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的《林海雪原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56c51503d8ce2f006623f3.png)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革命通俗小说”盛行于1950年代中期前后,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年)、《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烈火金刚》(刘流,1958年)等。
用传统手法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情节惊险曲折,故事性强。
新文学运动中受批判的传统通俗小说,在新时代纷纷穿上“革命”的外衣登场。
《林海雪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一)“英雄”的“传奇”1.背景: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2.伦理意义上的复仇主题《林海雪原》类似侠义公案小说,在忠奸、善恶、正邪等道德冲突上确立政治原则。
作品一开始就将“剿匪”的政治任务与个人“复仇”的自身伦理要求并置起来,“剿匪”也是“复仇”。
作为叙事起点,此后陆续出场的所有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复仇成为他们最内在的要求,也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和方向。
3.人物刻画的类型特征“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
少剑波“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二)英雄也有“儿女情”1.背景:明清之前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是无“情”无“性”。
明朝末年掀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高潮:“莽汉”变“书生”,英雄成风流公子。
清代以后,产生了调和“英雄”“儿女”、统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说”,如《好逑传》、《儿女英雄传》。
自此,武侠与言情的合流成为通俗文学的方向。
2023年《林海雪原》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2023年《林海雪原》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4acac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9.png)
2023年《林海雪原》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林海雪原》读书笔记1《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著作,描写在解放战争初期,杨子荣、少剑波等带领的一支东北民主联军小分队,在茫茫林海雪原中与残匪斗智斗勇,胜任完成剿匪任务的故事,。
小说既有斗智斗力的“槽头炸马”、“奶头山围歼战”,又有斗智斗计的“调虎离山”、“智取威虎山”等的故事情节;既刻画了杨子荣等不顾自己安危,深入虎穴,与敌人巧妙周旋,最后智擒座山雕的英雄形象,又刻画了解放军不畏严寒,无惧牺牲,在辽阔的雪原纵横驰骋,最终歼敌的群体形象。
书看完了,我觉得书中“集体”、“信念”两个词最最“给力”了。
面对冰冷刺骨的狂风骤雪,面对敌人凶狠密集的枪林弹雨和阴谋诡计,战士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消灭敌人,真正解放人民。
凭借着这种顽强的信念和集体作战精神,他们不怕流血,不畏牺牲,最终完成了任务。
而我在“集体”、“信念”面前,显现得那么苍白……在班上不敢主动承担责任,为老师和同学分忧,遇到困难首先就会想到找人帮忙,而不是尝试自己独立解决。
虽然老师和爸爸都与我谈过,但我都没有意识到,也许,现在是到改变的时候了……《林海雪原》读书笔记2读完《林海雪原》这本书后,我深深的被里面的故事所感染了。
这本书把人物描绘的淋漓尽致。
如:杨子荣,高波,杨子荣同志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大智大勇都是靠自己的顽强的拼搏精神努力得来的,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生活中,人人做事都要有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困难。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演讲比赛。
我坐在下面看着人家在上面表演都很勇敢,不害怕无论是怎么样的做动作,都没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轮到我了,我站在台上给自己加油打气心想不要害怕,要勇敢的面对,要知道胜利是属于勇敢的人的。
我站在台上绘声绘色的讲着,看到老师非常的高兴,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讲完了主持人说的我的得分结果:9.443是第六名。
老师对我说:“我自爱下面为你紧张。
可你去表现的非常的棒。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d303e476eeaeaad1f33063.png)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革命通俗小说”盛行于1950年代中期前后,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年)、《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烈火金刚》(刘流,1958年)等。
用传统手法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情节惊险曲折,故事性强。
新文学运动中受批判的传统通俗小说,在新时代纷纷穿上“革命”的外衣登场。
《林海雪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一)“英雄”的“传奇”1.背景: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2.伦理意义上的复仇主题《林海雪原》类似侠义公案小说,在忠奸、善恶、正邪等道德冲突上确立政治原则。
作品一开始就将“剿匪”的政治任务与个人“复仇”的自身伦理要求并置起来,“剿匪”也是“复仇”。
作为叙事起点,此后陆续出场的所有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复仇成为他们最内在的要求,也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和方向。
3.人物刻画的类型特征“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
少剑波“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二)英雄也有“儿女情”1.背景:明清之前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是无“情”无“性”。
明朝末年掀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高潮:“莽汉”变“书生”,英雄成风流公子。
清代以后,产生了调和“英雄”“儿女”、统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风雪重围》文本:林海雪原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风雪重围》文本:林海雪原](https://img.taocdn.com/s3/m/e3bb6c9083d049649b6658ba.png)
林海雪原(曲波创作小说)
《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
书里所写的是有关于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林海雪原》是曲波在学者、教授出身的作家车承友的帮助指导下,根据曲波自己的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一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根据这部小说中“智取威虎山”为主要情节改编的电影《林海雪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同时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搬上舞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为“样板戏”之一并拍成电影,影响很大,其中唱段唱词,很多人都会唱。
、。
