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困境及实践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困境及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1]。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人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均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要想缩小差距,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规划好,将蓝图变
为现实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困境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红利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人才涌入乡村地区,为广大乡村地区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是,真正扎根乡村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少之又少,乡村人才振兴进入瓶颈期,面临各种发展困境。
1.1 乡村人才总量少且素质不高
我国是人口大国,拥有数量多且素质高的人力资源。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乡村人才数量陷入只减不增的僵局,乡村发展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情况。
一是乡村人才总量不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乡村人口从2005 年末的74 544 万人减少到2021 年末的49 835 万人;从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来看,从2005 年末的57%减少到2021 年末的35.3%。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乡村人
口无论是数量还是占比都呈下降趋势,乡村人才总量逐年减少。
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 251 万人,外出农民工达17 172 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比2020 年增长2.4%[3]。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工作,乡村地区人才单向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人才总体数量日渐减少。
二是乡村人才素质不高。
截至2020 年末,全国乡村实用人才约2 254 万人,高素质农民仅1 700 万人左右[4]。
相比于以亿为计算单位的总人口数,乡村高素质人才总量少之又少。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在全国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4%,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8.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达89.6%[5]。
数据表明,我国乡村人才队伍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较低,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乡村人才现状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力资本需求。
1.2 乡村人才结构分布失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亟须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关系到乡村能否实现人才振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在新发展阶段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和各种障碍壁垒的存在,我国乡村在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养老、人居环境等方面始终与城市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存在乡村人才年龄结构失衡问题。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在55 岁及以上的占33.6%,35 岁及以下的占19.2%,乡村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显现。
二是存在乡村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公报显示,我国乡村地区92.9%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主要从事种植业,服务业占比最小,仅有0.6%。
大部分农民仍从事第一产业,依靠传统的种植获得微薄收入,与林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无法吸引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种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和其他类型人才相对匮乏。
三是存在乡村人才区域分布失衡问题。
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环境较差,拥有专业技术的乡村人才大多抱有留在乡村无用武之地的想法,从而涌向大城市,致使乡村人才区域分布结构不平衡。
1.3 乡村缺乏吸引力且留人难
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不仅面临吸引人才难的问题,也面临着留不住高素质人才的问题。
一是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落后于城市地区。
受限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乡村地区在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均落后于城市,乡村地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便利性有待提高。
同时,乡村地区更加注重“小圈子”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人情社会”,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用“熟人社会”来表述这一现象。
二是乡村在资源配置、创新创业环境方面远不如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不完善,人才薪酬待遇和晋升福利等政策倾斜度不够,缺乏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乡村地区在教育目标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离农”倾向,培育的人才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认识不深刻、情感不深厚,更加向往城市,加剧了乡村地区的人才短缺问题。
2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制约因素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人才支撑,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对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发展面临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相符以及乡村人才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
2.1 乡村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吸引了一定数量的青年人才走进乡村,但是真正扎根乡村地区的人才少之又少,乡村地区在培养和挽留人才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培训对象选择方面。
乡村地区经费和培训力度有限,接受培训的人数较少,优先选择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进行培训,忽视了对“土专家”等人才的培训,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人员安排。
二是培训内容方面。
培训内容与实际情况贴合度不高,培训模式过于单一,缺乏新颖性。
乡村地区的培训多由组织部、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筹划组织,各个部门和团体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培训内容了解不足,容易出现培训内容重复的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此外,青年乡村人才缺乏实践能力,无法深入领会理论内容,“土专家”多注重经验性总结,对培训理论的认可度不高。
因此,创新培训内容、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尤为重要。
三是培训反馈方面。
对乡村人才的培训缺乏后续跟踪总结,对乡村人才的培训只注重对学习内容和技能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后续的跟踪反馈,不了解学员是否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存在只负责培训不注重后续应用的情况。
2.2 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符
