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514561_山东新年画的历史与创作范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3期总第192期
QILUREALMOFARTS(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ts)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3.03.009
山东新年画的历史与创作范式研究
李㊀潇
(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山东㊀济南㊀250000)
㊀㊀摘㊀要:山东新年画创作虽然伴随全国新年画运动的兴起而发端,但其发展进程与全国并不完全同步,在山东的文化环境中体现出其独特性㊂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8年,年画工作队对杨家埠旧年画进行改革,新年画在官方立场与群众接受的偏差㊁融合中稳步发展㊂1959年至1965年为高峰期,此时的山东新年画创作顺应了时代政治诉求,成功探索了普及美术的运作机制,实践了官方文艺政策的运作范式,并因在1965年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上的精彩亮相而获得全国美术界关注和赞誉㊂1966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年画因新的历史环境而获得多元化发展㊂梳理回顾山东新年画的历史与创作范式,对于今天的地域美术和年画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㊂关键词:山东新年画;历史;创作范式
中图分类号:J2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2236(2023)03-0056-07
㊀㊀ 新年画 通常指运用民间年画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自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发展起来㊂ 新年画运动 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全国范围内的新年画运动迅速展开㊂1950年至1952年是全国新年画创作的高峰时期,1953年之后,随着美术界逐渐呈现出各画种并行发展的模式,以新年画作为政治宣传主要手段的现象也得到改变㊂由于杨家埠年画产地的实际情况和山东自身的文化生态,山东新年画的发展进程与全国并不同步,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历史流变和文化面貌㊂本文将山东新年画的历史概括为3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历史与创作特点进行分析㊂
一㊁肇始与稳步发展
1949年至1953年全国范围内新年画运动的成功,已经证明由政府发动㊁各级文化部门执行,对艺术创作者进行组织和发动的此种文艺运动在宣传和改造群众思想方面的有效性㊂
1949年11月,中央文化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在抗日战争后一蹶不振的杨家埠木板年画也开始全面恢复生产㊂1951年,中央文化部发出‘关于改造山东潍北县旧年画的指示“,同年11月,为贯彻指示,华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派出工作人员协助山东省文教厅组成年画工作队,由著名版画家张漾兮同志领导㊂在为期40多天的时间里,工作队在杨家埠举办了 新旧年画展览 ,召开群众大会和座谈会,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协助组建了 年画业改进会筹备委员会 ,同民间艺人一起创作新年画㊂此时,山东的新年画创作刚刚起步,潍北县的年画制作㊁销售仍以传统民间年画为主㊂1952年该地年画销售数量达780万张,但其中新年画销量仅占略大于1%,传统年画仍占有绝对的优
㊃65㊃
收稿日期:2022-08-15
作者简介:李潇,女,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山东当代美术㊁美术馆学㊂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建党百年红色专项) 红色题材山东新年画的历史生成与审美建构 (21WL(H)82)的阶段性成果㊂
山东新年画的历史与创作范式研究/李㊀潇㊀
势㊂在1952年8月24日下发的‘华东军政委员会
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对山东潍北县旧年画改革
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1951年11月年
画工作队的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地旧年
画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封建迷信的旧年画
在民众文化心理中较为顽固,专业画家与民间艺人
在审美趣味㊁具体技法等方面存在隔膜,年画印制
行销行业需要配套转型等㊂‘意见“认为,虽然目前
旧年画中以封建迷信为题材的年画占到半数以上,
但是要立即肃清还不太现实,只能够逐步耐心地加
以改造㊂
新年画创作和推广的过程,实际上是党的文艺政
策和宣传方针㊁创作者的生活与艺术认识㊁群众的价
值观念与审美趣味等几方面因素多元互动的过程㊂
在杨家埠年画改革之初,工作队就明显感受到了官方
立场与群众接受之间的偏差㊂民间年画的传统由来
已久,从刻版㊁印制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行业链㊂传
统的杨家埠年画大致包含辟邪纳福㊁风俗民情㊁历史