邓晓文《曲波和他的《林海雪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邓晓文《曲波和他的《林海雪原》》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5249bb0912a216147929be.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曲波和他的《林海雪原》邓晓文2014年12月24日,徐克版《智取威虎山》上映,周观影人次达到1800万,总票房 6.88亿元。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对战争年代的好奇和对英雄的崇拜之情,仍然不减。
《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
曲波,192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15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年仅22岁的他随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从山东龙口登船进入东北,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带领一支小分队进入深山老林,参加了惊险的剿匪战斗。
这段生活成为他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
辽沈战役中,曲波身负重伤,左腿留下了残疾,只能离开心爱的部队。
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使他时时怀念起杨子荣等众多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决心用文字将战友们的事迹展现出来。
1955年春节过后,曲波便开始了《林海雪原》的创作。
然而,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只上过五年私塾的他,不懂文艺理论,只能想到啥写啥。
当写完前三章、十五万字时,他感到自己的文字远不能表达内心的感情,一气之下把原稿付之一炬。
但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却始终在他的脑海中萦绕不去……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创作,40万字的《林海雪原》终于完成。
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书中传奇的故事和真挚的战友情谊征服了无数读者,半个世纪中多次再版,后来曲波又完成了小说《桥隆飙》,但谁也没料到,这部作品给他带来的竟是无尽的磨难。
“文革”风暴初露端倪,曲波的日子就已经很艰难了。
人们以为,取材于《林海雪原》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被确定为“样板戏”,原作者绝不会受到冲击,但现实就是这么怪异,曲波被戴上“修正主义分子”“文艺黑线急先锋”的大帽子,成为首先被打倒的对象。
他的《桥隆飙》刚印好还没发行,就被当做“毒草”销毁。
他想不通,《桥隆飙》是自己战斗生活的再现,与《林海雪原》一样是倾情之作,“毒”在何处?随着“文革”风暴在全国蔓延,曲波逐渐平静了,他经常对赴任刘波说:“我们只能静观与思考。
”1969年9月的一天,当时权势熏天的江青请曲波观看《智取威虎山》,演出期间,江青要求曲波按照《智取威虎山》修改《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https://img.taocdn.com/s3/m/10405f4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0.png)
内容简介
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 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解放军后方。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并跟 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报员。小分队设下埋伏,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报副官一 撮毛,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
《林海雪原》经反复提审一撮毛和小炉匠,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帮的情况,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 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少剑波召集会议反复推敲了杨 子荣的设想,迅速据此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杨子荣化装成已被消灭的另一伙土匪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只身来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应答 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刚”的多方盘问,并利用座山雕急于扩大实力、扩展地盘的心理,献上了缴获的敌匪地 下先遣军联络图。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团副。
作品影响
1958年6月,《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为名,被译成俄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 亚非作家会议时,该文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林海雪原》曾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 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京剧等上映上演,特别是根 据小说改编而成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以及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刘沛然根据小说和随部队在东北战斗过 的经验拍摄而成的电影《林海雪原》,在全国影响巨大,而小说中“智取威虎山”的情节被改编成京剧以后,更 是成为“文革”中颇受欢迎的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林海雪原》从一个崭新的领域(小分队的剿匪战斗)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塑造了一批 英勇机智的人民英雄形象,讴歌了他们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即为了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并 鞭挞了那群逆历史潮流而动,残酷屠杀人民又负隅顽抗的丑类的罪恶行径。
「名家作品」曲波《林海雪原(节选)》小说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名家作品」曲波《林海雪原(节选)》小说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3dc52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7b.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6分)林海雪原(节选)曲波杨子荣同志现在已是满脸青灰,头发长长,满脸络腮胡子,看来真叫人害怕。
这是他为了尽力使自己像个土匪,特别是要使自己像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要使自己的习惯、作风、气派都与那人毕肖。
他已经做了三天的艰苦的演习。
为了去掉他五六年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的习惯,他不得不狂练着土匪的习气,竟像一个着魔的人,比手划脚,晃头甩臂,哼着淫调,嘟哝着暗语黑话。
总之,他一心只想着他的任务:“从现在起你不是杨子荣同志,而是惯匪胡彪。
”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
他骑着许大马棒的那匹马,通过一带灌木林:“我也需要吃饱一点,好应付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一切很可能在今天就要开始。
”想着,他从饭袋里,掏出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高粱米饭团。
也没有生火烤,咔嚓咔嚓地啃起来。
啃两口饭团,再吃两口雪团,他一面咀嚼一面想,忽然扑哧一声笑开了。
原来他瞅着他这身全套的土匯装束,又联想到多日没洗没刮的脸,心想一定也难看得一塌糊涂。
突然正在吃着草料的马,一阵乱声嘶叫,接着便是乱刨乱踢。
它两只恐怖的眼睛直望着西北方丛林,频频地回头望着杨子荣,好像求救似的。
