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2-03-14T05:12:07.837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期作者:胡迎迎
[导读]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大部分都有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尤其是手部功能
胡迎迎
沛县嘉华医院神经内科 221600
【摘要】: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大部分都有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尤其是手部功能,近年来,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技术逐步完善,本文对强制性的运动锻炼疗法、脑机接口技术、手部矫形手套和机器人辅助设备结合情境模拟技术、重复经颅电磁刺激等康复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脑卒中后偏瘫;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进展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因脑血管病变造成的局限性及全脑功能障碍,常病发于中老年人,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大部分患者均出现偏瘫性运动障碍,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及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1]。
最常见的后遗症脑卒中偏瘫,常见于一侧的肢体肌力减弱、肢体活动有障碍,常伴有同侧肢体冷热无感、疼痛不知等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其后期康复治疗尤为重要[2]。
而近年来,临床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安全、高强度的相关性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手部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且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1.康复治疗
1.1强制性运动锻炼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是近年来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锻炼的新型康复方式,在限制患者手运动及健侧前臀的同时,实施由易到难的训练[3]。
患者的反复训练。
可促进大脑新的营养成分产生,提高蛋白质含量,充分激发患者大脑皮质好的,从而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的反射性及兴奋性,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患者训练前,护理人员检测患者血压、心率在正常范围内,若超过年龄化标准最高心率的75%,或出现头晕、不适等症状,立即停止训练[4]。
其措施为:(1)体位变化及肢位摆放:仰卧时,在患者头部垫放枕头,保持头部倾向一侧;患者卧位时,背部放软枕,保持前臂向后旋,肘部伸直,并手掌朝上,手指展开;健侧卧位时,患者侧卧躯干前后垫高枕,同时患肩部位尽量向前伸展。
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体位变化,1天1次,1次1-2小时。
(2)锻炼措施:由护理人员辅助看护进行①运动平板训练:将强度控制在9.2-15.7m/min,详细记录患者训练时间,确保患者20分钟左右后停止。
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踏车及股四头肌训练,踏车训练时注意患者身体支持及保护,防止患者摔倒;②股四头肌训练:放慢训练动作,避免患者肌肉拉伤,时间掌握在30min以内[5]。
③起坐训练:坐起高度为50cm,逐渐调整起坐高度为20cm,1次起坐锻炼150-200次,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其训练强度。
焦俊杰[6]等在应用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表明,可有效优化患者的神经网,促进脑功能重塑,鼓励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强制性运动,从而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强制性运动治疗干预后为(5.7±
2.4)显著优于在常规治疗下的(8.1±2.2),且强制性运动治疗总有效率(9
3.44%)高于常规治疗总有效率(81.96%),表明强制性运动治疗的运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1.2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机接口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中,(1)侵入性脑机接口:植入计算机硬件,其注射及术中出血的风险较大,很难说服患者接受。
(2)非侵入性接口: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患者比较容易接受。
(3)非侵入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并讲解脑机接口技术治疗的相关知识,并将患者大脑与计算机或外界设备之间的联系,通过在头皮涂抹导电膏,佩戴导电帽,进行大脑信号采集,对数字信号的特征提取,从而得到功能活动的代表性特征量[7]。
(4)运动想象训练:指导患者依据屏幕上出现的符号,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患者保持坐姿,屏幕出现“......”表示休息,“+”表示开始治疗,“↑↓”表示想象腿部屈伸;促进患者大脑功能重塑,进一步激活大脑神经,促进皮质重塑,促进患者手部运动障碍更好的康复[8]。
陈树耿[9]等经脑机接口从患者上肢手部痉挛状态、手部运动功能及脑区激活状态三个方面探究切入,结果表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显著提高总体痉挛状态呈下降趋势。
经脑机接口康复治疗,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显著提升。
1.3手部矫形手套治疗脑卒中患者屈肌张力过高,手指伸展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手部抓握功能,不利于患者手部功能康复,采用手部矫形手套进行手部抓握训练,有针对性的实施手指伸展功能锻炼。
如分指板可有效增高患者手部肌张力,降低患者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10]。
故护理人员依据患者治疗训练计划,调整患者前臂支撑结构,帮助患者固定前臂和手于机器人中,评估其上肢各关节及手部抓力,选择游戏项目,如抓捕蝴蝶、射击气球等,训练难度由易到强。
但要注意训练过度用力及错误用力而引起的痉挛运动[11]。
1天
20min,1周5天。
李玉[12]等提高临床评估患者手握运动,采用EGET系统自动判断结果误差率4%,而人为判断结果误差率8%,采用数据手套进行抓握使用,可有效掌握患者恢复情况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手指精细化运动的信息结果,更好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
1.4机器人辅助设备结合情境模拟技术治疗手部运动康复机器人辅助设备共分为3类,(1)末端控制机器人:由末端控制,施力于患者手指远端,可有效控制患者单手指运动,且操作简单,但对患者近端手指关节控制有限。
(2)扩缩驱动机器人:其操作简单,患者易接受,但难以执行大范围关节活动[13]。
(3)外骨骼机器人:可与患者的骨骼关节完美嵌合,其自由活动度与患者手部关节运动自由度保持一致,即可大范围活动,又可直接控制单关节运动,且优化患者手部异常姿势,但因手部关节性辅助,只能控制手部关节完成简单的运动操作。
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训练类型,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1.4机器人辅助设备技术是由美国研究的新型上肢康复辅助治疗训练系统,可进通过补充患者手部重量,提高残留神经肌肉及功能控制。
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1)治疗措施:①下肢机器人跑台上步行训练:依据患者减重训练的耐受性,逐渐减少重量,但其重量不可低于身体重量的20%。
将患者初始引导力设置为100%,随着患者训练难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患者引导力,提高患者行走的主动性。
②运动想象与器械操作结合:在跑台前1m处放置虚拟现实系统,经传感器可看到虚拟图形,故康复医师依据患者下肢功能的实际情况,选定不同的情景训练,包括行走、躲避障碍物、踢球及跑步等,循序渐进,从而达成训练目标。
③机器人设备辅助:借助机器人的支撑作用,进行腕关节屈伸(如拿箱子、拿苹果等)、肩关节水平内收外展(如接水滴)、肘关节屈伸(如擦胡萝卜丝)及前臂内外旋(如浇花)等动作训练。