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是供需平衡下的需求,我国乡村人才队伍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在于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相符。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不能落下一处,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强有力、符合乡村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一是我国乡村人才总量少,缺乏年轻劳动力,长期处于人才缺乏的困境中。
自20 世纪50 年代建立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发展,留在乡村的多为儿童和老人。
乡村发展缺乏充足的劳动力,仍以种植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不利于乡村发展新兴产业,陷入本土人才单向外流、外来人才引不进来的发展困局中。
二是乡村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和农业科技人才。
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了历史性转移,农业农村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乡村治理和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但是大多数高新技术和农业科技人才只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主动选择涉农专业就业的意向较弱,被动入行现象频繁发生,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突出。
2.3 乡村人才社会保障水平低
良好的社会保障是乡村地区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乡村地区未能建立系统全面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是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缺乏优质的发展资源。
尽管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鼓励青年人才进入乡村的优惠政策,得到了许多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响应,激发了青年大学生走入乡村地区、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但是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只是将其作为工作的过渡性选择,没有真正树立扎根广大乡村的决心。
究其原因是乡村地区不能为其提供生活基本保障和后续发展资源,扎根乡村地区要面临住房、交通、医疗、配偶、教育等现实问题。
二是缺乏有效的晋升和长效的激励保障。
完善的人才晋升和激励机制是破解乡村人才振兴瓶颈的关键。
相比于其他岗位,乡村基层干部的薪酬较低且晋升空间小,导致基层干部工作动力不足,不作为甚至不愿作为,基层治理缺乏内在动力。
当前,乡村基层治理尚未建立明确的考核监督和激励体系,无法为乡村人才提供明确的晋升和激励保障,不能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导致很多人才不愿意为之付出更多努力,甚至不愿意深入乡村工作。
3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的发展需要人才,国家的繁荣需要人才,民族的振兴需要人才。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乡村地区作为我国发展的“大后方”,既是经济发展初期为城市地区提供物力、人力资源甚至是消费市场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疲软时期转移城市过剩劳动力和消费品的承接地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乡村人才振兴。
3.1 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才成长既要靠个人努力,也要靠组织培养。
乡村地区如何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乡村人才振兴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是充分挖掘潜在人才,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育。
针对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现状,对本土人才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土人才对乡村存在浓厚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了解甚多,在乡村人才队伍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但他们欠缺专业理论知识,要加强对乡村本土人才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赋能。
二是根据外来人才特点、岗位和专业差异实施分类分层次培育。
外来人才通过国家各种政策和政府补贴,选择进入乡村地区助力乡村发展。
留住外来人才,让其扎根广大乡村地区,培育是关键。
相关部门应通过了解乡村外来人才的培训诉求,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开设培训课程,依托科研支持加强对外来人才的专项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邀请专家进行线下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对乡村人才进行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慕课和多种APP,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乡村人才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策和农业农村管理方面的知识。
3.2 健全评价制度,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推动人才汇聚乡村,用好并留住乡村人才,采取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掌握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设乡村人才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体系,调动人才“实干兴邦”的积极性。
一是制订乡村人才评价标准,做好乡村人才的职称认定工作。
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在注重实绩的基础上,综合个人品行、业务能力等,根据上级文件指示要求对乡村人才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完善政治激励机制,提高乡村人才对政策的信任度。
为乡村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能力强、觉悟高、贡献大的乡村人才可进行适当提拔,针对特别优秀的乡村人才可解决其行政或事业编制问题,让进入乡村的人才看到晋升空间,让更多人才愿意扎根广大乡村地区。
三是完善待遇保障激励机制,加大对乡村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支持力度。
加快建立与工作业绩相关联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乡村人才在住房、交通、培训等方面的倾斜度,提高乡村人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其留在乡村的意愿和决心。
3.3 优化乡村环境,做好人才保障服务工作
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7]。
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保障服务是影响乡村能否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环。
一是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地区聚才、育才以及留才难的部分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生态环境,要尽快解决乡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快乡村污水和环境污染治理,进而为乡村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是优化乡村地区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乡村人才工作的效率和激情,要想留住人才,必须为其提供良好舒心的工作环境,提高城乡工作环境均等化水平,完善乡村地区办公基础设施建设,为扎根乡村的人才提供通信、交通、网络等保障,让人才真正留下来。
同时,为乡村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转化科技成果的机会,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促进乡村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8]。
4 结束语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中的关键因素,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
现阶段,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要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必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人才提供机遇和舞台,让服务于乡村的各类人才找到成才之机、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