接着它四腿弯弯,抖颤得站立不住了,看着就要绝望地倒下去。
突然一声巨吼,灌木丛中扑出一只大个的东北虎,张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地向马扑来。
虎尾扫击着灌木丛,唰唰乱响,震得雪粉四溅。
马被吓得不刨也不踢了,垂着头两眼死盯着扑来的恶敌,从鼻子里发出低沉的哀鸣。
杨子荣还是头一次看到活老虎,离得又这么近。
又是来吃他的马,这突然来的惊恐,使他气喘不安,心怦怦地乱跳,手中的枪也随着他的心有些抖颤。
虎一冲一冲地向马扑过去,离得已经很近了。
“得赶快下手,这匹马不仅是我的快腿,主要是我的身份证,失了它就等于失掉了身份证。
”想着,他用力地把身体贴紧树干,把匕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枪架在匕首上,克服了枪身的抖动,他压住了紧张的呼吸,从虎的侧面,瞄准了虎头。
他满有把握地一扣扳机,糟极了,一颗臭子儿,没打响。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https://img.taocdn.com/s3/m/d1ea640152ea551811a68706.png)
作品拓展:
影视作品:李文歧导演电视剧 刘沛然导演电 影 2003年 1960年 1986年 2006年
朱文顺导演电视剧 游戏 : 同名APRG游戏
片段
:《智取威虎山》
京剧
1958年
2014年12月24日
徐克导演3D电影
李扬配音动画片
2011年
2015-2-15
E N D
By
2015-2-15
2015-2-15
人物形象分析:
尽管《林海雪原》在英雄形象塑造上,革命英雄形象处于 价值优先地位,但传统小说英雄形象还是挣脱其约束,参与了革命 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传统英雄传奇中,英雄人物大致可分为草莽型 和儒雅智慧型两类,前者如张飞、武松、李逵等,而后者则以诸葛 亮、周瑜等为代表。草莽英雄大都外表粗犷,武艺超强,性格直率 、卤莽,讲义气,敢做敢为,往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智慧型 英雄则表现为外形俊朗,行为举止潇洒,不以武功见长而以智慧取 胜。在《林海雪原》的英雄谱中,刘勋苍等小分队战士属于前一类 。在刘勋苍力擒刁占一、袭击虎狼窝、生擒许大马棒等情节中,作 家突出表现了他的勇猛;长腿孙达得耐力超群,能日行数百里;攀 山能手栾超家能够穿山越岭,飞越绝壁,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他们 的非凡技艺。在这类英雄造型中,我们不难发现《水浒传》梁山好 汉的某些影子。“在侦察兵‘坦克’刘勋苍这里,可以参悟到鲁智 深力撼山岳的情景;从‘长腿’孙达得身上,不由想到那个日行数 百里的‘神行太保’戴宗;由高波联想到智勇双全的‘小李广’花 2015-2-15 荣”。
2015-2-15
艺术特色:
1、《林海雪原》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题材处理、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方面的 浪漫传奇色彩。 2、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民主革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 革命斗争,塑造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 3、史诗性追求,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 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 4、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林 海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5、在人物塑造上充分利用了民间文化的传统形态,通过“大忠大奸”的夸张手 法,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阶级特征统一起来,既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革命英雄主 义基调,又使“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模式走向戏谑化。 6、《林海雪原》既紧扣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军事胜利,保持着与时代要 求的一致性,同时,又在“远离主战场,接近民间”上大做文章,巧妙地避开了 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以传奇性取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文化色彩。 7、从总体上看,它采用的是单线结构方式,既根据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剿匪故事,而这个大故事中的小故事又可以独立 成篇。
评《林海雪原》
![评《林海雪原》](https://img.taocdn.com/s3/m/69d74410c5da50e2524d7f8a.png)
评《林海雪原》的得与失《林海雪原》是作者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革命历史小说。
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在解放战争后期,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袭扰、残杀无辜的老百姓,人民军队奉命进山剿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故事。
这部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也必然存在着局限性。
初读《林海雪原》,首先感到的便是强烈的革命情怀和激昂的革命精神。
少剑波和他的小分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深深鼓舞了每一个人,他们不怕所有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挑战,还时时普及科学知识,说些笑话,如和大雪交朋友,具有幽默感。
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充斥着整部作品,使《林海雪原》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具有浓郁的时代感。
因这部作品出版于我国建国不久,正是我们国家要提升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时机,可以说它激励了那一代人,激发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当中去,这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但是,这份精神描绘的太过于强烈,以至于让现在的我们来看,就像是理想中的人们才具备的,不符合实际。
在茫茫的雪原中行进,在走了几天几夜后,谁又真的不会生出一点烦躁?在面对奶头山的万丈深谷时,又怎会不生出一丝胆怯?我认为,这部作品最突出的是精神,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是,在所有困难面前,这份精神的描绘还是欠缺,没有写出具体的斗争心理的强大与无畏。
故事叙述方面,主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
只有在故事的高潮前夕,即杨子荣卧底威虎山,少剑波扎营夹皮屯的时候进行了一个双线叙述,两个场景交叉变化,故事情节高潮迭起。
故事中还穿插了一些东北牡丹江一带的风土人情描写,神话志怪传说,以及老一辈口耳相传的民谣,山歌。
这都丰富了整部作品的乡土气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且故事完整,波澜起伏,就像是真实再现当时的场景,引人注目。
如叛徒于登科的出现丰富情节,最后在捕获马希山时的智力与体力的对决都十分生动。
但是,整体叙述较为平淡,客观描述居多,显得有些生硬。
林海雪原曲波简介
![林海雪原曲波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a633de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a.png)
林海雪原曲波简介林海雪原是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是曲波。
作品通过讲述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细节来表达对于中国农村的向往以及民族精神的追求。
以下将围绕着曲波和他所创作的《林海雪原》进行简单介绍。
一. 曲波简介曲波,原名张大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23岁时,曲波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三届文学创作班,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他所写的小说以东北的农村生活为主题,以此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民族精神的追求。
