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79403_基于视嗅意象匹配的嗅觉景观循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嗅觉景观作为精神辅助治疗关注的新焦点,往往以植物气味为研究切入点,本文则转为探究嗅景的视嗅意象匹配关系对情绪和认知加工的影响。

以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范式,设计视嗅意象的剥离工具―空间语义因子。

通过检验视-嗅意象的匹配正确性和自洽性,验证统觉意象的生成条件。

然后,对比统觉意象生成与未
生成状态下的认知匹配加工时长与情绪变化。

通过循证结果证实,正性视嗅意象匹配的嗅景对抑郁心境有疗愈作用,可抑制抑郁症痛觉诱发电位P 250。

最后结合视嗅结果匹配实验结论指出,在进行嗅景构建时,应以嗅觉意象作为视觉设计出处,使Henshaw 嗅景尺度理论在中、微观尺度层面上提出起视嗅设计的关联介质。

此外,
还依据实验结论提出嗅景植物配置的“三位格”方法,对嗅景尺度理论的气味设计方案进行补充。

Abstract: As a new focus of psychotherapy, smellscape often takes the plant smell as the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while this paper turns to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olfactory imagery matching relationship aiming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mellscape on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After that, the spatial semantic factors are used to test the correctness and self-consistency of visual-olfactory imagery matching so as to verify the establishing conditions of apperception imagery. Then the paper test the emotional changes and the cognitive matching processing length, that is of comparing given the precondition in establishment of apperception imagery with non given. By the evidence-based method,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smellscape of positive visual-olfactory imagery matching can heal the depressive mood, and can also inhibit the pain-related evoked potentials P250 in depression.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conclusion of visual-olfactory imagery matching experi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lfactory imagery should be used as the resource for visual design when constructing smellscape, and that it can also establish the correlation medium of visual-olfactory design during the meso and micro scales for Henshaw's smellscape scale theory.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Trinity" method of smell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is proposed for supplementing the odor design scheme of Henshaw's smellscape scale theory.
关键词:嗅觉景观;疗愈景观;意象;视嗅匹配;抑郁症;联觉;P 250诱发电位
Keywords: smellscape; therapeutic landscape; imagery; visual-olfactory matching; depression; synesthesia; P250 evoked
potentials
引言
嗅觉景观(Smellscape)以人的视嗅感知体
验为研究主体。

因嗅景中植物气味对抑郁心境
的康养作用,使其备受疗愈景观研究领域的重
视。

嗅景研究已从园艺美学发展到神经美学,即研究“观景体验中特定脑区的神经激活反
应”[1]。

目前神经美学对嗅景的疗愈功能研究,
主要聚焦于植物挥发性气味对抑郁心境的调节效果,却较少从视嗅意象关系进行探究。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意象治疗对情绪的改善效果更
佳[2]。

Emily A. Holmes [3]
指出抑郁心境因正性意象贫乏所致,调整意象的正负性可有效调节
情绪。

深究嗅景的功能种属则可发现,嗅景属
赵雅庆*
ZHAO Yaqing*
文章编号: 1672-9080(2023)02-0356-09DOI : 10.19974/ 21-1508/ TU.2023.02.0356 中图分类号:TU 986.2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 2022-05-13
修回日期: 2022-10-27
于可唤起高沉浸感观景体验的景观类型。

意味着嗅景既可通过气味调节情绪,还可通过视嗅意象的匹配关系引发通感联觉效应,对情绪和认知加工进行改善。

故以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范式对此观点进行实证。

若该观点成立,则可
将实验结果应用到嗅景设计,并为循证设计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背景
Banissy [4]
、Osterbauer Robert [5]
的研究表
明:“多传感器整合”神经元,是引发联觉效
应,带来高沉浸感体验的神经物质基础。

BG Witmer [6]
提出,环境中相互匹配的视嗅符号是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cn
基于视嗅意象匹配的嗅觉景观循证研究作者简介
赵雅庆,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嗅觉景观 。

Evidence-Based Research of Smellscape Based on Visual-Olfactory Imagery Matching
增强沉浸感的环境物质基础。

Laura J. Speed
[7]
在研究中发现,视嗅跨模态意象是联觉效应生成的中间转换介质,语汇是联觉效应的诱发因素。

而“统觉
[8]
意象”的生成是基于联觉生成
的神经基础与环境基础,是情绪的直接控制因素。

依据以上研究背景,设计视嗅意象匹配实验。

实验目的在于排除嗅景中气味对情绪的调
节效因,将检验焦点聚焦于统觉意象①
对情绪改善、认知加工的因变量作用(图1)。

2 视嗅意象匹配实验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证明嗅景对情绪的
调节效用不仅与植物气味有关,还与视嗅意象的匹配关系有关,且正性视嗅意象匹配的嗅景环境对负性情绪具有疗愈作用。

