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大 C. 小李速度最大 D. 速度一样大【答案】B【解析】小张驾驶电瓶车的速度是27 km/h,小王的速度是10m/s=36km/h,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0.42km/min=25.2km/h,所以可知小王的速度最大,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利用速度单位换算单位,再进行比较.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C【解析】 A、由图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A符合题意;B、由图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C、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运动;C不符合题意;从20s时到40s所用的时间为:t=40s﹣20s=20s,从20s时到40s通过的路程为:s=1200m﹣450m=750m;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应用平均速度公式v=即可求出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4.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A. 等于4m/s 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 D.大于5m/s【答案】B【解析】解:由v=可得,物体通过的路程:s1=v1t1=3m/s×2s=6m,s2=v2t2=5m/s×3s=15m,s=s1+s2=6m+15m=21m,物体的平均速度:===4.2m/s.故选B.【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5.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 km/h,后4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60 km/h,则该汽车在这1h内的平均速度是()A.35 km/hB.40 km/hC.45 km/hD.50 km/h【答案】D【解析】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s前+s后)/ t =(v前t/3+ 2v后t/3)/ t =v前/3+2v后/3=(30km/h)/3+(2×60km/h)/3=50km/h。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师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该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的变化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速度的变化原因;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4. 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探究速度的变化规律,认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3. 学会运用速度变化的图像进行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车辆行驶的速度变化情况,举例说明速度的变化现象。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讲解速度的变化原因,引入加速度的概念;(3)讲解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如vt图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速度变化规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速度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航天、汽车等领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速度的变化原因及加速度的概念;3. 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4. 速度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速度的概念,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2. 分析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的过程,画出vt图像;3. 计算一辆汽车在5秒内从30m/s加速到60m/s的速度变化量。
答案: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s/t;2. vt图像是一条斜线,斜率表示加速度;3. 速度变化量Δv=60m/s 30m/s = 30m/s。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5、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路程s/m
1
1
4
3
9
4
16
5
25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迷你实验室】
1、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 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自行设计出数据表格)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
思考: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
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2)实验步骤: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1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 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 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 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12
注意:
1、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过大
2、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这道题给出了总时间t,缺少总路程!那么 做题要先求总路程
今日作业:
1、练习册11——13页
2、课本32页“本章练习”写在书上
计算题: A、B两地相距100km, 甲乙分别从两地骑车同时出 发,相向而行,速度都是 20km/h。假设有一只鸟来 回飞行于甲乙之间,鸟的速 度30km/h。问:从甲乙出 发到他们相遇这段时间内, 鸟飞的路程是多少?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每日一测
1.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2.如果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3.如果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 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s总
v
t总
科学探究的环节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实验:测量小车下滑时的速度变化
所用的测量工具: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秒表 刻度尺
9
实验原理:
s v t
实验设计图
S1 金属挡板 t1 s3 t3 S2 t2
金属片(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
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 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基础训练]知识点1 探究速度的变化1.小明猜想:水滴开始下落的过程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为此,他做了这样的实验: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秒拍摄了同一滴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可见他的猜想是(选填:“正确”或“错误”).从图分析,水滴下落0.3秒的平均速度是米/秒.2.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4)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 AB<t BCB.t AB=t BCC.v AB>v BCD.v AB<v BC知识点2 平均速度的计算4.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A. 10cm/s B. 9cm/s C.8cm/s D. 7cm/s5.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6.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参考答案]1.解析:在物理中,速度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观察图示可看出水滴每秒钟下落的路程,通过比较每秒钟水滴下落的速度大小可知它是变速直线运动还是匀速直线运动.水滴在某一时间段内下落的路程除以时间就是这一时间段内水滴的下落速度.由图示知:水滴0.1s下落5cm,从0.1s到0.2s下落15cm,从0.2s到0.3s下落25cm.由此可知水滴下落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不同的,所以水滴开始下落的过程是变速直线运动,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因为水滴下落0.3s通过的路程是:5cm+15cm+25cm=45cm=0.45m.所以水滴下落0.3秒的平均速度是:.故答案为:正确,1.5.2.(1)刻度尺停表 (2)速度公式v=s/t (3)0.1 0.12 (4)速度越来越大3.解析:由图得出小车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分析判断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 AB=5s,t BC=3s,所以t AB>t BC.故A、B错误;(2)由题意知s AB=s BC=sm,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所以v AB<v BC.故C错误,D 正确;故选D.4. 解:滑块的平均速度:,故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B.5.解析: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练一练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
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以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
速度小
t=?
