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八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八校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7分)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1)我们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为书法下定义,只是一个范围的界定。

时下人们为“中国书法”已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表述的方式各不同,但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是一样的,那就是“艺术”。

特别是几位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影响甚大。

(2)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层次的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

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法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

当人们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

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

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

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3)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

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文化形态被创造的目的。

因而也集中体现着该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

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

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含着经济、政治、宗教、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世界”。

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次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的体现可能有所忽略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

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4)如果我们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方面作观察,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

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

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
的目的丢掉了。

这样,研究者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也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5)—些论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对“形”本身的艺术价值扩大、拔高,其基本论据是将汉字与绘画相比符。

这是违背文字的本质规定的。

汉字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图画,符号是约定的,其“形”与其表示的“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为符号显示的汉字字“形”,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簿的,不确定的。

一个个汉字字“形”并非一个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字“形”方面所显示出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虽然可能显示出某种“形式美”,但它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毕竟属于“形式”,从根本上说都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受到这种目的的制约。

那些被称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具有“郑重的用途”(启功语)的实用性书写,绝不是书写者自由“创作”的“为艺术的艺术”。

只用“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难以讲说这些书迹的产生与变化发展。

1.第⑴段作者写到“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用词越来越极端,其意图是。

(2分)
2.根据第⑵段内容,分条写出对书法作品作“物态文化层”分析应包含的内容。

(3分)
3.第⑷段,“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的“结论”是指(3分)4.联系上下文,为第⑵第⑷段划线处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2分)A.但是尽管B.但是总是C.如果尽
管D.如果总是
5.作者反对一些书法研究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

下列各项中,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是符号,不等同于绘画,不能与图画的审美相比。

B.—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才能显示出审美意义。

C.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实用性书写,不是为艺术的艺术。

D.个体汉字的字形,不具有审美意义和独立的文化意义。

6.请举例,谈谈你对书法作品文化意义的认识。

(4分)
【答案】
1.隐含作者对这种“定义”的不赞同,(1分)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准备。

(1分)
2.⑴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1分)⑵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1分)(3)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美。

(1分)
3.丢弃了文字内容(1分)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1分),不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

(1分)
4.A
5.D
6.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法帖,从文化意义上看,那就不只是对他挥洒自如书法的欣赏,我们还能从书法《兰亭集序》的内容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还能从他书写时出现的漏字、改字感受到他的随意和放松的心态(内容近似即可,主要是体现对文化意义的认识)(4分,例子1分,文化意义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首先注意审题,题干说“第⑴段作者写到‘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等等’,用词越来越极端”,给出的问题是“其意图是……”,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第一段这句话中的很多词语上用了双引号,同时题干中说“用词越来越极端”,这就给出暗示,说明作者对这种定义是不赞同的;同时因其处于文章的第一段,故在结构上为下文做了铺垫或者说是做了准备。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根据第⑵段内容,分条写出对书法作品作‘物态文化层’分析应包含的内容”,首先到文中找到规定的区域,然后分层,最后根据分值分条答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⑷段,‘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的‘结论’是指……”。

首先到文中找到“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句话,然后在这句话的前后寻找指代的内容。

这句话在第四段的开头,从语义上分析,其所指代的内容应在上一段,由此可以找到“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这句话,把这句话转化成陈述句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要想正确使用关联词,应关注前后句间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前后句中有没有相对应的关联词(因为关联词都是成对出现的)。

第二段中,从前一句和后一句的意思上来看,两者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故选用“但是”;第四段中,后一句中说“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句中有关联词“但”,故前面应使用“尽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作者反对一些书法研究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

下列各项中,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选项应能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

D项,汉字字“形”
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而不是“不具有”。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题干要求“举例,谈谈你对书法作品文化意义的认识”,答案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举出事例,二是要谈谈自己对书法作品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看似很自由,其实应是立足在文本之上。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21分)
文学家之魂
【曰本】内山完造
(1)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

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

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2)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

先生说:“带他来见我。

”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我来看老师了。

”学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

(3)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
(4)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