为系统性地论证该问题,本研究以逻辑递进方式,从以下几点进行逐层推导:一、在不同匹配程度的视嗅意象关系中,检验视觉意象对嗅觉意象的认知
加工影响,分析统觉意象生成的环境条件。


证明语汇对激活统觉意象的辅助作用;二、根据视-嗅意象的认知加工模式和加工时长,检验视-嗅意象在对情绪进行影响时,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三、再依据视-嗅意象对情绪的作用角色,从多维度证明可激发正性统觉意象的景观环境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图2)。

2.2研究方法
视嗅意象匹配实验分为两部分②
,实验第
一部分为行为实验,含6个环节。

实验第二部分为脑电实验,含3个环节。

实验第一部分设
计逻辑:一、使用情绪语汇、香调语汇作为诱发联觉反应的语汇工具,以唤起情绪反应,进
而诱发视-嗅联觉反应。

二、在联觉反应下,对视-嗅意象进行剥离。

因空间是景观建筑与
意象的共性本质语汇。

故设计“空间语义因子”作为视-嗅意象匹配的剥离工具与转换介质。

“空间语义因子”被划分为2种因素、2个水平、4个环境维度。

即正、负意象因素③

主、客观水平;主观水平-色彩维度,分为正性、中性、
负性;客观水平-空间3维度,分为线条、运动、密度(图3)。

将被剥离后各自独立的视、嗅意象,根据空间语义因子进行匹配。

三、利用视、嗅意象的匹配正确性和自洽性,检验统觉意象是否生成。

若正确性和自洽性均存在,则证明统觉意象产生;反之,正确性和自洽性中有一项不存在,
则统觉意象未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
图1 视嗅意象匹配实验研究背景图2 研究问题的逻辑递进图示
图3 空间语义因子的设计逻辑
在实验第一部分中含有两套不同的实验工具,即语汇与空间语义因子。

语汇是语言词汇工具;“空间语义因子”是由各要素组成的工具。

实验第二部分设计逻辑:因由实验第一部
分可检验出统觉意象生成的视嗅条件,故在实
验第二部分中,安排匹配-不匹配的视嗅实验条件,检测在统觉意象生成-未生成状态下,被试的情绪感受对比、认知加工时长对比、脑电诱发电位对比。

2.3实验材料
2.3.1实验气味材料
为排除单一植物气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且香水因对意象的唤起效果而闻名,故选用复
合香调香水为实验的气味材料。

从丝芙兰、香水时代等香水网站④
中,选出香评语中含有
景观、花园等词汇的多款香水。

然后由10位评香爱好者按照意象评分表(表1a ⑤

,对这些香水海报⑥
的意象正负性进行测评,均分超
过3.0为正性,均分低于3.0为负性。

再按照“空间语义因子”的主观水平色彩维度(表1b ),对香水海报的色彩正负性进行评分,均分介于
3.5~5.0为正性,均分介于2.5~3.5为中性,均分低于2.5为负性。

该阶段筛选出十几款海
报为正性意象、正性色彩的香水。

再由10位评香者对这些香水进行嗅闻,检测其嗅闻意象是否与海报诠释一致。

最终票选出11款一致性最高的香水作为正性意象气味组。

同时将正性意象气味组的嗅觉意象,按照客观水平空间
3维度进行1-5分评判(表1c )。

为便于实验测试,再选出10瓶与景观意象无关的香水为气味干扰组。

将21款香水分装到棕色嗅闻瓶内
进行编号。

正性意象气味组与气味干扰组样品名单如表2所示。

2.3.2 实验图片材料
16位景观设计师,以正性意象气味组的
嗅觉意象的空间语义因子数值为参照标准,按
照视嗅材料从高到低的匹配程度进行分类排序,对100余张景观素材图片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拣:在图片意象正负性被区分的基础上,以图片-气味材料在主、客观水平上均匹配,
列为最匹配关系;以图片-气味材料在主、客观水平上有一个不匹配,列为次匹配关系;以图片-气味材料在主、客观水平上均不匹配,列为最不匹配关系。

因不存在正性意象负性色彩、负性意象正性色彩的图片,且为检验在主、客观水平匹配关系相同时,图片意象正负性对
视嗅匹配的影响,故最终有4组满足实验条件的图片材料被选用,每组10张(表3)。