100m
s ? t
方案二
把100m分成几段,分别测量每一段所用的时间, 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了。
100m
方案三
在他跑步时进行分段记录,跑到第一秒时作个标记, 第二秒时也做个标记,依此类推,然后再测各标记 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也可以知道速度的变化情况。
0s
1s
2s
3s
4s
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 况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2、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 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 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
A、3 m/s
B、6m/s
C、6.3 m/s
D、0
制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划与设计实验
S1
挡板
S2
s
3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挡板。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 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 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 路程的平均速度v2。 5、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下半段时间 t3=t1-t2,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探究课题〕学生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学生分组实验)。
1.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
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注:实验教材提供了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计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百米跑”路程太长,易疲劳,注意力易向外游离,同时也吃不准各人在跑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体现教学标准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设法创造难得的相互协作的条件,把实验扩展到操场,把实验组扩充到10人。
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2.能力目标:⑴.依据《体育达标》要求,比照学生50m快速跑的实况,对快速跑的速度控制进行实地评估。
⑵.体验探索实验的有关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实验原理:v=s/t(s——用卷尺可测,t——用停表可测)。
〔实验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自制多媒体课件。
〔探究课时〕物理实验课一节,活动课一节(共2课时)。
〔教学准备〕1.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2.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验目的的讲解,操作要点的引导体育教师:50m快速跑技术要领;50m快速跑速度控制指标。
8物理沪科版 第2章 运动的世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夯实基础逐点练
7.小军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 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小明想探究自己骑自行车上学的速度变化情况,他肯 定不需要收集的数据是( D ) A.上学途中的各段路程的长短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 C.小明通过各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D.小明的体重
夯实基础逐点练
4.【中考•深圳】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 度”的情形,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 用的时间为2 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 ________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m/s。
探究培优拓展练
12.【中考•河南】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 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 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 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探究培优拓展练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4_0_._0_cm,如果测得时间tAB= 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2_5___cm/s。
HK版 八年级上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习题链接
1 2 3D 4 80.0;0.4 5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6
答案呈现
7A
8 120;40 9 2.00;60
10 是
习题链接
11 12
夯实基础逐点练
1.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___路__程___,用钟表测出物 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时__间____,利用公式__v_=__st___ 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2020年秋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让内心强大的句子
19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18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12 、凡事不要想太复杂,现实总是有许多无奈,望穿秋水,留下的是满目落花的悲凉,是触动心灵的忧伤。 12、一个年轻人,如果三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想法,他这一生,就基本这个样子,没有多大改变了。 14 、人要学会适可而止,不要无休止的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8 、一份恣意,几番从容。一席良音,几瓣书香。 4 、你要从现在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不要抱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不要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当你 走过世间的繁华与喧嚣,阅尽世事,你会幡然明白:人生不会太圆满,再苦也要笑一笑! 13 、疯狂代表着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代表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代表着对事业忘我的全情投入,代表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激情。人一旦 有了这种疯狂,做任何事都可以成功。
18 、生活里,人们往往在笑话别人的时候特别起劲,幸灾乐祸的无所顾虑;却忽略了自己身上也有可笑之处,忽略了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其实 ,人生舞台上人人都有可笑之处。
2、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1、成长的滋味是什么?是开心还是痛苦,是高兴还是难过,是令人兴致勃勃还是悲痛欲绝;是酸,是甜,是苦,是辣……?成长的滋味到底是什 么?11 、春有百花,秋看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心中若无烦愁事,便是此生好时节! 16、我们成长的过程曲折坎坷,总是伴随着辛酸与烦恼。而挫折好比一块儿锋利的磨刀石,我们的生命只有经历了它的打磨,才能闪耀出夺 目的光芒。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三、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2.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3.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四、实验表格五、实验结论小车前半程运动慢,后半程运动快,全程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演示ppt9】回顾实验过程,进行分组交流评估: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为了方便计时,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金属片的作用是防止小车滑落,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3)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ppt10】组织学生解答例题通过习题,熟练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过程分析。
【ppt11】知识拓展:超声波测距【ppt12】进行小结。
【ppt13】布置作业。
听讲、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听讲、思考并解答通过交流评估,明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实验的掌握。
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实验原理:tsv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三、实验步骤1.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2.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3.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学会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
3。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2。