其小说作品有《冬儿的智慧》、《黄土上》、《雪山飞狐》等,在文学界影响深远。
其中,“林海雪原”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 《林海雪原》简介《林海雪原》是曲波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中国东北满族的农村生活,人物形象鲜明、描写详细深刻,深入揣摩了东北的历史和现实,与读者建立起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联系。
小说把中国东北满族的风土人情表现得十分生动,描绘了北国的荒凉和辽阔,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下所经历的艰难和伟大。
小说的主人公鲁迅书写了一种精神和文化信仰,表现了东北人的精神风貌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 《林海雪原》创作背景曲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下乡,辗转多地,最终来到了中国东北。
他在东北农村生活多年,深入了解了东北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也领会到了在日益发展的东北经济中,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在此情境下,曲波写出了《林海雪原》这部作品,寄托了他对于中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的追求。
四. 《林海雪原》对文学界的影响《林海雪原》在出版后,便获得了读者和批评家的好评。
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林海雪原》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上。
小说作者曲波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东北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体验表达了对于东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思考。
总之,《林海雪原》是一部充满东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杰出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林海雪原文本浅析
![林海雪原文本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9e0c9a71fe910ef02df80a.png)
《林海雪原》文本浅析《林海雪原》这本由曲波执笔,于1957年出版的红色小说是根据作者本人经历改编,描写在解放战争后期,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袭扰我后方普通群众,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我人民军队奉命进山剿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故事。
而由本书片段改编,陶雄导演,申阳生先生执笔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成为革命的八大红色样板戏之一。
本书塑造的主要形象有正面人物人民军队干部少剑波,侦查英雄杨子荣,反面人物则主要是伪军官许大马棒和土匪头子座山雕等。
本书则围绕这四个主要人物,讲述了一个人民军队在剿匪过程中斗智斗勇,有血有泪的故事。
一,写作背景分析笔者在抗战时期,曾经担任过连,营指挥员,在抗战胜利后,部队开赴东北作战,又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曾经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同敌人进行斗争,进行了艰难的剿匪战斗。
负重伤后转业进行业余文学创作。
《林海雪原》的主要人物之一少剑波的战斗经历同作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这是作者本人经历通过文字进行的艺术化和故事化,这使得本书所描述的故事在生动之余,更增添了几分真实性和可考性。
也使得人物和情节在经过艺术处理之后更加形象和丰满,对于读者更进一步深入作品情节,感受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被压迫民众的水深火热,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出版于1957年,是我国建国不久,百废待兴的时候,而这样的时候,正是祖国,政府和人民需要知识分子来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提升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时机,这样一部符合社会需要,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作品的出现能够激发国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热情,从而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当中去,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二,写作手法分析《林海雪原》整部作品整体采用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除了本书开头步剑波在姐姐蕲县长遇害之后进行的一段回忆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之外,只有在故事的高潮前夕,即杨子荣卧底威虎山,步剑波扎营夹皮屯的时候进行了一个双线叙述,两个场景交叉变化,故事情节高潮迭起,从姊妹车满载出山,杨子荣智对诘难,到座山雕诈使演习,高同志壮烈牺牲,再到杨团副巧设百鸡宴,利嘴顶死小炉匠,小分队攻占威虎厅,枪毙首恶座山雕,情节的节点一个接一个,高潮一波接一波,让读者忍不住一鼓劲读到底,中间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情节的设置对于一部小说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一段一连串的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的场景切换是全书写的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笔者写作技巧的一部分。
曲波及其《林海雪原》
![曲波及其《林海雪原》](https://img.taocdn.com/s3/m/62e8552bbceb19e8b8f6bae9.png)
(四)主题分析:侠义精神与阶级斗争
1.侠义精神:扶危济贫、锄奸屠恶是传统侠义精神的主要 内涵。解放军英雄帮助夹皮沟工人、蘑菇山老人等一系列体现 了前者;围歼土匪则彰显了后者。
2.阶级斗争: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水平,需要阶级斗争才 能获取阶级平等。《林海雪原》中解放军都出自贫农家庭,土 匪都来自地主家庭,而且前者的道德完美,后者的道德都有问 题。这是故事主题转化的关键,因此座山雕、杨子荣的形象与 生活原型都有巨大的差异。整个小说的故事结构、人物性格、 思想主题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理论”色彩:共产党与群 众联手对抗土匪与国民党的勾结,并最终取得胜利。
(三)人物分析:鲜明个性的英雄与土匪
1.英雄形象的塑造:少剑波、杨子荣、栾超 家等人物的个性鲜明。少剑波的智慧在四次 次战斗中均有刻画,杨子荣的智勇双全特别表现 在智取威虎山,刘勋仓的鲁莽勇敢,栾超家的风 趣幽默,小说基本上以突出一个人物的某一种品 质凸显人物形象。
2.土匪形象的刻画:许大马棒、蝴蝶迷、座 山雕等土匪个性的突出。许大马棒的凶残, 蝴蝶迷的丑陋(形象与品质),座山雕与道 人的狡猾,小说突出土匪品行的不端。
(三)故事情节的异同
1.武打情节是二者的主要构成。鲁智深拳 打镇关西,武松血洗庆功楼,林冲风雪山神庙 等,与《林海雪原》中的智取威虎山、攻打奶 头山等战斗情节,拳打与枪战,是小说的主要 内容。
2.《林海雪原》增加了恋爱情节。《水浒传》 对男女关系基本是负面的描写,英雄不近女 色,但《林海雪原》却增加了具有现代意义 的男女故事。
二、《林海雪原》解读
(一)结构分析:双层结构
1.表层结构——线性结构:小说以传统的线性结构讲述了一个现 代剿匪故事。解放军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一支36人的侦察兵小分队, 深入东北牡丹江地区,围剿土匪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依照时间顺序, 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原大周旋”、“大战 四方台”四次战斗,围剿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马希山四大匪帮, 为故事主线,其间加入一些出人意料的小故事。