和神话故事㊁风景花卉等几大类别,劳动人民对于流
传已久的题材习以为常㊂工作队认识到既不能够强
硬地使群众立即放弃原有的封建思想意识,又不能完
全顺应群众原有的文化习俗,同时,年画艺人不可能
立即丢掉本行,一律改画现实题材,民间艺人包括广
大农民对新题材内容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对旧年画
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㊂因而工作队认为: 只要能
够在题材中发扬中国人民的勤劳㊁勇敢㊁爱国精神和
民主精神,使民间艺人有一条路可走,民间年画也就
逐步创造新的作品出来㊂ [1](P185)
根据1951年工作队的意见与计划,为了进一步
推进杨家埠新年画改革,华东文化部与山东文化局
于1952年10月再次派出年画工作队进驻杨家埠㊂10月13日至15日,在东杨家埠召开了山东省年画工作会议,山东多地的年画业代表和政府相关工作
人员共42人参加会议㊂会后,年画队分为组织辅导
组和创作辅导组开展工作㊂组织辅导组主要负责
协调年画新版的制版㊁刻印与销售,他们协助当地
年画业成立了 杨家埠乡年画改进委员会 ,组织了16个年画生产互助组,与山东人民出版社联系向杨家埠年画业定印20万份农历图等,解决了新年画整个刻印㊁销售过程的诸多实际问题㊂
1954年5月,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召开了第二次年画工作会议,潍县㊁潍坊㊁高密等地的民间年画艺人与来自当地文教机构㊁手工业生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共20余人参加会议㊂会议总结了之前年画改革的经验,表扬了积极创作新年画的民间艺人,同时也对年画改造中一些乱改乱画的现象进行了批评㊂之后,山东省美术工作室派出6名创作干部到杨家埠帮助年画艺人创作画稿,带动和培养新的年画人才㊂杨家埠地区 新内容年画的销数,1952年只有8万多张,1954年便达到316万余张,增加了将近40倍 [2]㊂这一方面说明山东省的旧年画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对新年画的态度在几年时间内已发生了较大转变,随着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期待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㊂
民间年画与 过年 的节庆习俗紧密相连,如门神㊁灶神㊁财神等题材,均代表着农民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向往,带有一定的宗教意义㊂在旧年画改革中,此类年画被视为 封建迷信 而受到限制乃至取缔㊂新年画运用了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但其内涵已与 春节 这一传统节日没有内在联系,新年画将喜庆吉祥的意义系统替换成新时代的文艺宣传需求,将农民带有幻想成分的美好寄托转换成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憧憬,这种内在意义的转换对于农民显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㊂当然,广大农民不可能脱离新时代的文化环境,他们置身于新政权建立的新生活之中,同样也在真切感受着 共同纲领 工农业生产 等政治语汇在生活中的实在表达㊂因而,在整个新年画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㊂
此外,从艺术语言与绘画形式上来看,民间年画是木版年画,需经过朽稿画样㊁雕刻画版㊁套版印刷㊁烘货点胭等几道工序,有着严格的制作流程和规范㊂在20世纪50年代被民众广泛接受的大部分杨家埠新年画作品都延续了民间年画的艺术手法,用线极为精炼,在造型上不讲究严格的写实和人物解剖关系,只是用主要的线条将人物的动态表达出来㊂在用色上,讲究大面积原色对比,色彩强烈,且
㊃75㊃
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3期总第192期
最多不超过6种颜色㊂新年画作品在艺术语言上进
行了改变,但是新的造型和用色也使民众觉得并不
习惯㊂如部分新年画作品为了追求色彩的协调与
雅致,在画面中增加浅绿㊁浅黄等过渡色,群众看了
就觉得 配色不鲜 色太实在,发傻 [3]㊂民间年画的人物通常眼梢上翘,俗称 蚂蚱眼 ,而有的新年
画作品中将这一特点做了更改,民众觉得 眼睛没
精神,是打盹还是瞎汉 眼角耷拉着,是苦脸 [4]㊂对于不符合他们欣赏习惯的作品,民众会提出异议或者干脆拒绝购买㊂因而,对旧年画的改革是美术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 精英知识分子 趣味与大众审美相互磨合转化的过程,美术工作者学习民间年画特有的语言,了解木版年画的刻㊁印规律,而民间艺人则增强自身改版和再创作的能力,使得其作品能够被群众所接受㊂
1953年至1958年间,山东省文化局多次组织年画工作组赴杨家埠指导年画的创作和改革㊂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山东新年画都十分注重对民间年画传统语言的继承和发扬,大多构图饱满,造型简练,用色强调对比,画面响亮明快㊂这一时期的年画改革,主要是利用民间年画的形式,结合生产和政治斗争需要,描绘能够体现新时代㊁新生活的内容㊂这期间如叶振兴㊁谢昌一㊁白逸如㊁叶又新㊁施邦华等作者都创作出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而吕学勤㊁朱学达因在杨家埠年画创作中显现出的才华,被调到济南专门从事年画创作㊂
总体而言,20世纪50年代的山东新年画继承
和延续了传统民间年画的制作方式,在传统题材的
基础上进行改进,更换为新的内容,无论是新年画
创作者还是年画从业人员㊁广大民众都处在对新年
画的适应阶段㊂
二㊁向全国展现 集体形象