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测量各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教具准备】斜面、小球、秒表、刻度尺、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自然界的运动有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段视频,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博尔特的速度变化了吗?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猜想.猜想1:博尔特的速度越来越快;猜想2: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又变慢;猜想3: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来保持不变.【进行新课】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师 如何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甲:可以测量出博尔特每10m 所用的时间,由公式计算出每个10m 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学生乙:需要的器材有皮卷尺和秒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分段路程10m ,即每个10m 所用的时间。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例题1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研究.下表是他在某一次百米跑训练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记录.请仔细看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的成绩是______s.跑完100m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在m/s 。
4.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9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习题及答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练习题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
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3∶2 B.3∶1 C.3∶4 D.4∶3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7m/sB、5m/sC、8m/sD、9m/s7.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8.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速度变化的定义:速度的变化量等于末速度减去初速度。
2.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恒定。
4. 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速度的变化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变化的定义,掌握计算速度变化量的方法。
2. 掌握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学会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进行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速度变化的定义,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刻度尺、计时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尺子、秒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百米冲刺,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
2. 讲解:讲解速度变化的定义,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演示实验: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速度的变化量。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运动员的训练等。
六、板书设计1. 速度变化的定义2. 加速度的概念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 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30m/s所需的时间,假设加速度为2m/s²。
答案:所需时间为15秒。
2. 题目: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末速度为20m/s,求加速度。
答案:加速度为1m/s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速度变化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第四节__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环节四:进行实验
准备工作:
1、调整斜面的高度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不能太快。 2、练习秒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
注意事项:
1、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2、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 须专人操作。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 数据更准确。
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 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
讨论三: 方法:t2 = tC -tB
实验中应记录哪些数据? S、S1、S2、t、 t1 、t2
环节三:设计实验
4.步骤
(1)在斜面上用 刻度尺将路程分 为相等的两段S1 和S2,并标记A、 B、C ;
(2)将木块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B, 则t1 = tB ;
(3)将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则 t2 = t-tB ;
(4)计算出S、S1、S2三段的速度V、V1、V2 。
环节三:设计实验
5.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路程 (m)
全程 S= 上半段 S1= 下半段 S2=
运动时间(s) t= t1= t2=
速度(m/s) v= v1= v2=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 点是否正确。
(2)学习了用实验探究物体速度变化的方法。
2.初中阶段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应该清楚掌握什么?
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飞机速度是声速的1.5倍,飞行高度为2720m, 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 到你前方多远的地方?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1.原理: v s t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速度变化的现象,学会描述和分析速度变化的规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操作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探究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运动相关知识,引出速度的概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展示等方式,讲解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运动时间、位移等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或手工计算,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5.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强调速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结论等部分,并附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感悟。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如操作不熟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并寻求改进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速度(m/s)
s全=
t全=
v全=
S上=
t上=
v上=
s下=
t下=
v下=
s下 = s全 - s上 t下 = t全 - t上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全=0.6 s上=0.3
t全=4 t上=2.5
v全=0.15 v上=0.12
s下=s全-s上=0.3
t下=t全-t上=1.5
v下=0.2
一、提出问题:小Biblioteka 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二、猜想与假设
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先慢后快? 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慢?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注意: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观察和测量时间 斜面坡度尽量小:速度慢便于观察时间
设计表格
路程(m)
运动时间(s)
科学探究的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1、先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2、自己做实验收集证据。
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怎样才能证明南南同学跑步 速度是越来越小还是越来越 大呢?
通常要验证观点是否正确, 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如何收集证据
1、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从公共信息源查找有关的科学资料
图书馆
互联网
书店
2、通过实验收集数据
下面是从互联网查找“世界飞人”北京奥运会短跑冠军博尔特 跑100 m的研究资料: 从起点算起每10 m所用时间分别是: 1.82 s、1.06 s、0.90 s、0.88 s、0.83 s、0.83 s、0.83 s、 0.82 s,最后20 m用了1.72 s,总成绩为:9.69 s。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什么信息? 1、博尔特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2、他跑得最慢时是在第几个10 m? 3、最快时是在第几个10 m?
五、分析与论证:v上<v下,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