曲波的林海雪原优美句子摘抄
![曲波的林海雪原优美句子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5e5e0ae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5.png)
曲波的林海雪原优美句子摘抄
以下是一些曲波的《林海雪原》中的优美句子摘抄:
1.初升的太阳照在雪原上,一片耀眼的白,映照出他们两个黑点。
2.他纵目远望,一片白茫茫的雪海尽收眼底。
3.他的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就像是在对他说话。
4.雪花飘落在他的脸上,他感到一种刺骨的寒冷,但他的心却是火热的。
5.他站在山巅,看着远处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6.他在林海中穿梭,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归宿。
7.这里的风景如画,美得令人窒息,仿佛一切都在向你诉说着生命的故事。
8.他走在风雪中,没有任何的畏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9.雪原上的每一棵树都像是被雕刻出来的艺术品,每一处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10.他看着眼前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畏,这是大自然的魅力,这是生命的奇迹。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wps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wps](https://img.taocdn.com/s3/m/6eb77e3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0.png)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我是在初二的时候拜读的曲波的《林海雪原》,当时还和一个很好的朋友一起看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其中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等的胆识和大无畏的精神所折服。
许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小说中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血肉饱满的英雄形象依然能鲜活的浮现在我眼前。
曲波,山东龙口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
当全面抗战正式打响,年仅15岁的曲波就参加了八路军,16岁便当上文化干事,17岁当上指导员。
战争十分艰苦,也十分残酷,在一次战争中,曲波受了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
更不幸的是,1942年,曲波被打成“托派”,遭受严刑拷打、逼问,在逆境中,曲波坚守信仰,最后平反昭雪。
日寇投降后,内战爆发,东北的国民党顽固势力组成数十万土匪武装,顽据在林海雪原。
为了对付匪股,曲波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进行艰难的剿匪战斗。
曲波于1957年出版《林海雪原》,这部小说是他在回忆这段传奇的经历时创作出来的,小说出版不久就在全国引起轰动。
1959年至1962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他还创作有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受到严重的打击和迫害,作品被红卫兵视为毒草而烧毁,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才得以平反。
已经了解了小说的作者和背景,如果想要深入探究这部文学作品还必须要将其历史还原,从叙事结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研究。
当时正值建国初期,文学界正处在我们现在定义的“十七年文学”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红旗谱》、《红日》、《红岩》和《创业史》、《青春之歌》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成就最高。
《林海雪原》这部作品虽然在主题思想上与“三红一创一歌”并不存在什么区别,不过由于这些作品大量借用了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手法,情节展开与叙事节奏上与章回小说相似,使用大量“巧合”形成传奇效果等等。
《林海雪原》读书笔记
![《林海雪原》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15b7d6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1.png)
《林海雪原》读书笔记《林海雪原》是一部由曲波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78年。
这本书以东北剿匪为背景,讲述了一支东北民主联军的小分队在林海雪原中与土匪作战的故事。
首先,我要提到对于“林海”和“雪原”的真实模样的理解。
由于我未亲眼见过,我几乎无法想象穿着厚棉袄、戴着大毡帽、脚踩雪靴的人在林海雪原中穿行的场景,甚至连呼吸都能冒出白烟的景象。
然而,正是这种对林海雪原的陌生和神秘感使得书中的情节更加吸引人。
在书中,一支东北民主联军的小分队不得不在这个寒冷严酷的环境中与狡猾的土匪进行殊死搏斗,成功执行剿匪任务,这个情节让人震撼不已。
我第一次接触《林海雪原》是通过观看电视剧版本,那时对杨子荣坚毅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与土匪的对决印象深刻。
几年后,我决定阅读原著小说。
在扉页上作者曲波写下的“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句话,让我更加理解小说中情感的真实性。
与许多虚构作品不同,《林海雪原》是基于作者自身经历创作的,这使得小说中的各种小故事都充满了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在整个剿匪任务的框架下,构成了一个富有趣味和紧张感的阅读体验。
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对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杨子荣的豪迈与谨慎,栾超家的粗放匪气,以及“小白鸽”白茹与队长少剑波之间的爱情线,这些都在人物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文字本身具有浪漫传奇性的审美情趣,打破了以往刻板、僵硬的创作模式,成功地利用了传统民间文化元素来描绘战争,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小说的创作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曲波亲身经历了剿匪战斗,这使得他能够生动地展示土匪的残忍本性。
在创造“正方”和“反方”人物时,作者进行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在小说中呈现得非常明显。
这种模式化的人物塑造虽然强化了正义与邪恶的界定,但也使人物的复杂性受到限制。
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对立、集体与个人、美丽与丑陋的对立模式是合乎当时价值观的。
小说的后记体现了当时工农兵文学的特点,强调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必须明确。
读《林海雪原》有感
![读《林海雪原》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cf1a21290c69ec3d5bb7566.png)
《林海雪原》是作者曲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的。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支骁勇善战的东北民主联军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
小分队的主要人物---杨子荣机智、大胆,他成功打入敌人---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
接下来,杨子荣在“百鸡宴”上巧施安排,匪徒们个个喝得烂醉如泥,最终我方一举歼灭了威虎山上的这伙土匪,使小分队取得了成功。
再瞧瞧我自己,记得上次我去参加二胡比赛,坐在舞台上,望着那么多双眼睛,我紧张极了,比赛开始,当我看到评委一边看着我一边互相议论时,我心想:“评委会不会觉得我拉得不好呢?”一想到这儿,我的手心里全是汗,一不小心拉错了一个音。
再想想杨子荣面对那么危险的敌人都不害怕,镇定自如,我为什么还要害怕呢?
