象。
大风夹着雪花飞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Βιβλιοθήκη 环节三合作探
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作用:衬托出荒凉的景象,烘托人物悲凉的心情。
2.你是如何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
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却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作者以此句开篇,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法
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十五从军征》
当代社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无比光荣,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人生绽放异彩!然而在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封建时代,一旦踏上军营之路,很可能陷入悲惨的境地。今天我们学习《十五从军征》,感受一位老兵的令人心酸的悲惨命运吧!
“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被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从侧面表现了天气的严寒。
6.任选角度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描绘画面)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的身影,只看到地上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角度二)这两句诗写友人已去、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分别时无限惆怅的心情。
孙权在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上下阕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上阕:写对“千古兴亡”的感慨。下阕:借对孙权的赞颂,表达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2)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唐诗三百首评析》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始终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一词妙在何处?赏析这个写雪景的名句。
妙处:不仅写出了塞外天气的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还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雪比作春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雪满枝头的奇丽景象,比喻新颖,想象丰富,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富有诗意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以苦为乐的精神,格调高昂豪迈。
5.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加以分析。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想回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景象荒凉)→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环节四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所提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身亦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yán)山一带。晚年韩侂(tuō)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情感;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学习
重点
诵读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学习
难点
理解诗词曲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字词积累
百草折(zhé)裘(qiú) 锦衾(qīn)瀚海(hàn)
阑干(lán)羌笛(qiānɡ)饮归客(yìn) 风掣(chè)
三、朗读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诗意: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乡里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屋前的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羹。羹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就洒落在征衣上。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介绍: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章。
3.文体常识:歌行体,南朝宋鲍照所创。他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二、字词积累
冢(zhǒnɡ)累累(lěi) 狗窦(dòu)雉(zhì)
旅葵(kuí)舂谷(chōnɡ)羹饭(ɡēnɡ)饴(yí)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三、朗读节奏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章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景色,烘托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表达了诗人因惜别友人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突出环境描写,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感悟其中的深意。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1、品“ 问神州”
解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神州——中原大地,在这里指被金兵占领的北宋故土。
问神州:感慨风景不再,悼念中原故土
2、品“问兴亡”
解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诗人将时间(历史)比作长河,因为二者共有绵延不绝、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早在《论语》里,孔子就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多少朝代由盛转衰,最后都在历史的滔滔江水当中被湮没。偏安一方,贪图享乐的南宋呢?是否也会上演同样的历史轨迹?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作品介绍:《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内容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炼字:“空”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分别时无限惆怅的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1)大开大阖,意境壮阔。
全诗开得好,收得巧。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使诗的意境波澜壮阔。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故事。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1.课后了解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演变。
2.课后阅读陈陶《陇西行》和杜甫《兵车行》。
3.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300字。
3.描绘老兵回家后见到的庭院中的情景有何作用?
由遥看到近见,描绘了满眼荒凉凄楚的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家中已无人的境况,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4.请赏析“泪落沾我衣”。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含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反映了老兵悲惨的遭遇,更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兵役压迫之下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示例一: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示例二: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了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显出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有何表达效果?
二、字词积累
万兜鍪(dōu móu)
三、朗读节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理解词意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远了。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往今来,送别诗不胜枚举。其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感受一份别样的送别之情。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作气势豪迈,色彩瑰丽,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风格与高适相近,二人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岑嘉州集》。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理解诗意
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顿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硬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即将归京的客人,宴席上还有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的胡地音乐助兴。傍晚大雪纷飞,落在辕门上,红旗冻僵在劲风中不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的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经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诗歌,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诗歌描写了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所展示的景象。
大风夹着雪花飞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Βιβλιοθήκη 环节三合作探
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作用:衬托出荒凉的景象,烘托人物悲凉的心情。
2.你是如何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
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却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作者以此句开篇,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法
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十五从军征》
当代社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无比光荣,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人生绽放异彩!然而在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封建时代,一旦踏上军营之路,很可能陷入悲惨的境地。今天我们学习《十五从军征》,感受一位老兵的令人心酸的悲惨命运吧!
“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被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从侧面表现了天气的严寒。
6.任选角度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描绘画面)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的身影,只看到地上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角度二)这两句诗写友人已去、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分别时无限惆怅的心情。
孙权在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上下阕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上阕:写对“千古兴亡”的感慨。下阕:借对孙权的赞颂,表达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2)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唐诗三百首评析》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始终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一词妙在何处?赏析这个写雪景的名句。
妙处:不仅写出了塞外天气的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还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雪比作春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雪满枝头的奇丽景象,比喻新颖,想象丰富,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富有诗意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以苦为乐的精神,格调高昂豪迈。
5.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加以分析。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想回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景象荒凉)→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环节四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所提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身亦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yán)山一带。晚年韩侂(tuō)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情感;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学习
重点
诵读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学习
难点
理解诗词曲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字词积累
百草折(zhé)裘(qiú) 锦衾(qīn)瀚海(hàn)
阑干(lán)羌笛(qiānɡ)饮归客(yìn) 风掣(chè)
三、朗读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诗意: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乡里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屋前的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羹。羹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就洒落在征衣上。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介绍: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