图组1,为正性意象正性色彩的花海景观;图组2,为正性意象中性色彩的森林景观;图组3,为负性意象中性色彩的城市街巷景观;图组4,为负性意象负性色彩的荒野景观(如图4所示)。

4个图组的视觉意象与正性意象气味组的嗅觉意象,在环境4维度上的匹配关系如表4所示。

2.4 被试招募
实验第一部分被试为随机招募的志愿者,
其中无强联觉感知者、无嗅闻障碍患者、无鼻手术病例。

且均为非艺术、设计、香氛等相关领域学生和从业者。

男性被试10名,女性被
试20名,共30人。

年龄范围为17到67岁,年龄均值为25.07±2.32岁。

实验第二部分另招募被试30人,男性被试12名,女性被试18名。

年龄范围为18到34岁,年龄均值为
22.57±1.02岁。

受试要求与第一部分相同。

2.5 实验第一部分过程
实验第一部分开始前,对被试者发放贝克
抑郁量表,结果显示有17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环节1⑦
:要求被试者在主、客观水平上分别对四个图组进行1~5分评判。

环节2:向被试者介绍两个语汇工具,香调分类语汇表(图5)与 Frédéric Malle 的香调情绪对照语汇表(图6)。

要求被试者使用语汇工具对四组图片进行气味联想描述,并对被试者的联想画面和情绪感受描述进行记录。

被试者完成
语言描述,则计为视觉意象唤起成功⑧
,可进
入环节3,反之则不能。

过程中计算被试的视觉意象唤起时长。

环节3:以嗅闻方式从21个
嗅闻瓶中找出与图组1相匹配的气味(可多选)。

环节4:要求被试者对环节3选剩的气味再次进行嗅闻,然后分别匹配给图组2、图组3和图组4(可多选)。

环节5⑨:要求被试者从四个图组的匹配气味中,为每个图组各挑出1瓶最相匹配的气味(不含干扰组气味)。

再让被试者分别对这4瓶最相匹配气味的嗅觉意象画面,在客观水平上进行1~5分评判。

记录环节3-5任务执行时长和嗅闻瓶编号。

环节3-5的任务执行过程中,被试者不能观看图片。

环节6:要求被试者边观看图组1,边嗅闻自己在环节5中选出的那瓶与图组1最相匹配的气味(不含干扰组气味),然后询问被试者情绪状态是否有所改善。

在各环节休息间隔,要求被试者嗅闻咖啡豆,以缓解嗅觉疲劳,避免连续嗅闻导致嗅觉敏感度降低。

2.6 实验第一部分结果
首先,环节1、4、5从视-嗅匹配判断的主观水平正确性、客观水平正确性、客观水平自洽性三方面,论证统觉意象生成的视、嗅条件,并检验在不同的视嗅条件下,视觉意象对嗅觉意象的认知加工影响。

主观水平匹配正确性的评判方法为:依据正性意象气味组与4个图组,在主观水平色彩维度上的匹配关系。

客观水平匹配正确性的评判方法为⑩:将被试者对4个图组,在视觉意象客观水平空间3维度上的视觉感知评判数值,与被试者为各图组选出的最相匹配气味,在嗅觉意象客观水平空间3维度上的视觉感知评判数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⑪(嗅觉意象中视觉感知的数值统计不含干扰组气味),结果如图7所示。

在图组1-正性意象气味组条件下,空间线条(p=0.851)⑫、空间运动(p=0.182)和空间密度(p=0.502),三组数值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图组2-正性意象气味组条件下,空间线条(p=0.477)、空间运动(p=0.708)和空间密度
(p=0.869),三组数值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图组3-正性意象气味组条件下,空间运动(p=0.058)
和空间密度(p=0.565)无显著差异,但在空间线条上呈现显著差异(p=0.021);在图组4-正性意象气味组条件下,空间线条(p=0.689)和空间运动(p=0.346)无显著差异,但在空间密度上呈现显著差异(p=0.002)。