1959年㊁1964年,山东曾两次组织新年画创作活动,它们虽然组织形式类似,但是在指导思想㊁美学风格㊁活动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通过对这两次创作活动的对比,能够对山东新年画创作的历史与范式有深入理解㊂
(一)两次创作活动的历史经过
1959年,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山东组织美术工作者到杨家埠,与当地的年画艺人一同生活和创
作,完成了一批富于时代感的作品㊂谢昌一曾专门
撰写文章‘向民间年画学习 山东省向建国十周
年献礼的木版年画创作经过和体会“,发表在1960
年的‘美术“杂志上㊂文中总结了山东在新年画创
作中采取的两种方式:改革旧年画和创作年画㊂改
革旧年画是用群众喜爱的民间年画形式,更换成符
合新时期宣传需要的内容,例如将 沈万山打鱼 改
成 劳动得鱼 ,将 麒麟送子 改成 保卫和平㊁保卫
孩子 ,将 民子山 改成 少年先锋队过队日 (图1)等,这样的方式沿用和继承了民间年画的语言,只是注入新的题材,群众较为欢迎㊂而创作年画则
基本脱离了传统年画的样貌和形式,按照胶版年画
的艺术特点重新进行创作,这样的年画群众并不欢
迎㊂因而这次创作活动首先从题材上进一步明确
了新年画宣传的主要方向,必须以 总路线㊁大跃
进㊁人民公社 为中心;在形式上,则沿用和传承民
间年画原有的特点,在其中赋予新的内容㊂通过此
次创作活动,组织者认为在各个方面都应当向民间
年画靠拢,通过学习和掌握民间年画的创作规律,
进一步提高年画的表现力

图1㊀顾生岳‘少年先锋队过队日“㊀1952年
在这之后,山东新年画改革的高峰为1965年1
月31日举办的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㊂在京展
出的400余件作品中,山东有30件新年画作品入
选㊂由于这些作品具备极强的思想性与鲜明的艺
术性,一经展出便成为山东参展作品中最大的亮
点,在观众中反响强烈,各大报刊纷纷进行报道,并
有多篇山东年画创作组织者㊁作者的文章陆续发
表,蔡若虹也发表文章‘山东年画有三好“,从题材
㊃85㊃
山东新年画的历史与创作范式研究/李㊀潇㊀内容㊁艺术形式㊁创作组织三方面对山东新年画给予肯定和赞誉㊂此次展览成为山东新年画创作过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活动,李百钧的‘女炮兵班“‘芒种时节“(图2),白逸如的‘书记开会回来了“,吕学勤的‘科研小组“‘三代民兵“(图3)等都是此次展览中的山东新年画经典作品

图2㊀李百钧‘芒种时节“㊀1964

图3㊀吕学勤‘三代民兵“㊀1964年
为准备此次展览,1964年美协山东分会组织了全省新年画创作活动㊂此次创作活动有着较为特殊的背景,由于当时山东的美术工作未能很好地满足新的形势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的要求,山东省委非常重视美术工作的革命化,要使美术成为助推社会主义政治㊁经济基础的有力武器㊂美协山东分会在孔林的领导下,分析了山东美术各个画种的实力与现实情况,认识到由于山东美术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要想全面突破存在困难㊂而山东潍坊新年画创
作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因而决定将新年画作为我省在美术工作上的突破点㊂
在组织此次创作活动时,山东省委明确指出: 这次创作,是推动美术为工农兵服务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美术工作者革命化的重要措施㊂
[5](P2)
在这
样的前提下,此次创作脱离了对于民间年画语言的直接运用,也不再采用 旧瓶装新酒 的方式,而是以深入工农兵群众㊁表现工农兵为主要目的,将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放在第一位㊂
同时,这次创作也是改造美术工作者思想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他们的革命化㊁劳动化㊂也就是说,新年画创作活动所期望改造的对象,既包括广大劳
动人民,也包括美术创作者㊂创作活动希望将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社会的空想㊁迷信㊁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代之以科学的㊁民主的㊁大众的观念;希望美术创作者能够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因而他们首先需要熟悉和了解工农兵,熟悉群众的生活㊂美术创作者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精英文化和精英审美理念,一方面他们对 领导出题目 这样的创作限定并不适应,更加习惯画自己感兴趣和熟悉的题材,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所要表现的各类政治题材不太了解,缺乏生活体验㊂因而在创作活动之初,美协山东分会组织美术工作者们学习了多本政治著作,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认识㊁获得统一㊂创作活动中,又组织创作者们与群众一同吃住㊁劳动,深入到工农兵斗争生活中,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㊂
(二)两次创作活动的审美转变
从谢昌一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至少在1960年之前,山东的旧年画改造是推崇 学习和继承民间年画的语言,加入新的题材 这样一种方式㊂对于以胶版年画方式创作的作品,由于 群众不欢迎 ,就不准备再继续发扬㊂而全国新年画运动中的大部分经典作品,以及山东在1965年 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 中的参展作品,大都属于这种创作年画㊂它们只是具有民间年画的部分表象特征,在绘制和制作上没有采用刻版㊁印制等民间年画的传统方法,实质上是勾线平涂的手绘作品㊂由于不受线版

