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管人理事还是管事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管人理事还是管事理人
所谓管理,究竟是管人理事还是管事理人?两者虽然看起来只是名次顺序的变化,但在具体内涵和实际应用中挥发着截然不同的功用。
传统观念认为,管理即管人理事;就是用规定框架和既定流程管好人力资源。
这种观点先入为主地认定每一个独立个体将按照指引去工作。
理事就是对于不同的事情,结合不同的场景来定制不同的规则,然后让事项的处理达到预期目标。
显然,以上针对人和针对事两个不同对象的具体操作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别。
事实上,不论管人理事还是管事理人,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各自有其针对性的适应场景。
所以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应当将对待人和对待事的操作模式用相对独立的眼光看待,相应的规则也要有各自明确的规范。
具体来讲,管事理人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用既定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让事情在既定规则的引导下,朝着既定方向发展,然后拿出管理者更多的精力和灵活措施来应对人员的协调安排,也就是说,对于事情的管理更多地追求达到统一制式的结果,而对于人的管理更多地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应用不同的、灵活的措施和方法,以期达到人力资源效用的最大化,进而“反哺”团队目标达成的最终效果。
管人理事和管事理人的应用效果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在的岗位的工作经历,从党群工作部门负责人的角度,举例阐述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怎么样去实践管事理人的理念和模式。
首先是管事。
党建工作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但始终遵循一套既定的原则规范,有着高度的专业化、标准化、体制化。
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制定办事规则,通过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结果规范化。
我们正在进行中的“‘融•聚’科技党建”品牌建设、新型“四化”党支部建设、支部党建创新项目等,都有强烈的计划性和规范化特征,都需要制定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案和行动指南,都是在规范化的流程制度体系下运行的。
近年来,我们每年都更新完善十余项党建制度,也从侧面说明了,规章制度对于党建工作执行层面的意义,这种自上而下的一体化贯彻。
以上凡此种种,其实跟提升企业治理能力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近期一直在进行的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制度流程再优化再完善,都是推进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开展的关键措施。
而理人又是怎么回事呢?与管事对比,我们反而不能通过统一的规则或流程去管理团队,有些单位的党群工作部门兼有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室、工会、共青团等的职能,不同职能对于不同工作能力和特质的要求是不同的。
而每个人的能力、特长、潜质也都是差异化的。
比如,
党办岗位需要更加严谨的办事风格,对于会议、收发文等操作的规范化要求更高;党建岗位在组织程序、工作流程上需要非常熟悉,尤其在动员党员这个部分。
怎么样让更多的党员积极参与到党日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中,怎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绝不是一个流程化的沟通就能办到,首先得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对于活动的宣贯也很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正面引导;宣传工作对于写作、编辑能力是有要求的,另外对于传统媒体、线上媒体也需要有专业的理解和统筹运用技巧,才能保证宣传效果;负责企业文化工作,需要对企业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可见,不同的岗位对于人员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人与人对比,本身也是有差别的,他的性格以及对于事情的看法,还有他面对事情如何去处理,都是有差异的。
那么,对待不同的性格,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呢?性格是一个天生或长时间积累的特质,难以轻易改变,有些人比较敏感,那么他可能会对于一个批评或者一次表扬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他后续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对于这种性格,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多做正向引导。
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要当面指出,而是在之后的过程中,委婉地点拨,并且帮助他改进。
同时,他做得好的时候,一定要不吝夸奖,增加他的自信心,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易于接受的方式,更容易激发他的潜力,来取得工作上的进步。
对于那些不敏
感甚至有些愣的人,可能一次两次正面说教解决不了他的问题,那就需要不停地从侧面“敲打”,这需要管理者非常多的耐心,最终让他内化于心,成为他的习惯。
这个改变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效果却是比较好的。
粗暴地掰正,产生的效果反而可能是事倍功半的。
还有一类人,自己的主意特别正,由他负责一件事情,他会处理得很好、很成体系。
但就因为主意太正,有时候他可能不会听管理者的。
管理者对待这种下属,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需要管理者对于这件事情或这个领域更加熟悉,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专业。
当事情遇到困难时,给出的处理意见能更恰当、更有说服力,让他信服,进而将管理者的主张贯彻下去。
倘若屡教不改,自始至终就是不听,那么处理方式就一定要严厉,要选择公众场合当面指出来他的问题,让他确实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果断而强势的处理,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还有一种人,能力很强,但是就是不愿意干工作,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是要找到他不愿意干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升职加薪绝不是说满足就能满足的,而是应该多做一些侧面的引导。
每个人在工作中,除了职务和薪水外,还有很多收获,技能的掌握、水平的提升等等,都是成长。
而且,管理者也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侧面的帮助,或者力所能及地满足他的一些需求。
人都是社会性的,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需要环境才能带来的需求,获得感、幸福感等等都是,满足了这些,他
的积极性也就能更好地调动起来,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合力,拧成了一股绳。
部门里再多组织一些团建活动,增进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凝聚力就一步一步提升了,团队工作效果也就随之提高了。
总之,以上是我个人结合本次培训以及日常在部门管理中的有感而发。
管理其实是一门大学问,不仅仅是以上说的那么简单,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停地去探索,但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在这一点上,希望我的分享是有正向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