30min1次,1周5天。
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任何不适或危及患者健康情况,立即终止患者训练。
孙长城[14]等通过实际轨迹与目标轨迹的偏差情况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实施康复治疗4周,患者各项评分显著提升,同时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表示机器人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秀芳[15]等探究表明机器人辅助治疗,对患者的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对
患者关节外展、内收情况有显著改善,同时康复机器人系统可与虚拟训练环境有效融合,其真实性与社会外界生活高度相似,在虚拟中学习的运动技能,可更好的运用在现实环境中,并使患者枯燥、乏味的康复训练,变得有趣、轻松,从而促进患者关节控制能力的有效提升。
1.5重复经颅电磁刺激治疗经颅磁刺激对患者运动能力恢复程度早期预测,可有效检测患者损伤侧运动皮质的神经通路完整性及功能性。
使用线圈探头刺激患者运动皮质,诱发患者瘫痪侧肢体活动,可证明患者皮质脊髓保留的完整性,大大提高患者肢体完全康复的可能性。
操作方法:依据国际脑电10-20系统,在健侧半球的C3点,间隔1cm作为刺激点,通过镜像对称到患侧半球,确定此点为刺激靶点,观察患者引起刺激部位的健侧运动皮层,并用记号笔记录。
刺激时保持患者仰卧,频率10Hz,间隔5s,刺激1次,900脉冲,共30min[16]。
黄格朗[17]等研究结果表明经颅电磁刺激治疗,可有效减低患者健侧大脑的皮质兴奋性,显著减轻患者手部痉挛情况,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有效恢复,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陈争一[18]等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经探究分析,应用颅电磁刺激治疗,其临床运动功能及关节疼痛显著改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1.6基础护理注意患者居住环境,保持湿度、温度适宜,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帮助患者进行常规锻炼,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注意患者饮食习惯,以高蛋白、高纤维类食物为主,保持足够的营养摄取,多食蔬菜、水果,有效预防便秘情况。
1.7自理能力缺陷护理针对无自理能力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保持患者体位的舒适度,定期为患者翻身,有效预防患者褥疮事件的发生,辅助患者进行穿衣、口腔清洁、洗漱等,有效弥补患者自理能力的缺陷,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针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给予鼻饲护理(或静脉输液),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
小结
近年来脑卒中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虽经验丰富,但其治疗效果不佳,故在以后的治疗中,注重患者手部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治疗,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关键。
治疗过程时间长且繁多复杂,故综合多种疗效方法融合使用,筛选有效科学的康复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手部运动功能障碍患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手部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一旦手在皮质的投射区受损,其运动功能将难以恢复,故恢复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是其治疗的难点及重点[19]。
本文中总结了近年来临床治疗措施。
从多方面治疗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树立康复的信心,有效减少患者因肢体运动受限而带来的生活不便[20]。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医学康复治疗有效结合,利用科技发展患者运动神经治疗,是传统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经实验探究分析表明,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融合科技技术的运动康复手段,对其治疗起积极作用,其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治疗周期,节约医疗成本,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红霞, 杨志敬, 潘锐焕,等.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36(4):395-398.
[2]刘洋, 宗涛. 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后偏瘫43例[J]. 环球中医药, 2017, 10(2):231-234.
[3]薛超, 王敏.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功能的康复治疗研究新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11):1932-1935.
[4]郝静, 李萌. 强制性运动方案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 11(1):84-85.
[5]张健, 王小雪, 耿博.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 18(15):112-115.
[6]焦俊杰, 郭洪亮, 刘丽杰,等.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6):1968-1971.
[7]王慧, 王春方, 孙长城,等. 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7, 40(5):389-392,403.
[8]方文垚, 刘昊, 杨柳,等. 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8, 58(10):66-68.
[9]陈树耿, 束小康, 贾杰,等. 基于闭环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康复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31(11):1189-1194.
[10]周游飞, 王德强, 李红卫,等. 脑卒中后手部活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 2017, 32(2):151-154.
[11]候莹,高琳,陈苗苗,张茹椒,王庆娟. 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1):81-85.
[12]李玉, 赵翠莲, 费森杰,等. 基于ARAT与视触融合的E手套康复评估与训练系统[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7, 41(4):244-247.
[13]何斌, 张超, 刘璇. 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6):688-692.
[14]孙长城, 王春方, 丁晓晶.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 33(10):32-37.
[15]张秀芳, 高晓盟, 赵娜. 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6, 38(3):180-182.
[16]陆如蓝, 张成亮, 周先举.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医学综述, 2018, 24(6):1097-1102.
[17]黄格朗, 唐夏林, 黄燕. 1Hz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作用的meta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 33(6):701-705.
[18]陈争一, 龚剑秋, 孙逸庭,.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 2019, 21(01):141-143.
[19]王宁, 杨信才, 崔彩虹. 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6(20):55-57.
[20]周游飞, 王德强, 李红卫,等. 脑卒中后手部活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 2017, 32(2):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