95㊃
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3期总第192期
的限制,画面中通常会采用焦点透视构图,对人物的描绘结构准确,写实性强,而且有时带有工笔晕染的效果㊂在色彩使用上,也不受到6色彩版的制约,通常用多种颜色,还可以通过色彩渐变表现空间感和纵深感,不再遵循民间年画平面设色㊁平面造型的规律㊂
在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上展出的作品与20世纪50年代的山东新年画的确有着很大的不同㊂就画面题材而言,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紧紧围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多表现农业生产题材㊁民兵练兵和活动题材,突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保卫祖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㊂除此之外,作品题材也涉及渔业生产㊁军民关系㊁工农一家等,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做到了涵盖广泛㊂就艺术形式而言,此时的年画创作完全脱离了传统年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从构图上来看,画面主题突出,结构紧凑,很好地表现了新时代的思想内容㊂人物造型既没有传统年画中千人一面的脸谱化,又避免了依靠模特作画形成的不够生动的情况㊂由于作者深入生活,与所表现人物有了较多接触和了解,因而人物造型生动,个性鲜明,人物形象符合身份和性格特点,也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㊂山东在新年画创作中体现出的语言上的转换,与其面向的受众不同㊁沿用的评价标准不同有直接关系㊂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杨家埠年画改革,主要面向的是人民大众,将广大农民作为接受者与评判者,民众不喜欢的作品就没有销量,就说明年画改革不够成功㊂因而这一时期的新年画严格采用民间年画的刻印方式,在构图㊁造型㊁色彩上与传统的杨家埠年画别无二致㊂除此之外,民间年画有着完整的产业链,设计画稿㊁刻版㊁印版㊁销售常常由不同的艺人和商户完成,此时的旧年画改革不仅需要考虑创作环节,还牵扯到刻印艺人㊁行销商户的宣传与改造,要使整个产业体系都能乐于接受新年画并且在新年画印制中获得利润㊂在这样的受众语境中,虽然山东很早就响应国家政策开始了新年画改革,但在全国新年画运动势头最盛的1951 1953年,乃至于整个20世纪50年代,山东新年画并没有在全国引起太多关注,相较于最初在新年画创作上表现突出的东北㊁杭州㊁南京等地区和城市,
山东处于寂寂无名的状态㊂1950年,有25件作品
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创作奖金,其中仅有1件
来自山东,那就是任迁乔的‘提高文化“,并且这同
样是一件创作作品,画面透视准确㊁造型生动,还用
了多处淡黄㊁浅灰等低饱和度的颜色使画面更为和
谐,与民间年画的风格差别很大㊂在谢昌一的文章
中,明确说明此类胶版年画 群众不欢迎 ㊂
而1964年的创作活动面向的是官方展览体制,
更加注重文艺作品的主题性㊁宣传性,通过公开展
出和媒体宣传实现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㊂
由于不再遵循传统年画的创作和制作方式,不受到
线版刻印的限制,也不必考虑民众的购买意愿,此
次创作活动之初就明确了 要坚定地执行党的文艺
方针,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
去,熟悉工农兵,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为无
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6],并且不再将民间年画的形式放在第一位,而是 在我省民间年画传统的基础
上,根据内容的需要来进行革新和创造 [7]㊂创作者们将作品的思想性㊁政治性放在第一位,同时又注重构图饱满㊁人物造型生动㊁色调鲜明,与山东年画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性㊂这样的作品一经展出便引起关注,蔡若虹总结说山东年画 题材内容好㊁艺术形式好㊁组织工作做得好 ㊂此外,两次年画创作活动具体的组织方法也存在差别㊂1959年创作活动中采用的是 专业㊁业余㊁艺人三结合 的方式,即专业作者协助业余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提高作品的艺术性;业余作者比较有生活经验,确保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而年画艺人则确保创作的作品具有传统年画的特点㊂这次活动特别重视与年画艺人的合作,因为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都缺乏对民间年画的深入了解,民间艺人负责帮助美术工作者提高刻版水平,掌握民间年画的创作规律㊂谢昌一在其文章的最后,还特别指出通过这3个月的创作,大家更加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宝贵,能够从民间年画中吸取滋养是十分可喜的㊂而在1964年的创作活动中,组织方式变为 领导㊁作者㊁群众三结合 ,那就是领导出题目:保证作品的思想性和战斗性;作者出技术(艺术):把握作
㊃06㊃
山东新年画的历史与创作范式研究/李㊀潇㊀
