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巧用“图”——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爱的教育》中的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巧用“图”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爱的教育》中的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1-05-21T10:52:31.18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作者:蒲海云
[导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思维方法。
它按照思维的顺序来表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蒲海云
陕西省千阳县启文小学 721100
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思维方法。
它按照思维的顺序来表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从属的,从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延伸而来。
导图的建立有助于建立框架式思维,理清思路,梳理知识,利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和记忆。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但目标与现实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思维导图引入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1. 阅读整本书信息量大,效果不佳。
整本书往往都包含很多篇章,里面大量的文字容易使人望而生畏。
阅读一整本书,因为书籍的篇幅长,信息量大,学生不易把握。
其次,整本书阅读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最重要的是人的记忆是有时效性的,经常就会出现一本书后面的部分还没有阅读完,开头的内容就已经忘了,这就导致出现了记忆断层,前后衔接不上,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巧妙引入思维导图,在阅读的同时也在对书本内容进行梳理,加深记忆,就算后面又忘记了,看看之前的思维导图也能很快地回想起来,比起做笔记,思维导图更加有条理,让人可以对忘记的部分系统回忆。
2. 阅读整本书依靠自觉,兴趣不浓。
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来进行阅读,毕竟课堂时间是十分宝贵的,老师在推荐学生阅读,指导阅读方法后,剩余的时间依靠学生自觉自主阅读,但学生在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比起安静阅读,还是更喜欢具有娱乐性的活动,而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对整本书的关键词、主要角色和主要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的过程,可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这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以及阅读方式的调整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向更宽广、更深入漫溯。
二、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巧妙应用
下面就以《爱的教育》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巧妙使用。
《爱的教育》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内容新颖,情节感人至深。
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全书共100篇文章,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的爱无不溢流于纸上,动人心魂。
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
1.用“图”梳理文本内容
导读课上,在推介《爱的教育》这本书时,师生可共读封面、序言、作者、目录,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做一个大致框架。
这本书本书由一个个的小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可以与其他故事分开来看,这一点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
总体框架做好之后,就是随着对每一个故事的阅读,从题目的主干延伸出故事的分支。
就以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为例,可关注在思维导图的第一层,也就是从中心词“爱的教育”分出去的那一层里,找到依据目录列举的“开学第一天”,再由“开学第一天”向下分层,笔者要求学生可以关注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表达方法……或者都关注。
通过默读,认真思考找到中心词、关键词,再用层级和分类来组织思维导图。
然后,给足时间让学生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学做思维导图。
(第一层的线条粗些,第二层又比第三层粗,突出图形的层次感与美感。
)二次分层分出来的第一个分支是主要人物的,包括二年级的女老师、三年级的老师、四年级的男老师……第二个分支是主人公“安利柯”心情的:“心里惦记着玩——怕考试”;第三个分支关注了表达方法:“动作,神态,四字词”……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好玩的阅读拉开了序幕,一支笔、一张纸就做出简单的阅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过程,可以加深阅读者对故事的理解,也有利于在阅读结束之后回想。
2.用“图”分析人物形象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冰糖葫芦”式结构的,它以时间为线索,穿起每一个独立的小故事。
书中大多是以人物为立足点讲述故事的。
小说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小石匠》这个故事,用思维导图分析小石匠的形象,以小石匠为关键词,分出来的枝干包括做游戏、吃面包、看画册,重点分析小石匠吃面包时不小心把衣服上的面粉粘在椅子上,父亲却不让“我”(主人公安利柯)当面擦拭椅子的细节,从中分析故事的内核:小石匠是个劳动者的儿子,“有劳动的痕迹”,不能当面给他难堪。
从而让学生懂得要学习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制作思维导图可以确保在分析过程中不放过任何要点,让学生去感受“人间真情”,对话书中人物,感受爱的力量。
3.用“图”整理作品相关资料
对于《爱的教育》而言,对作品相关资料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可查找作者、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也可查找类似主题的故事,但这些资料因为来源不同,导致资料很有可能杂乱无章,这时候,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按照与书籍的相关性进行整理,就算一些资料在整理的时候遗漏了,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也可以发现并及时找到该资料的分支直接添加进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梳理整体脉络,对书本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把握,还是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总结人物的做事风格分析人物的性格,把握文章的内核,又或者对收集的相关作品资料进行整理,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思维导图,换个角度来阅读》孔友春 2020.1
2.《玩转思维导图,提升语文素养》荀霞 2020.6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整本书阅读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0Y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