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王学”研究前沿 传承先贤学术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王学”研究前沿传承先贤学术精神
作者:赵崇华蒋博闻
来源:《音乐探索》2020年第02期
摘要: 2019中国(成都)王光祈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9月29—30日举行。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围绕会议议题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会呈现出跨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趋势,史料学、文献学、艺术学、图像学、传播学、经济学、美育等学科多维度地融合到“王学研究”中。研究方法上多元化和前沿化研究趋势很好地诠释了该领域学术前沿动态,体现出王光祈学术研究在业内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王光祈学术研讨会;跨学科研究;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史料与文献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2 - 0036 - 08
DOI:10.15929/ki.1004 - 2172.2020.02.005
术研究,既需心存敬畏又需持之以恒。作为一位跨学科的文化学者,王光祈在中国近代史、音乐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四川音乐学院曾先后7次举办全国性的王光祈学术研讨会,“王光祈学术研究”成为了川音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品牌。2019年9月29—30日,四川音乐学院与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再度联合,举办“2019中国(成都)王光祈学术研讨会”。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川音建校80周年之际,川音推动内涵建设和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也是将“王学”研究推向更高水平的重要举措,旨在展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新成果、进一步传承和推动王光祈学术研究。此次会议共有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资深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参会,围绕王光祈社会音乐思想、研究方法论和文献资料等议题,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评述。其中,对王光祈学术文献的挖掘与现代阐释,王光祈比较音乐学方法研究及其运用,跨学科研究与王光祈音乐、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性价值等主题发言引人注目,很好地诠释了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
相比于21世纪所举办的前3次王光祈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跨界、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趋势明显,史料学、文献学、艺术学、图像学、传播学、经济学、美育等学科多维度融合,把研究推向新的起点;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视域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立体地纵深拓展;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一批青年学者、研究生的加盟为“王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气象。配合本次研讨会,主办方还举办了首届“光祈”杯全国高校艺术学科学生论文比赛,有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49篇论文参赛,涉及领域广泛,既有王光祈研究,也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设计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青年学者和在校学生
的发言、讨论及论文虽显稚嫩,但却昭示着王光祈学术研究队伍的壮大和后继有人。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深刻、精彩的发言和评议人的评议则体现出本次学术活动在业内所产生的影响力深远而广泛,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学术基础。
一、深化与多元:王光祈音乐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探究
作为中国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王光祈一生中重要的学术成就是在音乐学领域,其音乐史、音乐理论特别是比较音乐学著述对中国音乐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次研讨会有10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集中在王光祈音乐理论、音乐思想、研究方法的讨论,他们分享了各自富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学术成果。
民族音乐学资深专家、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伍国栋先生从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角度进行了王光祈研究。王耀华教授题为《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言将注意力放在继王光祈之后的一批致力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者上,如曹本冶、项阳、杜亚雄、伍国栋等,认为他们无论是重视音乐本体研究还是强调与音乐相关的人类行为研究,都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各流派、群体、个体都应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做出应有的贡献,相互间以交流、欣赏、学习、互补共赢的情怀和努力来促进音乐学的前行。”王耀华教授对王光祈这位“亚洲比较音乐学第一人”的高度评价和对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发展的梳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伍国栋研究员在《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王光祈》发言中主要谈了3个方面:比较音乐学先驱的民族音乐学理念早期显现,王光祈与比较音乐学学理,王光祈在东方民族音乐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与贡献。伍研究员从师承关系入手,阐述了王光祈从物理声学、律学对民族音乐学学理进行的建构。他高度评价王光祈的三分体系法使得中国五十多个民族的音域有了归属。王光祈先生深厚的历史学背景使其音乐学研究兼顾宏观与微观,因此成为中国音乐史学家与民族音乐学先驱。王耀华教授与伍国栋先生的发言代表着老一辈民族音乐学者对王光祈在民族音乐学中无可替代地位的充分肯定。