客观水平匹配自洽性的判断方法为⑬:将客观水平匹配的判断结果,与4个图组和正性意象气味组在客观水平上的匹配关系,进行正负相抵。

鉴定统觉意象是否生成的方法为:主、客观水平的匹配正确性及客观水平的匹配自洽性,三项均存在,则统觉意象生成;其中有一项不存在,则统觉意象未生成。

结果如表5
所示:图4 实验选用的4
组视觉材料
图5 香调分类语汇表 图6 香调情绪对照语汇表
统觉意象在主、客观水平为最匹配关系的视嗅条件下生成。

反之,在主、客观水平为最不匹配关系的视嗅环境中,嗅觉意象客观水平判断力会脱离视觉意象的影响,恢复独立、准确的嗅觉意象空间感知能力。

但这直接导致了视、嗅模态在意象上各自工作,出现跨模态意象间的表征割裂。

另外,在视嗅意象次匹配和最不匹配关系中,图像色彩篡改了嗅觉意象的主观色彩感知;在视嗅意象的次匹配环境中,视觉意象的正负性会影响嗅觉意象客观水平的判断力。

其次,以环节2-3检验语汇工具对统觉意象的激发效用。

结果表现为:第一,环节2任务执行后,30位被试者全部产生了嗅觉联想,顺利进入环节3。

证明情绪语汇与香氛语汇有效担当了视嗅联觉的中间转换介质;第
二,将环节3中视嗅材料的匹配准确率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1)⑭,其中
R表示正确率;A表示抽取总个数;m表示图组1条件下正确瓶抽取个数。

结果显示在语汇
工具的介质作用下,视嗅意象的匹配准确率为68.1013%,显著高于均值(p<0.0001)。

以上两个结果证明,在视嗅最匹配的环境中,配合使用符合情景的语汇工具,可辅助激活非强联觉基因者的统觉意象。

再次,通过对比视嗅意象的唤起时长,验证视-嗅意象在情绪影响问题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

将图组1刺激生成嗅觉联想的时长与正性意象气味组刺激生成视觉联想的时长,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嗅觉意象的唤起时长显著低于视觉意象(p<0.0001),如图9所示。

相较于视觉意象的生成过程,嗅觉意象的生成因无须借助语汇作为第三方辅助工具而显得简洁且便捷。

虽然嗅觉的检测速度(约400毫秒)比视觉检测速度大约慢10倍[9]。

但此次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无强联觉基因者而言,嗅觉意象的生成速度(约11539.3毫秒)比视觉意象(约234668.3毫秒)的生成速度快了20.34倍,故视觉意象的生成滞后于嗅觉意象,因此视觉对情绪的影响滞后于嗅觉。

证明了Sandra
Weber[10]的结论,即在景观环境中,情绪的改善不取决于视觉的输入而取决于嗅觉。

但这不
意味着视觉意象对情绪没有任何影响,因为视
-嗅模态并非各自独立工作。

相反,它们在统觉意象中相互耦合(图8)。

从环节1、4、5的
实验结果可知,图像符号营造出的景观意象,影响了视嗅意象的匹配结果。

只是相较于嗅觉意象对情绪的影响,视觉意象对情绪的影响显得更为隐性。

换言之,视觉符号所构建出的景观意象,为视嗅匹配加工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前图7 视嗅意象客观水平空间3
维度匹配结果
图8 视嗅符号对情绪影响的认知加工解析图
提语境。

景观中不同层面的视觉信息(如符号
形态、符号色彩、符号文化等),一同缔造了
景观意象的正负性,是视嗅匹配的语境基础和
大前提。

视觉符号的前提语境是其他模态解读
环境信息的情绪“先验”滤镜,影响个体对景
观中其他感官符号的解读方式。

最后,通过环节6检验正性视嗅意象匹配
关系对负性情绪的调整作用。

实验前有17人
为抑郁情绪者,其中有10人在观看图组1-嗅
闻正性意象气味组后得到缓解。

将实验前后抑
郁情绪人数进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
心境改善人数显著(p=0.041)(图10)。

同时
该结果为实验第二部分提供了实验依据。

实验
第二部分将在环节6的基础上,对心境疗愈问
题从情绪变化、认知加工、脑电诱发电位三维
度展开更为深入的延伸检验。

2.7实验第二部分过程
依据实验第一部分得出的统觉意象生成的
视嗅条件,准备实验第二部分的视嗅实验材料。

气味材料:10位评香者从正性意象气味组中,
票选出与图组1最为匹配的气味#4。

随后又从
三款网评的著名负性意象香水中,挑选出与图
图9 图组1条件下视嗅意象生成时长比较 图10 实验前后抑郁情绪人数对比
组4最为匹配的一款,编号为气味#23(表6)。

故实验第二部分的气味实验材料为气味#4、气味#23;视觉材料:实验第一部分使用的图组1和图组4。

意味着图组1-气味#4为最匹配
关系,可激发正性统觉意象;图组4-气味#23为最匹配关系,可激发负性统觉意象;图组1-气味#23、图组4-气味#4为最不匹配关系。