书中还有一个英勇的小战士---年仅十八岁的高波,在战斗中,他牺牲了。
但是现在的十八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还正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呢!是啊,如果没有这些先烈们的鲜血,没有他们的牺牲,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呢?
让我们一起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林海雪原主要人物介绍
![林海雪原主要人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d10283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a.png)
林海雪原主要人物介绍1、杨子荣杨子荣是曲波以现实战斗中的真人为原型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位革命斗争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
2、少剑波少剑波则是小说的中心人物。
作为小分队的最高指挥员,少剑波深知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和所面临的严峻斗争形势,但他始终对革命事业的胜利充满信心。
3、白茹白茹外号“小白鸽”,战地医生。
她是个青春灵动、心地善良的人。
少剑波与女卫生员白茹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4、座山雕座山雕(崔乐山),他是威虎山匪首。
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便当上了匪首。
此人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在匪徒中颇有声望,内部人称“三爷”。
5、蝴蝶迷蝴蝶迷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
她霸气十足、飞扬跋扈,曾说过“当土匪是阔小姐开窑子,不图钱财就为痛快”的豪言。
主要人物有少剑波、杨子荣、座山雕、蝴蝶迷、殷八字等。
1、少剑波少剑波是中国著名作家曲波代表作《林海雪原》的主人公,是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牡丹江军分区独立二团参谋长,代号“203”。
少剑波在小说中的本姓是鞠,因为他的姐姐叫鞠县长,也是从胶东到东北开展土改工作的干部,是最早从事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
他青少年时代在胶东半岛生活战斗,日本投降后到东北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率领一支小分队剿匪,多次立下奇功。
日本投降后,少剑波参加了东北的剿匪战斗,消灭了座山雕、许大马棒、谢文东、蝴蝶迷、定河道人、小炉匠、一撮毛、侯殿坤、李德林、马希山、郑三炮等土匪。
剿匪胜利后,该部补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野战部队,杨子荣排就编入了38军(东野1纵)的侦察连。
这样一个富有青春朝气、智慧干练的形象,是小说作者曲波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
2、杨子荣杨子荣(1917年1月28日—1947年2月23日),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嵎岬河村人。
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
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
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侦察英雄”、“战斗模范”。
读《林海雪原》有感800字
![读《林海雪原》有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07a2a1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7c.png)
在发光。《林海雪原》更为我们指点了什么叫做理想。
没有理想,没有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袁隆平不太可能杂交水稻育种,理想是人生的灯塔,但另一边的生活。
有很多弱者会嘲笑那些战士,嘲笑他们白白浪费生命,但是他们体会不到胜利的喜悦,他们没有勇气,更没有理想。
《林海雪原》里,战士们的心血凝聚在一起,说明了解放军是一个有力量、有勇气、有智谋更有理想的团体!这本书,蕴含着理想,用战士的鲜血编织,将会随着时间永远的铭记在我们心里!
杨子荣身为排长,只身闯入座山雕的地盘,冒着被发现被刺杀的危险,通过了座山雕那层层考验他身份的“险关”,终于获得了座山雕的信任,取得在土匪中厉害的地位,使小分队在土匪百鸡宴过后成功攻破了威虎山,活捉了座山雕,用人们的话来说就是“杨子荣满肚子智谋,浑身是胆。”
高波作为一名只有18岁的警卫员,工作一点也不马虎,仔细严谨,随时准备为国家舍命。这一个在书中笔墨很少的人物,却在死的时候让我眼泪哗哗。
读《林海雪原》有感800字
《林海雪原》是于1958年出版,曲波写的一本红色书籍。此书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部分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骚扰我后方普通群众,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我人民军队奉命进山歼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从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里,曲波完成了《林海雪原》的写作。曲波代表作《林海雪原》成功地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形象,情节曲折惊险,故事引人入胜,细致深刻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剿匪斗争,富于传奇色彩。
林海雪原的作者
![林海雪原的作者](https://img.taocdn.com/s3/m/a7365d7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d.png)
林海雪原的作者
林海雪原》使他声名远播,由小说改编的《智取威虎山》尽人皆知,《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鼓舞、教育了无数人。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读着曲波同志的《林海雪原》成长的。
林海雪原简介
《林海雪原》为曲波先生的代表作,颇具教育意义,六十余年来畅销不衰,多次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改编成京剧、连环画、广播剧等,影响广泛深远。
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进入东北林海雪原,搜剿被我击溃之国民党残匪。
