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输血_保障血液安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认识输血 保障血液安全高智俊 (上海市血液中心,上海 200051)
输血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由于输血存在着一定风险,如何最大程度保证输血安全是输血管理的重要内容。

文章就输血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以保障用血安全。

关于输血的知识
输血的定义
输血指的是将献血者的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给受血患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输注,称为成分输血。

输血常用于治疗严重贫血或失血患者,也可用于肿瘤治疗、器官移植和某些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以提供必要的支持。

但输血存在着一定风险,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发疹等过敏反应,或者因血型不合出现急性溶血性反应。

因此在输血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输血的必要性,并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同时,为减少输血风险,医疗机构会采用严格的输血管理制度和血压质量控制标准。

血液的检测方式
所有发往医院的血液,都需要在采供血机构进行检测。

对血液进行输血传播疾病筛查,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依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血站需要对采集的血液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以保障后期临床用血的安全。

血站血液检测主要包括四项,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梅毒螺旋体。

检测方式有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即ELISA)及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其中,ELISA方法可检测病毒的抗原或抗体,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

血液筛查的目的
一方面能有效避免疾病出现大量传播,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能了解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情况。

输血与传播疾病
输血过程中可能传染的疾病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人类嗜T细胞病毒、巨细胞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均有可能通过输血传播。

此外,如果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感染菌血症,严重时可致败血症。

在由输血引起的疾病中,以肝炎和艾滋病危害性最大。

(1)艾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后,起初会有一定潜伏期。

急性期症状类似于感冒,伴有发热、
52
医药健闻
乏力等。

当进入终末期,症状会更加明显,如持续性高热、呼吸困难、严重腹泻,甚至并发肿瘤等。

(2)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目前难以完全从体内清除,如果忽视治疗,会转变为慢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如何预防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疾病传染
输血过程中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预防疾病传染。

(1)避免随意输血,应在正规采供血机构献血。

(2)严禁贩卖血液,避免带有病毒的血液流入市场。

(3)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使用成分输血或自身血液也是安全用血的措施之一。

(4)若患者要接受输血治疗,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

病原体的检测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筛查实验往往基于经典的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对病原体本身(抗原成分)或由病原体感染机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学反应(抗体成分)进行检测,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

实验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验。

核酸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体外模拟体内核酸复制而获得大量目的基因的技术。

该技术以几何级数的放大模式,可在短时间内将极微量的病毒核酸扩增数百万倍,以达到检测病毒的目的。

窗口期
窗口期指的是人体感染病毒后至病毒能被检测到的一段时期。

窗口期不可避免,先进的检测技术只能做到尽可能缩短窗口期的时间,从而保障血液的安全性。

输血常见答疑
问题1:输血为什么有风险
在输血后,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患者发生原先疾病不能解释、新的症状,可分为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以及输血传染病。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
对输血传染疾病的管控,加上现代医学技术水平不
断提升,只有极少数受血患者会出现传染疾病。

但是,医务人员、受血患者及家属仍旧需要正视输血
风险,非必要不输血。

此外,患者在输血前,医生
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订《输
血治疗同意书》。

问题2:为什么不建议直系亲属之间输血
主要是因为直系亲属之间抗原的相似性较高。

当受血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较为严重的缺陷或受到
抑制时,对外来直系血亲相似的淋巴细胞缺乏识别,可能使得外来淋巴细胞出现攻击宿主的情况,进而
导致受血患者出现较为致命的并发症,故原则上不
支持直系亲属间相互输血。

问题3: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
当人体失血量在400 mL以下时,可依靠自身
供血功能进行补充,被称之为“安全失血量”;当
失血量处于1 000~1 200 mL时,属于“危险失血量”;当失血量达到1 200 mL以上时,患者随时可能出
现生命危险,被称为“死亡失血量”。

由此可见,
当患者的失血量达到1 000 mL以上时,应及时输血,以保证生命安全。

问题4:如何配合医生输血
输血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输血方式、血制品及输血量。

在这过程中,患者要如实
告知病史,如以往是否输过血、在输血过程中有
什么反应、什么血型等。

对于有生育史的女性患者,若产后1周内发生较为严重的黄疸、贫血,在输
血前应进行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检查,以保
障生命安全。

结束语
在现代医学中,虽然输血能挽救生命,但若输
注不合格的血液或没有合理用血,同样会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命健康。

所以,在输血时要权衡利弊,全
方面考虑输血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安全输血、合
理用血,降低输血引起的不良影响。

53
医药健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