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赤壁赋复习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复习赤壁赋复习学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学案
课题:《必修一》《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主备人:李峰郭丽敏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
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能力也为B 级。
1.抓关键词句(关键、特殊句式),增加积累,掌握好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技巧。
洞悉得分点。
掌握实词:既,望,如,属,冯,危,足,食,白,始,宴,穷,斫,缘,披,趣,向,志,是掌握虚词:以,之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独立完成学案,反思总结规律,提升解题能力。
(一)自己回读课文并加以疏通课文,全文背诵默写。
(二)完成知识点的。
然后与同学交流。
A、【重点实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山川相缪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自余为僇人梦亦同趣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今义:
B古义:今义:
白露横江古义: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
漫漫而游古义: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以为但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接着,表承接
颓然就醉古义: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
事引起的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12)日与其徒上高山
(13)穷回溪(14)卧而梦
(15)始指异之(16)穷山之高而止
(17)箕踞而遨(18)萦青绕白
既: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太史公自序》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
既而将诉于舅姑《柳毅传》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
既来之,那么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祭妹文》
固定构造【既而】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那么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
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送东阳马生序》
假设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如: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出那么不知所如往《报任安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
” 《高祖本纪》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赤壁赋》
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尽心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属: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列传》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项羽本纪》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
《高祖本纪》
冯: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赤壁赋》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
危: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赤壁赋》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陈情表》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卒: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高祖本纪》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报任安书》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传》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孔雀东南飞》
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寡人之于国也》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项脊轩志》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项羽本纪》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列传》
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大丈夫不能自食。
《淮阴侯列传》
白: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屈原列传》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固定构造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始: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忧懈怠,那么思慎始而敬终。
《谏太宗十思疏》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始吾弗信《秋水》
庭中始为篱《项脊轩志》
始大人常以为臣无赖《史记高祖本纪》
宴:总角晏晏,言笑晏晏《诗经氓》
始得西山宴游记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琵琶行》
客逾庖而宴《项脊轩志》
穷: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
穷山之高而止《始得西山宴游记》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报任安书》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史记刺客列传》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斫:斧以金为斫,柄长三尺。
《墨子备穴》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一去。
《史记孟尝君列传》
缘: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始得西山宴游记》缘广寸半(广:宽)《礼记玉藻》
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孔雀东南飞》
披:到那么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始得西山宴游记》
披绣闼,浮雕甍。
《滕王阁序》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进学解》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史记项羽本纪》
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
向: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项脊轩志》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六国论》
志: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
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
《论语,为政》
一经目辄记于心《新唐书》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便扶向路,处处记之《》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
《琵琶行》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是又在六国下一。
《六国论》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兰亭集序》
以为但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马首是瞻。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B、【文言虚词】
一、熟悉“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
译为: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
汝殁以六月二日。
《祭十二郎文》
5.表示原因。
译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
译为: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1.表示关系。
可译为①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
2.表示关系,可译为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五人墓碑记》)
②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列传》)
3.表示关系,可译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谏太宗十思疏》)
4.表示关系,可译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5.表示关系,可译为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②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
(三)助词
1.作语助,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五)名词。
译为: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春夜宴桃李园序》)
《赤壁赋》复习学案(高三语文)
【语段诵读】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美国国父华盛顿,两次应招为国又两次功成身退,用肩膀扛起北美的希望;建筑丰碑梁思成,为北京旧城奔波呼号,用肩膀扛起保护古文化遗产的重任。
肩膀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承载,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
我们应该用自己并不厚实的肩膀,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勇往前行,实现生命的价值,更应扛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使其富强鼎盛,永远屹立于世界不败之
林。
用肩膀扛起造福苍生的重任,需要有一颗爱民之心和满腔报国之热血。
苏东坡正是心存爱民之心,身怀报国之志,毅然用肩膀扛起了造福苍生的重任,才从失意
中解脱,成就豁达傲岸的一生。
生命因问而精彩(06年四川卷“问”)
夕阳西下,看衰草连天,游子问:家在何处?大漠荒原,看黄沙飞舞,浪者问:路在何方?