牡丹江军区派少剑被率小分队进剿,杨子荣智擒特务栾平,刘勋苍擒获匪徒刁占一。
卫生员白茹治愈蘑菇老人疾病,战士栾超家攀登绝壁,飞越天险,我军出群匪不意,袭取山头,活擒匪首许大马棒父子,肃清残匪。
这本书的题材是新颖的题材,所描写的是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生活和用特殊方法进行的军事斗争,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北战场的一个侧面。
《林海雪原》能够获得广泛的读者和强烈的感人力量,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它运用了传奇式的手法。
让这个小分队一个一个地去克服困难,线索清晰;在遇到不同的困难的时候,安排了比较主要的人物一一出场,全都是
把他们置入出于意外、令人担心的斗争的尖端,由斗争去考验他们。
《林海雪原》已被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说出版之后备受批评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在人物的 设置上过于单一化、平面化。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难发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实是和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很大脱 节的,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来自于生 活,而是来自于故事情节的需要。情节是第一位的,性格 是第二位的,这是典型的传统叙事的理论主张。比如,小 说中对于反面人物“蝴蝶迷”的一段外貌描写,字里行间 极力地描绘出她的丑态,甚至是用一种“妖魔化”的手法 塑造了这样一个令人作呕又罪大恶极的反面形象:
每一个人的身世背后都有着一段难以忘却的仇恨,而正是
这段仇恨促使他们成为叙事的行动元素。故事中的另一个
主要角色杨子荣的人生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符合“结
仇——寻仇——报仇”的故事模式。
• 将一场剿匪斗争变成一次寻找仇人并报仇的经历似乎 更加符合那个年代底层人们的生存逻辑,同时也更符合了 他们那种文化阶层的阅读趣味。因为革命结束之后,大多 数人的人生经历中都潜藏着一些仇恨式的创伤,而且残缺、 贫乏的精神生活正待填补。所以,当时代阶级的主题与个 人经历的私恨融会一起,并巧妙地与传统史话的讲述风格 结合时,这场复仇故事,同时也是剿匪的斗争才会更加合 理而真实。于是,对于情节的编排、场面的描写、人物细 致的刻画等,在原本属于虚构性的武侠小说中显得那么真 实自然。小说的作者为烘托复仇的情绪,大量加入惨烈的 叙事元素。在故事的推进中,通过人物的所见所闻、所识 所感,一次又一次地渲染复仇的正当性。这种写作的动机 模式很好地切合了那个年代里的人们的文化心理,使得作 品在阅读接受层面比一般的阶级斗争故事有了更加非凡的 影响力。它首先是完成了一次很好的阶级革命胜利的宣讲
•一 • 曲波(1923—2002年),山东龙口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
曾任连、营指挥员。解放战争时期曾率领解放军小分队在 东北牡丹江一带进行剿匪战斗。1950年以后转入工业战线, 在工厂设计院及管理部门担任领导工作。1955年开始文学 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山呼海啸》、 《桥隆飚》等。《林海雪原》是根据曲波自己的经历创作 的长篇小说。小说一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引起了强烈 的反响。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评书、戏剧、电影广为流传, “文革”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即取材于这部作品。
•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发呕,脸长的有些过分,宽 大与长度可大不相称,活像一穗包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 她为了掩饰这伤心的缺陷,把前额上的那绺头发梳成了很 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就这样也丝毫挽救不了她的难 看。还有那满脸雀斑,配在她那干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 分明。为了这个她就大量地抹粉,有时竟抹得眼皮一眨巴, 就向下掉渣渣。牙被大烟熏的焦黄,她索性让它大黄一黄, 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
• 但是作者的笔触似乎并不止于此,他所设计的类似于“武 松”的杨子荣的形象更具有强于武松的智谋,在威虎山上 面对敌人的多方盘问,杨子荣临危不惧,谨慎应对,在取 得敌人信任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样的人物很难 说不是来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的传奇人物。就连小说 的作者都坦言:“子荣同志又是一个具有十分完美的共产 主义道德品质的人。”
• 著名批评家冯牧认为:“这类作品着重于情节的惊险 曲折,而人物性格则比较单薄,但由于情节的引人入胜, 故事性强,也有一定教育意义,容易收到普及的效果,他 们已经占领了大部分过去泛滥着黄色书刊和旧式侦探小说 的阵地,在这种意义上,它们的积极作用是不容许我们忽 视的。”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也曾指出:“我读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其中人物高尚的共产 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曾深深地教育了我, 它们使我陶醉在伟大的英雄气概里。
• 《林海雪原》属于典型的“革命通俗小说”或称“革命 英雄传奇小说”,它是50年代中前期流行于文坛的一种文 学类型,《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 武工队》、《烈火金刚》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些作品多 借用传统武侠小说的表现形式来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 史故事。由于这类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且都旨在表现 “革命”历史的重大主题,所以在当时反响强烈。加之其 近乎章回体的传统叙述模式,生动的口语化、通俗化风格, 以及浪漫主义英雄人物的塑造,使这一类型的小说受到当 时万青册年之们多的,普影遍响欢之迎大,可仅见一《斑林。海雪原》一部小说便销售50
过程就不单单是为信仰和阶级利益而战斗了,他们的斗争
更多地带有了报仇的成分。这样,一种本应是阶级斗争的
当代革命模式,更多地染上了主人公的个人复仇色彩,变
