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科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从应用研究视角,系统地梳理了教育科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教育科学主要分支学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教育科学学科中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如学生群体、职业群体以及网民群体等,涉及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层次的教育对象。
这些研究成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例和样板。
关键词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受教育对象;心理健康问题;应用研究一、教育科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属于应用研究范畴应用研究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从事的科学研究,即将基础研究运用在真实、特定的情境中,通常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或是探索基础研究所产生的理论知识在解决人类实际问题上的作用、途径或方法,并解决问题。
教育科学作为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分支学科的总称,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服务,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各项社会生活、社会实践都有密切关系,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例外。
目前,随着幸福继经济发展之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目标,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人类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不可或缺。
因此,教育科学中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深化和研究成果的积累,其目标、内容和途径,以及干预矫治的方法、技术和模式,对于提高人类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德育论领域。
广义上,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换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
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个体积极的心理活动[2]。
德育与心理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道德健康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涵。
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后来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进行实验研究的认知学派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以社会心理学家班都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就对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全面诠释。
同时,德育中倡导的理想、信念、孝行、尚志、言行一致、履行躬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道德习惯、纪律观念和健全人格等,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关于德育与心理健康二者关系的探讨,已积累了不少成果。
实际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在德育框架下展开的。
与此相反,也有研究者认为,应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进行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此外,在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和方法诸领域,也为心理健康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2.教育心理学领域。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一个共同分支,主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及其应用。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所关注的教与学过程中的变量包括情境学习、非正式学习、社会资本、多媒体、学习氛围、学习动机、学习评价和学业情绪[4],内容涉及这些变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与教育价值。
其中,在学习动机领域,自我决定论的研究取得较大理论进展,认知诊断评价是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方法,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重要借鉴价值。
现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研究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5]。
与国外成熟的体系相比,我国只有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相对比较成熟,而其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尚处在刚刚从建构到实施这一过程中,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
此外,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个别差异与教育以及体育心理、美育心理、教师心理诸方面,都积累了许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程与教学论领域。
课程在广义上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课程论指关于学校课程的理论[6];教学论则研究教学活动及其规律[7]。
课程与教学论对课程类型、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的探讨,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如夸美纽斯的泛智论、赫尔巴特的多方面兴趣学说、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和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等,都为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价,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撑和实验证据。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的技巧是学校心理健康项目有效的特征之一[8]。
杜威也认为,课程的学习问题首先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把学科看作一种个人经验的特殊模式,而不是作为一堆已经解决的事实和科学证实的内容;他强调课程学习中的经验和体验。
实际上,这是心理健康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心理健康课程能成功走到今天,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功不可没。
4.比较教育科学领域。
对一些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本国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这方面的研究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就研究方法而言,包括以区域研究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两类。
心理健康问题就在这两类比较研究的范畴内。
前者,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后来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9];而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和体验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2000年开始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后者,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其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推进,早期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为主,到近年来以提升全体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主,注重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这对我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