浪花滔滔,看大江东去,诗人问:我在哪里?“问”是生活中、生命中最常出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问天问地,问古问今,生命因问而精彩。
浊浪滔天,苏轼矗立在岸边,飞舞的浪打湿了他的衣襟,但迷茫的雾始终遮盖不了他的双
眸,固执地向远方睥睨。
就在这偏僻山地、穷山恶水里,沉沦而终了一生吗?在这山岭相隔的地方,不思进取、哀怨慨叹吗?不,不能这样放任,不能这样蹉跎。
苏子不断叩问自己,然后奋起抗争,于是才有“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放;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志向;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东坡的心灵时而像大海一样汹涌,时而像湖泊一样宁静。
东坡的叩问,问出了对待挫折时的不屑,对待深沦时的崛起,对待苦难时的恬静。
独上高楼(04年重庆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苏轼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辉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沉着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苏轼坚守着自我,从而到达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并能理清思路的根底上熟练背诵。
2、能把握文中表现的情感并初步提炼其作文素材。
【温故知新】:文言知识回忆
1、重点实词七月既望举酒属客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山川相缪酾酒临江
2、重要虚词
之:壬戌之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倚歌而和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哀吾生之须臾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不知东方之既白
之:(一)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士大夫之族(《师说》)均之二策。
(《廉蔺》)
(二)助词
1构造助词,用在定中之间,可译为“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3构造助词。
主和语之间表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4音节助词。
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乌鹊南飞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侣鱼虾而友麋鹿渔樵于江渚之上不知东方之既白
5、特殊句式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渺渺兮予怀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相与枕藉乎舟中
【梳理稳固】:
1、把握文章的感情变化可先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请找出相应的词语。
2、在理清文章思路和构造的根底上,灵活地高效地梳理并强化背诵。
(此项在课上完成)
一段
二段
三段
四段
【拓展提高】
天才苏轼命运多舛,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住4年。
其间苏轼屡次游
览赤壁矶,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
请从如下进展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这两篇章都是写赤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景物有所不同,各有何特点?
2、两文都在赤壁联想到古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羽扇纶巾的周瑜,
而《赤壁赋》中那么写到了横槊赋诗的曹操,但两文却在借古抒情上有所不同,有何不同?
【素材集锦】
通知:苏轼可以说是一富含文化底蕴的人物素材,我们可以本着一材多用,多元解读的原那么,对其素材进展系统的,同时我们学过他大量的作品,我们可以将词句与他的人生相结合,归类整
合,如假设在作文中合理地引用化用,自然会文采斐然,光荣熠熠。
下面是我们在整合上的尝试:
四川眉山走出的苏轼凭着他的才华横溢逐渐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他又深受皇太后的恩宠一度权倾朝野光鲜照人,只因他太出色太响亮了,把四周的笔墨都比得十分寒伧,也就引起了小人们的嫉恨围攻。
“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受尽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
之后,一再遭贬,宦海沉浮,人生坎坷。
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
对于自己的漂泊生涯苏总结到:“ ,”《和子由渑池怀旧》对于自己的功业人生苏总结到:“ ,”《自题金山画像》他有时感受到的是孤独:“ ,”《卜算子》
他也曾向往着归隐:“ ,”《临江仙》
他也曾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 ,”《》他在隐逸生活中怡然自乐:“ ,”《鹧鸪天》
他在困境中显得乐观积极:“ ,。
”《》他在坎坷面前是那么的豁达旷远:“ ”《定风波》
东坡面对赤壁,联想到“羽扇纶巾,,”的周郎,联想到“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一世之雄曹孟德,不禁长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
他以乐观豁达的胸襟,对儒释道精神兼收并蓄,以旷远洒脱的情怀,圆满地答复了困扰了人们千百年的问题,找到出路,得到解脱。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片段练习】
请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xx年全国卷作文)为话题,运用苏轼的素材,写一个紧扣话题的材料片段。
(250字以上)要求:在下面前两段的根底上续写三个
三段:1分论点段 2围绕观点表达材料段 3小结段
直面挫折淡化痛苦(10年7月1日下水)
耻遭生理残害的挫折,司马迁淡化痛苦,忍辱负重,铸成重于泰山的绝唱人生;遭受十九年流落异乡的挫折,苏武淡化痛苦,终用不屈的脊梁架起汉匈和平的长桥;遭遇失却双腿的挫折,史铁生淡化痛苦,用坚强的双手,推着轮椅走向了一条春暖花开的道路;
漫漫人生,难免会遭遇挫折坎坷,心生痛苦失意。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种种挫折时,不能无限地放大痛苦,而应以乐观坦然勇敢的心态直面挫折,淡化痛苦,方能实现价值,绽放光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才能屹立不倒,永远鼎盛。
赤壁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之、乎、而)、句式。
2、熟练背诵,并写对字形
【高考链接】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来形容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是的军容之盛。
(xx全国新课标)
2/ (xx山东)