成了传统武侠中复仇式的文本模式。故事中,作者尽量把
那种属于意识领域的阶级仇恨具体化,使之成为少剑波和
他的小分队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他们中的
• 同时又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判定了匪徒的罪行,使小分队的 剿匪活动不再是一次共产党军队对国民党残余力量的搜捕,
而更像是正义力量对邪恶行为的彻底纠正;更为引人注意
的是,这种“报仇”行为也是对大多数人个体生命中存在 的精神补偿机制的一次完善。
•三
•
这部当代革命小说具有武侠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即
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形象塑造。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评述道:“《林海雪原》的‘独创性’,批评家大体上
• 此外,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林海 神话和民间歌谣,借以表现地理结构的险要、人民生活的 疾苦,为这部革命著作增加了更多的可读性和美感,同时 也渲染了神秘、传奇的色彩。如小说的第七章,蘑菇老人 介绍奶头山时就利用了很多的民谣。
•
他讲述的关于“灵芝姑娘”和“狄英儿”的故事更为这部 斗争小说增加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 武侠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平不平”,各类武侠 小说都不能摆脱“结仇——寻找仇人——报仇”的叙事结构。 故事的开场往往是主人公背负了深仇大恨,继而主人公踏上了 学艺和寻找仇人的道路,故事于是就紧随着学艺和寻找仇人的 编排而不断地向前推进,其间自然会历尽艰难险阻,经历重重 考验。最后,主人公终于寻得仇人,并报仇雪恨。如金庸的武 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小说开头就是一场灭门惨案,于是引 发了江湖对“辟邪剑谱”的追寻;《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一 生都背负着契丹与汉族之间仇恨纷争的那个杀父惨案,于是追 查“带头大哥”成了他无法逃避的责任;
• 第七节 武侠小说与革命史话的完美结合 ——曲波的《林海雪原》
•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最能潜入当代读者 心灵同时又最具时代话语风格的文字叙事当属那些“红色 经典”作品。这些在那个年代曾达到出版高峰的文学作品, 至今犹在我们的影视大众和阅读者面前反复出场。其中, 《林海雪原》可算是最投合大众阅读趣味的一部作品。它 不仅带给人们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更生 动地体现出广大中国读者的传统侠义情结和通俗叙事模式。
•
作为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当代小说,《林海雪原》的
开头并没有从国家、民族的宏大视角着眼,去展示革命历
史风云的画面,寻找革命历史的合法性动机,而是将阶级
矛盾和敌我矛盾形象地转化为普遍性的正义与邪恶的直观
场景,使之成为和故事的主人公息息相关的屠杀亲人的仇
恨。这样,随着故事的发展,少剑波和他的小分队的战斗
•
• 故事的传奇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浪漫的人物活动 环境。茫茫无际的东北雪原,风光无限,人迹罕至,大自 然赋予了这片土地神奇的魔力。就是在这样一个令人向往 的浪漫的自然世界中,山崖兀立,险象环生;而且,出现 了这样一个小分队,孤军深入林海,在脱离了社会背景的 情况下进行剿匪斗争。他们没有上级的领导,行动是完全 自由的,有了很大的随意性,这和江湖游侠有着很大的相 似性。同时他们所接触的敌人也并不是国民党的正规军队, 而是一群国民党控制下的由土匪、恶霸、山贼组成的队伍。 这些人本来就是一群“江湖儿女”,他们的组织模式也并 不是靠着共同的信仰和组织纪律,而是江湖义气以及权钱 利益。这就意味着小分队整个的行动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 上的两种政治力量的较量,而更像是武侠小说中无数次提 到的主题:正与邪的交锋。
• 另外,一些次要人物也时时染上了传奇般的色彩。如在 攻打奶头山的过程中,小分队又幸运地结识了对于奶头山 地形有着十分深入了解的蘑菇老人,为他们攻打奶头山做 了指路的明灯,这不能不令我们想到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 节:当代表正义力量的一方受挫时就会有一个解决矛盾的 神奇人物出现,帮助他们铲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还 有教会小分队滑雪的李勇奇,导跳绝壁岩的姜青山,奇谈 四方台的棒槌公公,等等。这些都是在小分队困难时出现, 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人。他们无疑都和蘑菇老人一样给了我 们一种传奇式的巧合效果,为这个艰难的剿匪过程增加了 一抹神奇而瑰丽的神侠色彩,也为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延续 增加了可能。
• 但叫我讲给别人听,我只能讲个大概,讲个精神,或者只能意 会而不能言传,可是叫我讲《三国演义》、《水浒》、《说岳 全传》,我就可以像说评书一样地讲出来,甚至最好的章节我 还可以背诵。这些作品,在一些不识字的群众间也能口传。因 此看起来工农兵群众还是习惯于这种民族风格的。”[1]显然,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在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更多地借鉴了中国 传统武侠和通俗小说的艺术特征,并在这种传统形式中注入了 中国革命的崭新主题,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
•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之中,最醒目的应该是杨子荣。如
果说,相对于大部队来说,小分队的孤军深入构成了一个 行动的独立体,那么相对于小分队来说,杨子荣“打虎上 山”便构成了另一个独立体。杨子荣打入土匪内部,乔装 改扮,“为剿匪先把匪来扮”,独自一个人呼啸于山林之 间,这本身便是一种超脱于部队这个纪律严明的集体之外 的传奇。 • 在作者为杨子荣量身定做的几场重头戏中,不少武侠 传奇的色彩包含于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打虎上山”便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场。这个人物甚至不难让我们想到 《水浒传》中的武松,一个在山林中与猛兽搏斗的英雄形 象。
•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出场也是背负着父母双亡的仇
恨,虽然他并不以复仇为使命,但依然在不断的寻查中承 担了 Nhomakorabea湖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