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

(5)那天鲁迅先生又晃悠到我家,说道:“老板,今天我可遇上了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哦。

上次从南京来看我的那家伙居然给我来了封信,言辞恳切委婉至极呀,说是想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呢。

我可不同意,所以这就来给那家伙回信了。

”“好不容易撤销了,那不是很好吗?”我问他。

他回答说:“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所以信中已说明让那家伙不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了。


(6)之后先生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已到了要选择疗养地进行专门疗养的地步了。

须藤医建议到镰仓疗养,因为东京耳目太多,实在不合适调养身体。

我个人觉得云仙还不错,先生肯定会喜欢,于是就预先把房子租好了。

(7)先生本来预计八月一日动身前往云仙,可从南京来了几个探病的,说他病情有所好转,建议他去德国漫游一趟。

(8)后来先生告知我:“老板,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去云仙了,现在那些家伙来让我去德国留学,说为避免蒋的骚扰最好还是去德国。

去云仙的话我就成了一个逃兵,也就意味着我输了,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去了。

”先生决心已定,只要是他说“不”的事情就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虽然略显顽固,但也有一定的好处。

(9)每次说到“□□先生”的事,先生总是眉飞色舞,饶有兴致,仿佛那些事情已经根深蒂固了一般,而《①》一文现已收入“岩波文库”的翻译集里。

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
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

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口先生》一文译出来。

对于在日本的诸多事情,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他从来都是态度分明,可是对于藤野先生,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报以百分百的敬幕之情。

⑽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人,他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

我在《活中国的姿态》这本漫谈书中写到中国的优点,可对此先生却批评道:“老板,这可不行啊。

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得意忘形的。

书总要起点教育作用,所以还是得从头彻尾地多加批评才是。

”我回答说:“可是,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啊。

”先生遂又回道:“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写,但因为是老板写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要换成我,是断然不会这么写的。

”语气依然强硬,坚决批判中国人的缺点。

(11)中国人普遍不喜欢《②》,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写我”。

而主人公□□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

(12)但是先生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实际上他真的在担心着中国的命运,记得他临终前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未来如同阿拉伯沙漠,国内由于战争在不断地沙漠化,而国外又在不断地加速扩大沙漠化,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沙漠化。

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中国的四万万民众将被逼到饥饿的战线上,到这时,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不幸了,而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不幸了。

”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先生把中国的未来清晰地摆到了自己的眼前,这番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即: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摘自《美文》杂志《我的朋友鲁迅》一文)7.请将鲁迅的两篇文章题目填入上文①、②处,①处是,②处是。

(2分)
8.联系全文,谈谈“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一句的作用。

(4分)
9.“魂”在字典里可泛指“人格化精神”,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进行概括。

(5分)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A.文章⑷⑸段鲁迅先生拒绝学生撤销逮捕令一事,反映了他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因此,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

B.文章第(11)段“这是在写我”,表明鲁迅先生文章对中国人进行毫无掩饰的批判和揭露,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在他的文章里剖析自己的灵魂。

C.鲁迅先生对国人总是彻头彻尾的批评,对藤野先生却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这说明先生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看得出来人格都是有缺陷的。

D.文章中间部分插入“宪兵队长学生来看望先生”和“提及藤野先生”两个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和先生的关系密切,又对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E.文章结尾“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一句,如警世之钟,既响在历史的时空里,又对今天有警策作用,这也表明了鲁迅
先生思想的深邃。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对待敌人像鹰一样冷峻,对待友人又像鸽子一样温柔,其“爱憎分明”的态度多少年来已经成为我们剖析自己灵魂的标尺,请就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和“憎”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

(6分)
【答案】
7.《藤野先生》(1分)《阿Q正传》(1分)
8.①内容上,写出了鲁迅有为了理想敢于献身和‘‘不懂变通”的执着精神;(1分)对待敌人和国人的缺点,有着彻底的斗争和无情的揭露、批判精神。