3、挟飞仙以遨游,(xx湖北)
4、哀吾生之须臾,,抱明月而长终。
(xx重庆)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xx全国新课标)
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xx北京)
7、(xx山东卷)
8、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xx天津)
9、耳得之而为声,(xx湖北)
10、(xx四川)
1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xx山东)
12/ (xx安徽)
13/ (xx天津)
1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xx浙江)
15、哀吾生之须臾,。
(xx广东)
16、(xx天津)倚歌而和之/飞之三日而不及..
17、(xx江苏)
18、(xx浙江)
19、(xx天津)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局部,任选5句。
(5分)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
它是眼里“①,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笔下“玉露凋伤枫树林,②”的沉雄华丽,是苏轼文中“纵一苇之所如,③”的浩渺烟波。
它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④”的绵绵愁绪,有辛弃疾“⑤,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慷慨悲情,更有毛泽东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的勃勃生机。
20、(xx四川)相与枕藉乎舟中/咸休息乎太和之中..
【复习内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1
2、之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凌万顷之茫然.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又何羡乎. 4.然:
其声呜呜然相与枕藉乎.舟中何为其然也
郁乎.苍苍然此可为知者道
浩浩乎.如冯虚御
5.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2、重点实词
1.望:
七月之望 3.如:
望美人兮天一方纵一苇之所如
2.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扣舷而歌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长:
歌曰抱明月而长终
倚歌而和之而卒莫消长也
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纵:,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倚:;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2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4、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通假字(标出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6、重要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
3.何为其然也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4.而今安在哉 9.渺渺兮予怀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素材积累】
1.沧海一粟:
2.正襟危坐:
3.世独立:
4.不绝如缕:
5.杯盘狼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4
《赤壁赋》复习学案
一、文言知识归纳
1、指出文中的通假宇,并解释它的意思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2、指出以下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思。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羽化而登仙.
击空明兮溯流光..
不知东方之既白.
3、掌握以下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初与东山之山
徘徊于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
(3)灵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4)而今安在哉何为其然也
4、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美貌的女子。
..
白露横江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
..
5、解释以下一词多义。
如:
纵一苇之所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属教坊第一名.
举匏樽以相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歌
扣舷而歌之。
歌曰。
..
倚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之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二、名句默写
1、。
(09年山东卷、江苏卷、08年广东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08年辽宁卷)
2、,抱明月而长终。
(08年福建卷)
挟飞仙以邀游,。
(xx年福建卷)
3、寄蜉蝣于天地,。
(08年安徽卷)
4、西望夏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旌旗蔽空,,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 (08年全国卷)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08年江苏卷)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
(xx年全国2卷)
6、,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7、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赤壁赋》中“ ,”用比较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xx年上海卷)
9、哀吾生之须臾,。
(xx年安徽卷)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xx年广东卷)
三、重点翻译句: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
四、课后练习稳固
1.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2.选出短语构造与众不同的一项()
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 C.旌旗蔽空 D.冯虚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