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价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6例骨转移瘤患者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3例,试验组采用X线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对照组采用CT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对原发肿瘤好发部位及转移率进行探讨研究。
结果: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其次是乳腺癌、鼻咽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X线诊断骨破坏检出率为45.21%,CT诊断骨破坏检出率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转移瘤患者采取X线和CT扫描方法进行诊断,但应根据临床上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方式,提高诊断率。
标签:骨转移瘤;X线;CT;诊断;价值分析
骨转移瘤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肿瘤,约为骨原发性肿瘤的35~40倍,是由于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骨骼所发生的肿瘤,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患者对骨转移瘤的消极态度已有了明显转变,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患者寿命。
X线检查方便直观,CT检查能通过合理应用窗口技术在现实肿瘤骨质改变和软组织异常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患者症状及病史等选择适当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146例骨转移瘤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46例骨转移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骨转移瘤,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3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试验组患者进行X线(采用日联科技生产的X-ray LX1000型X线机)诊断分析,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42~64岁,平均(49.3±1.6)岁,病程1.2~14年,平均(6.8±2.0)年;对照组患者进行CT(采用瑞侃生产的3btv2-CT型CT机)方法进行诊断,其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40~65岁,平均(66.3±1.2)岁,病程1.5~12.7年,平均(7.1±2.1)年;两组患者均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进行X线检测,首先定位,确定扫描部位后进行常规骨质扫描,扫描层距和层厚均为5 mm,发现病变后扫描相邻2个脊椎,层厚10 mm,并用骨窗进行观察;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测,定位后进行常规骨质扫描,层厚及层距与试验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详细记录所有患者原发肿瘤部位及骨转移瘤的部位,并且对两种方法检测出的骨破坏类型及检出率进行详细记录,对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校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肿瘤的好发部位及骨转移瘤的部位
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其次是乳腺癌、鼻咽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原发肿瘤部位及骨转移瘤的部位(例)
原发肿瘤骨转移部位
脊柱肋骨骨盆四肢头颅
食道癌(n=8) 8 0 0 0 0
肝癌(n=7) 1 2 2 2 0
结肠癌(n=2) 1 1 0 0 0
甲状腺癌(n=6)0 3 0 3 0
鼻咽癌癌(n=10)0 0 10 0 0
乳腺癌(n=11) 2 3 2 4 0
肺癌(n=26)19 4 1 1 1
2.2 两组患者检查骨转移瘤的特点类型
结果显示,X线诊断骨破坏34例,检出率为45.21%,CT诊断骨破坏73例,检出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骨转移瘤类型检出结果例(%)
组别囊状型混合型成骨型溶骨型检出率
试验组(n=73)11(15.07)3(4.11)9(12.33)10(13.70)34(45.21)
对照组(n=73)20(27.40)28(38.36)12(16.44)13(17.80)73(100)
3 讨论
骨转移瘤是由原发性肿瘤经淋巴、血液循环等进入骨组织导致的肿瘤,多发于骶椎、颈椎、腰椎等处,病理观察均有不同类型的骨破坏。
骨转移瘤可通过X 线和CT进行诊断,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囊状型、混合型、成骨型及溶骨型,在影像学上显示囊状型提示有与良性骨肿瘤相似的特征,是最容易误诊的一种类型;混合型一般可见有成骨型和溶骨型两种骨转移瘤的特点;成骨型破坏影像学表现为棉团状,结节状的高密度影,由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转移而来较多[1-2];溶骨性X线影像学表现为小片状的破坏和虫蚀状破坏,CT表现为穿凿状,且边缘不规则,是最常见的骨转移瘤类型,脊椎转移。
X线检查方便直观,视野开阔容易鉴别溶骨性及成骨性的骨破坏,但是其特异性比较低,在骨小梁破坏低于一半的情况下不易被检测出,所以X线更适合作为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后的进一步评估,X线的所体现出的特征更利于鉴别原发性骨肿瘤及其他病变,所以说X线对于鉴别骨完整性有着很好的诊断价值[3]。
CT检查与X线相比灵敏度更高,对于X线诊断阴性或者疑似骨转移瘤的患者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它不仅能显示骨转移瘤血管情况,并且对周围血管及结构等也能进行诊断,对于骨破坏的显示率达到100%。
并且CT可以对椎管壁是否破坏及是否有瘤组织侵入做出诊断,同时对潜在的尚未有明显病变特征的骨破坏或者原发灶有较高辨识率。
从此次试验结果看出,所有患者中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其次是乳腺癌,再次是鼻咽癌,X线方法发现骨破坏的诊断率为45.21%,CT扫描方法发现骨破坏的诊断率为100%。
两种方法均能对骨转移瘤做出诊断,X线更适合对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患者,CT扫描更适合对于已经确诊为原发肿瘤的患者进行进一步诊断,临床上药根据每个患者的临床症状、曾经病史、病变部位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明确疼痛的具体原因,降低误诊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于西平,王凤月.骨转移瘤100例X线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3(1):28-29.
[2]Scutellari P N,Antinolfi G,Galeotti R.et al.Metastatic bone diseases.Strategies for imaging[J].Minerva Med,2003,94(2):77-90.
[3]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响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0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