就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学者们在前几次研讨会中进行了热议,集中肯定了其为中国音乐研究带来的变革,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没有得到运用。本次研讨会上,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李倍雷教授第一次把文献学方法与比较音乐学方法联系在一起,作为王光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和阐释。李教授在其会议论文《历史、文献与比较:王光祈音乐学方法》中提出,王光祈音乐学的研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一种方法,而是将文献学、比较音乐学的两种方法及理论自然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出“经”入“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和跨视域的学术能力。李倍雷教授关注到王光祈音乐学研究中一个未曾被关注的重要细节——王光祈称为“转弯之处”的中国音乐史中音律“演变”的节点。他认为,“转弯之处”是中国古代音律变迁与演进的重要节点,王光祈的音乐史观就是从“转弯之处”来发现与探讨中国音乐的核心精神,该方法與著名史学家钱穆的大历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处。李倍雷还提出了在王光祈音乐研究中思索未解
的一些学术难题:《吕氏春秋》中“伶伦于大夏之西取竹”是否是指中国音乐受到西域影响?七音调乐制是否有受到希腊的影响?李倍雷教授基于深厚的比较艺术学功底,对王光祈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的观点和阐释,为同行研究者拓展了思路;以“转弯之处”来阐释中国音乐发展轨迹,可谓另辟蹊径,从细微之处的研究超越了前人。3位学者的发言反映出国内学者对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以及研究方法的持续性关注。
“范式”是美学科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王光祈写成并出版了最早一部《中国音乐史》及相关乐律学著述,这些是否成为后来《中国音乐史》《乐律学》的“范式”呢?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吕畅副教授从“范式”这个角度出发,结合王光祈的治学理念、理论框架、核心课题,对王光祈的乐律学著述“范式”问题给予了肯定,并对当今乐律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在《范式: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对乐律学学科发展的影响》的发言中,吕老师认为,王光祈乐律学研究理念有着开拓性的学术意义,其实证主义方法成为乐律学学科基本的研究范式。遗憾的是,他认为今天中国乐律学的发展受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的制约,正走向死胡同。那么,社会审美倾向与审美本体是否也是制约该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呢?乐律学研究之路如何在“范式”与“路径”之间找到一条发展之路?事实上这是今天学者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对于吕畅研究的“范式”问题,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更多的是研究王光祈所构建的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现代性转型的学术“路径”问题。在题为《“西学东渐”与王光祈音乐文化现代性探析》的发言中,赵崇华教授从“西学东渐”这一中国近代社会特点出发,对王光祈音乐理论、音乐观、音乐思想和其特有的音乐文化进行了阐释。她认为,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整体的高度重视跨文化的音乐比较研究是王光祈为传统音乐现代转型奠定的一块基石,也形成了王光祈特有的“音乐文化”现象。王光祈不遗余力地推广比较音乐学,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创立开辟了一条“路径”。赵教授的研究论文把从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看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学发展的脉络和路径,虽在学理渊源、学理构建、研究对象上有待更多论证,但仍不失为探索中国音乐学的古典音乐—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现代转型的尝试,代表着在音乐史、艺术史研究中重视现代转型研究方向的倾向,从而使得王光祈研究更有价值。
同样探讨“西学东渐”的还有来自德国波恩东亚研究院的研究员许文敏教授(华裔学者)。在题为《王光祈——东学西渐的德国人先驱》发言中,通过东亚研究院所保存的王光祈在德期间档案资料,许先生重点阐释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他认为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大潮中,王光祈从社会政治活动转而进行音乐研究,进而从音乐入手,寻求东西方文明融合和民族复兴的努力,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楷模——传播中华文化“东学西渐”。来自海外研究者的发言再次表明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得到了公认。
四川音乐学院邹承瑞、甘绍成两位教授继续关注王光祈著述的研究,再次聚焦王光祈音乐理论与音乐思想。邹承瑞教授的发言集中探讨了王光祈毕生致力研究的“伟大国乐”这一具有民族特性与民族感情的音乐,认为王光祈提出的“国乐”观,其审美性、音乐思维和中国音乐的技法问题与萧友梅提出的“中华乐派”主张是相同的——讲究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追求大象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