实验第二部分在封闭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使用
NeuroScan Syn Amps 2
70导设备、Eprime 程序,进行脑电ERP 事件相关电位测试,用以比较被试处于因最不相匹配的视嗅意象而触发的割裂感知中以及处于正、负性统觉意象的被激活状态中,被试的脑电反应、情绪反应和认知加工
时长。

揭示不同匹配关系的视-嗅环境条件,对受试者的脑活动影响和心理反应影响。

实验开始前,依据语汇工具和空间语义因子对被试进行实验讲解,此举亦可为激活统觉意象做辅助准备。

环节1:让被试者在没有气味的环境中,
观看电脑屏幕上播放的图组1、图组4,每组各10张,每张随机播放3次,然后用1至5按键表达情绪感受。

1为情绪感受最差,5为
情绪感受最佳。

每次按键反应后,程序记录判
断所用时长。

环节2:将气味#4嗅闻瓶装置放
置在被试者鼻下,满足被试者持续、充足的嗅闻阈值,其他实验过程与环节1相同。

环节3:
将嗅闻材料换为气味#23,其他实验过程与环节1相同。

为避免被试出现嗅觉疲劳,要求被试在休息间隔嗅闻咖啡豆。

2.8 实验第二部分结果2.8.1 情绪感受对比
将3个环节的情绪感受评分进行配对样
本t 检验(图11)。

结果显示,与仅接受图组1刺激的情绪相比,被试在图组1-气味#4视
嗅匹配条件下的情绪感受显著升高(p =0.017)。

而图组1-气味#23在视嗅不匹配条件下,被试者的情绪感受显著下降(p =0.007)
;与仅接受图组4刺激的情绪相比,被试者在图组4-气味#23视嗅匹配条件下的情绪感受显著升高(p =0.009)
,在图组4-气味#4视嗅不匹配条件下情绪感受也出现显著升高(p =0.006)。

意味着视嗅条件不匹配时,视觉引发的情绪反应受到嗅觉意象影响,导致视觉情绪判断发生错误。

2.8.2 认知加工时长对比
在气味#4的嗅觉条件下,将被试者在统
觉意象生成-
未生成状态的情绪判断时长,进
图11 三种气味环境中的视觉情绪对比 图12 视嗅匹配-
不匹配状态下情绪判断时长对比图13 32个脑电位分布图
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p <0.0001;在气
味#23的嗅觉条件下,将统觉意象生成-未生成状态的情绪判断时长,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p =0.038。

两个结果证明,在统觉意象生成状态下,大脑的视嗅匹配认知加工时长显著更短;在统觉意象未生成状态下,相互冲
突的视嗅意象对情绪判断造成混乱干扰,导致
大脑在体验环境所带来的情绪感受时,需要更长的认知加工时间(图12)。

2.8.3 ERP 脑电成分对比
依据纪菊英
[11]
、冯新梅
[12]
的研究结论,
ERP 事件相关电位P 250在临床上与躯体和情绪的痛觉强度有关,是医学上检验抑郁症的重要客观指标。

P 250波幅越高,患者的痛觉强度越明显,情绪抑郁程度越高。

数据显示⑮
,在250~300毫秒处,处
理情绪反应的前额叶、顶叶、颞叶区域的
FP 1、FPZ 、FP 2、AF 3、AF 4、F 7、F 5、F 3、F 1、FZ 、F 2、F 4、F 6、F 8、FT 7、FC 5、FC 3、FC 1、FCZ 、FC 2、FC 4、FC 6、FT 8、T 7、C 5、C 3、C 1、CZ 、C 2、C 4、C 6、T 8,共32个电位上,呈现出P 250相关电位(如图13所示)。

其中,负性气味负性图像引发的P 250平均
波幅为2.7498μV,边缘显著高于平均波幅为2.2024μV的负性气味正性图像(p=0.05),亦显著高于平均波幅为1.7045μV的正性气味负性图像(p<0.0001),更显著高于平均波幅为0.9865μV的正性气味正性图像(p<0.0001)(图14、表7)。

该结果表明,可激活正性统觉意象的视嗅匹配环境为“治郁”环境,获得了最优的痛感抑制效果,对抑郁心境的疗愈效果最佳,可辅助抑郁症的传统治疗手段;可激活负性统觉意象的视嗅匹配环境则属于“致郁”环境,是最能引发痛感反应的情绪体验环境。