品的艺术水准;群众出生活:确保对工农兵生活的真实反映㊂也就是要保证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㊁生活的密切结合,将是否符合特定的宣传思想放在了第一位,在此基础上符合工农兵生活现状,再进行艺术上的提炼加工㊂可见此时更多地将创作的宗旨㊁目的与党的政治宣传需求相适应,与全国新年画运动的文化生态和运作机制相契合,从而在自上而下的展览评价体制中获得高度认可㊂在这个过程中,山东省委不仅从创作方向上进行把握,而且也提出50多个创作题目,对创作内容给出具体意见,确保作品能够把握好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线㊂题目确定后,作者分头下乡,深入生活,山东省委领导对草稿进行把关,对思想性不高㊁认识水平不到位的草图提出修改意见㊂作者在定稿前向群众请教,对于作品中不符合生活生产实际的情节进行修改㊂由此,这个创作过程确保了既与党的方针政策高度一致,又与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将官方政治宣传要求㊁创作者的创作态度与艺术旨归㊁民众对生活的直观体验等诸多要素统一起来,贯彻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奠定了艺术创作成功范式的基础㊂
1964年的创作活动顺应了时代政治诉求,与全国新年画运动的普及化㊁大众化运作机制相适应,改造了美术工作者的思想,突显了山东在新年画方面的创作优势,反映了山东人民在生产活动和比武练兵中的精神面貌,由于突出的集体形象在展览中受到广泛关注,也因鲜明的时代特色㊁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山东新年画创作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㊂
三、余温与延续发展
在1963年到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杨家埠的部分年画被列为封建迷信产物,许多画版被销毁㊂此后10年中,年画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㊂1976年,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提出 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 ,并建议组织创作晋京展出㊂1978年2月, 山东潍坊年画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作品126件,文化部相关领导㊁专家参观展览并给予很高评价㊂同年,潍县木版年画在停产近13年后又重新恢复生产㊂
此外,自1974年至1990年,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每年举办两次年画创作班,集中作者进行
创作,并邀请全国各地的年画名家前来授课㊂年画
创作班作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除了进行潍坊木版年
画创作,也进行月份牌年画的创作㊂月份牌年画以
往常作为 美人画 而出现,由于画面内容多表现摩
登形象甚至庸俗广告,使其在全国新年画运动中引
起较大争议㊂在以往山东组织的历次新年画创作
活动中,鲜见月份牌年画的身影,而这期山东年画
培训班中有大量作者进行月份牌年画的学习和创
作,这种对年画艺术语言的包容也从侧面反映出这
一时期年画创作宗旨的变化㊂实际上此时的年画
创作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民间年画的改革已经
有了显著的不同,那就是不再将政治宣传作为新年
画的唯一任务,而是引入更多样的题材㊂
年画创作的此种新动向于1982年7月在北京
举行的 全国年画工作座谈会 中也有明确说明㊂
座谈会对于‘文化部㊁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加强和
改进年画工作的意见“草案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修改
意见㊂‘意见“中虽然指出艺术仍然要 坚持为人民
服务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 ,但是也说明 也要注意避免单纯强调宣传㊁脱离年画特点的偏向 , 坚持百花齐放㊁推陈出新的方针㊂ 要坚
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致性和年画题材㊁形式的多样
性的统一 [8](P245)㊂1982年9月,‘意见“正式发布,成为新时期对年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㊂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年画工作依然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但是在题材选择上,已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单一的革命和现实题材,扩展到历史与生活的各个方面㊂
在1992年出版的‘山东获奖年画选集“中,收
录了包括第三届㊁第四届全国年画展览㊁首届山东
省年画展览获奖作品等在内的山东优秀年画作品㊂
纵览其中的作品,可以发现这期间的山东年画在题
材和语言上均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㊂既有赞颂 四
个现代化 ㊁学习雷锋,表现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等极
具时代气息的题材,也有受群众欢迎的 胖娃娃 ㊁
连年有余㊁吉祥花卉,以及神话传说㊁历史故事等内
容㊂在作品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民间年画语
言的回归㊁继承与发展,如杨大鲁的‘农家新风“㊁于
㊃16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