(2分)②结构上,领起下文,下文的文意皆是对此句的集中表现。

(1分)
9.①爱憎分明。

对敌人极富斗争精神,其抗争坚决彻底,绝不退缩妥协;对友人怀以敬慕之情。

②具有批判精神,对国人的缺点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时时不忘教育和鞭策国人。

③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

对国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心其‘‘沙漠化”;对国人,又具有深沉的爱,心怀怜悯之情。

(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10.AC
11.“爱”是指先生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对受欺压的弱小者深切的同情,(2 分)“憎”
是指先生对敌人无情的揭露与鞭笞。

(1分)如在《药》里,先生华老栓、夏四奶奶等下层劳动人民有着深深的怜恤和关爱之情,(1 分)而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对“非人”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2分)这些都能体现先生“爱”和“憎”两方面的人生态度。

(对“爱”和“憎”的阐释3分,结合作品分析3分。

分析其他作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比较简单。

第一处可以根据后面的内容填写,“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

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口先生》一文译出来”;第二处后面说“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写我’。

而主人公□□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填写。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

根据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处在全文篇首,主要有总括鲁迅品格形象,和领起下文两方面作用。

题干笼统地提分析句子的
作用,基本是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作用两方面去理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题意看,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就是指先生的人格精神。

文章主要记叙了鲁迅先生回绝撤销对他的逮捕令,对藤野先生的以百分百的敬慕,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人,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担心中国的命运等事迹。

这些事迹表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具有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等人格精神。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反映了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和“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不对,从文中“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看,“感到寂寞冷清”是没有斗争对手了,所以应该反映的是鲁迅先生要与敌人进行彻底的斗争的心理;C.“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人格都是有缺陷的”不当,对国人的批判精神和对友人的敬慕之情不能说明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相反应该是说明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原则性极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本题是一个探究题,要求用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和“憎”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

爱憎分明是上题中鲁迅的人格精神之一,这里要求考生对此进行个性化解读。

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药》《阿Q正传》《未有天才之前》等文章都能表现鲁迅先生‘‘爱”和‘‘憎”两方面的人生态度。

只要善于挖掘,材料丰富,有话可说。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⑴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⑵,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⑶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⑷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5),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⑹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⑺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⑻操千曲而晓声,。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答案】(1)杜鹃声里斜阳暮(2)香雾云鬟湿(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金就砺则利(5)孤帆远影碧空尽(6)怡然不动(7)小人长戚戚(8)观千剑而后识器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名篇的默写已经成为比较固定的考查内容,其形式也相对固定。

此次选择的教材内名句属于日常教学中被关注较多的内容。

注意“鹃”“鬟”“阙”“砺”“怡”
“长”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7分)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3.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1分)
14.诗的前两句巧妙的引导读者以听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请加以具体说明。

(2分)15.你以为这首诗中的那几个词体现了该诗的主调?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答案】
13.七言绝句
14.黄鹂藏身于深树之中,(1分)是难以凭视觉直接看到的,(1分)只有凭听觉闻其声,才知道它的存在。

(1分)
15.体现该诗主调的是“独”与“幽”两字。

(1分)“独”说明作者是独子经行在荒山野渡之间,且与末句“自”字前后照应,贯穿全诗。

(1分)“幽”字,意境深远,写黄鹂的鸣声,是为了衬托环境的幽静,如“鸟鸣山更幽”,唐诗经常釆用这种反衬手法。

(1分)俯看幽草,仰听黄鹂,这就把读者带入一个风景优美而寂静无人的野渡荒山。

“独”
与“幽”两字结合在一起,构成此诗的主调。

(1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分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

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只有空舟随波纵横。

“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

结尾句。

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

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
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

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

“野渡”句当作如是解。

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

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6分)
张俭望门投止
张俭亡命困迫①,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

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②,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③”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专取仁义!”笃曰:“今欲分之,明廷载半去矣。

”钦叹息而去。

笃导俭以北海戏子然家⑤遂入渔阳出塞。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

后事泄,俭得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坐。

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

”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

”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

”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竞坐褒。

及党禁解,俭乃还乡里,后为卫尉,卒,年八十四。

夏馥⑦闻张俭亡命,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隐姓名,为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