同时,正性气味负性图像对痛感的抑制效果高于负性气味正性图像,则进一步证明了嗅觉在情绪调控问题上的显性主导地位,为视、嗅意象各自对情绪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生理实证依据。

3.视嗅意象匹配实验对嗅景设计的启示3.1实验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可知,在匹配认知加工层面,空间语义因子为最不匹配的视嗅条件下,视嗅意象发生割裂,匹配加工时长出现显著增长。

反之,空间语义因子为最匹配的视嗅条件下,统觉意象被有效激活,大脑对环境的情绪感知更清晰,视嗅意象的匹配加工时长更短。

而且,在视嗅的次匹配、最不匹配条件下,视觉意象均以隐性的方式篡改了嗅觉意象。

在情绪感受层面,嗅觉意象带来的情绪感受显著影响了视觉情绪感受,导致原有的视觉情绪出现错误判断。

且嗅觉以显性主导者的姿态左右着整体情绪反应。

有趣的是,并非正性统觉意象诱发更正的情绪、负性统觉意象诱发更负的情绪,而是无论统觉意象为正或为负,只要统觉意象处于被激活状态,情绪感受均会显著提升。

从景观审美的视角解读这一结果,可能与不同类型景观所营造的美感体验差异有关。

荒野景观在意象上虽为负性,但在视嗅匹配条件下因着沉浸感的增强和统觉意象的生成,其意境之美也随之被受试者所觉知。

但依据P250的波幅可知,负性统觉意象所营造出的“伤痛美”,是由颅脑内的真实疼痛感知,引发了情绪体验上的虚假回弹(或称享乐反转hedonic reversal)。

这近乎于一种心理上的“景观体认自虐”(the mental
masochism of landscape embodied cognition),应属于Paul Rozin [13] 提出的“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是大脑在痛感体验下出现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故对于情绪疗愈而言,可激活正性统觉意
象生成的视嗅环境,确保了视嗅匹配在认知加工上的准确性和视-嗅意象的自洽性,激发了
更大的沉浸感和正性情绪,对于抑郁心境的改
善效果更显著。

以往疗愈类景观更多关注于植
物气味对脑神经的调节效用,但此次实验证明
了Kaplan S [14]的结论,认知加工上的非“平静”
状态,会引发精神疲劳,导致压力感增强。


此相较于植物气味而言,嗅景设计更应关注视
嗅意象的匹配程度。

3.2 启示一:对Henshaw嗅景尺度理论的区
间性填补
依据循证研究结果,反观Henshaw[15]的
嗅景尺度理论,则可发现以下问题。

Henshaw
认为在微观尺度层面,感知体验受装置设计的
直接影响。

但视嗅意象匹配实验证实,感知体
验取决于装置设计与气味设计的视嗅意象匹配
关系。

故嗅景尺度理论在感知体验、装置设计
与气味设计三个维度间缺少关联介质(图15)。

关联介质的建立应借助空间语义因子,将嗅觉
意象转译为图像符号。

在转译过程中,设计者
最需要突破的桎梏就是“视觉至上”的设计思
维,并需要改变对气味从属地位的刻板认知。

气味虽不是视觉意义上的有形实体,但气味所
焕发出的意象,却以实存的方式,运载在头脑
之中。

这种鼻观意象,在人与景交互的过程中,
与视觉直接感知到的图像映射体验如影随行。

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时刻都在影响着观景感
受的愉悦程度。

因此,缺少视嗅意象匹配的设
计视角,嗅景尺度理论在中、微观尺度的设计
层面,不仅无法避免视嗅意象的体验割裂,还
很难对情绪感受实现视嗅双模态变量的协同调
节。

此问题的出现可能与研究视角差异有关,
嗅景尺度理论将视角起撬于研究客观外在环境
中的气味分布;而视嗅意象匹配研究,则是将
研究视角转向了观景者的主观情绪感受与内在
脑神经反应。

故在构建嗅景时,应从以可见的
视觉符号为首要设计材料,转变为以无形的气
味符号为第一设计材料,用嗅觉意象指导视觉
设计。

3.3启示二:嗅景植物配置的“三位格”方法
Henshaw的嗅景尺度理论认为,借助观景
者熟悉的本地植物气味,营造可唤起普鲁斯特
效应的香氛氛围,是改善嗅闻体验的植物配置
方案。

但并非所有的普鲁斯特效应均为正性意
象。

且在自然环境中,气味阈值受限于风向、图14 痛觉诱发电位P250波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