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分析作品结构-散文5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作品结构-散文5
科目: 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题分析作品结构(五)
——训练反馈1
课时计划上课日期第周
教学目标1、巩固和强化“分析作品结构”题的综合题做题方法;
2、重点掌握“句段作用”综合题的做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句段作用”综合题的做法。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成都滋味
陈建功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
品出一座城市的滋味,难,也不难。
难,在于有的人深谙风俗,却永远找不
到爱这座城市的感觉;不难,在于有时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突然就使
你感动起来,激动起来,乃至可以顿悟这座城市的神韵,品出这座城市的滋味,
立马有了那种难舍难分的依恋。
比如北京之于我,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门箭
楼上飞来掠去的燕子,是丽日下盘旋于蓝天发出嗡嗡哨音的鸽群,是关学增不紧
不慢、从容不迫的北京琴书,是居高临下直议朝政、挥斥方遒、言语机锋的“的哥”……有一回,和一位“的哥”侃得开心,结账时说:“哥们儿,今天给您28
块算是我赚啦,坐了您的车,还听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单口相声专场!”那“的
哥”忙说:“两赚!两赚!我赚了您28块,还当了一路的蒙代尔、戴相龙呢!”
北京滋味不仅在景观、风情里,还渗透在北京性格里——夸张、夸饰,不管是豪
门巨子还是升斗小民,都那么优越、自信,自得其乐中洋溢着君临天下的自豪。
我爱北京并不奇怪,因为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而我为成都所倾倒,
却似乎是须臾之间的事情。
我曾经沿着成都一条大街一路走去,在这个茶楼望一
眼,到那个茶楼待片刻。
只记得处处人声鼎沸,横七竖八地摆放的矮矮的竹椅上,
横七竖八地坐着茶客们。
掺茶的手提尖嘴铜壶,跳芭蕾一般在茶客间转悠。
那时
只是感叹,成都人的“龙门阵”可真火爆啊,猛一看还以为整条街的老百姓都来
开会议事呢。
我默然了,我发现这简直就是成都滋味的最好注脚。
“安逸”,就
是成都的哲学。
在某些人眼里,这哲学或许就是慵懒与无为的代名词,而我们为
什么不明白,因了这哲学,成都人无心纠缠于无谓的争斗,也绝不沉湎于高堂讲
章。
他们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美好生活,即便地震来袭,洪水滔天,他们依然要过得爽、过得美,这难道不就是成都人的魅力?难道不也正是人类追求幸福之天性吗?
这一刻,成都忽然变得可爱起来。
安逸的成都,要过舒心日子的成都。
或许,这就是我终于悟到的成都滋味?
“5·12”地震发生后的第五个月,我又一次来到了成都。
成都遭受地震的影响是严重的,特别是下属的都江堰,昔日簇新的楼宇已经布满了裂痕。
想起地动山摇中绝望的呼喊和惨烈的奔跑,我心中久久难以释怀。
然而我到了名为“勤俭人家”的灾民安置点,看到那些在活动板房构建的社区暂时栖身的人们时,我忽然为自己惭愧起来。
如果没有那些活动板房,你能看得出他们是灾民吗?没有沮丧,没有失望,每个人都活得平静而安详。
老人们在喝茶,孩子们在嬉戏,也有不少男男女女在打麻将。
不远的地方,在举行灾区群众的自行车大赛,喝彩声、锣鼓声阵阵传来。
我这么说,绝不是想粉饰,说他们过得如何幸福美满,也无意遮掩他们或有的怨言和不满。
但他们使我感到羞愧,因为他们那种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充分展示着成都人的坚韧与达观。
那一天,从“勤俭人家”出来,来到熙熙攘攘的宽窄巷子,擎一把布伞,流连于古风浓郁的街区,一边赞叹成都建设者的匠心独具,一边思索着成都性格的源流。
渐渐的,一幅发生在北京,一幅发生在成都的历史图景拼贴到了一起。
在北京,因民国的到来而断了钱粮的八旗子弟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到天桥的游艺场唱起了单弦岔曲儿,尽管他们都说不过是来玩玩,言语中却已经开始了落魄者的不甘和失意者的自嘲,这就是北京滋味的开始。
而几乎是在同一个时代,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后永留成都少城生息的八旗兵遗少们,也不能再靠习武骑射领取钱粮为生,他们养成的少城子弟的安逸洒脱之风,渐渐由宽窄巷子吹向了里闾街肆……这会不会又是成都滋味的一个源头呢?
1.文章题为“成都滋味”,却为何从北京写起并多次提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答:①作为引子,引出成都。
②因为作者在北京生活时间长,对北京的滋味感受较深,提到北京应属自然。
③北京和成都有相似点:作者认为它们作为城市性格的源流可能相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如易满足、较乐观等。
④意在对比,通过两相比照,可使读者更鲜明地感受成都的滋味,同时也印
证了作者所说的“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
⑤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文化内涵更为深厚。
解析先找出文中提及北京的文字,然后从内容、结构和手法三方面分析其标题的作用题
作用,重点从内容上挖掘。
2.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
由上文写北京“滋味”过渡到下文写成都“滋味”。
(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自然
(美)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
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
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
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
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
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
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
我是上帝的一部分。
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
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
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
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
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
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
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
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
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
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