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词中的青山意象书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化·艺术
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词中的青山意象书写
□成怡/文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1]”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明确了意象的概念:“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
[2]”叶朗在《美在意象》中提及,“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3]”“青山”在汉语中的释义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指青葱的山岭,二是指隐居之处。
青山虽然与其他山同为物象,但青山不像东山、南山涉及典故,也不单纯指溪山美景。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辛弃疾词(以下称辛词)中的青山意象。
以《稼轩词年编注》为底本进行研究,统计出辛词中涉及青山的词有34首,数量远多于其他山意象,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研究内容是对辛词中的青山意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出青山意象在情感表达、创作动机、艺术特色、思想意蕴、审美境界方面的独特之处,旨在推动对辛弃疾山水题材词的进一步研究,拓展辛词的研究角度。
1 情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提及辛弃疾,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其爱国词人的形象。
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催生了许多词人爱国思想的萌发,比如陆游、陈亮等人。
辛弃疾也是如此,他的词中,除了歌颂尘世,表达对中原文化的热爱,就是抒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刘扬忠在《辛弃疾词心探微》中分析,“在他思想中占比最大的是对于当时国家衰落命运和民族的黯淡前途的无限忧虑,对于天下分合大势的沉重思考,对于救国救民之道的深入探索。
[4]”辛弃疾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和责任。
这样的使命与责任,化为了他内心对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通过诗词表达了出来。
在涉及青山意象的词中,不乏描绘景色秀丽之词。
词人眼中的青山美景美不胜收,例如《临江仙·探梅》中的“剩向青山餐秀色,为渠着句清新”。
此词作于辛弃疾第一次被弹劾罢官之时。
这时的辛弃疾正陶醉于带湖的绮丽山水景色之中,他眼中的青山清新秀丽,让其耳目一新。
北宋苏轼的《寄怪石斛与鲁元翰诗》也有“秀色亦堪餐”之句。
可见自古以来秀丽景色引得文人诗兴大发,纷纷书写这些流传久远的诗句。
辛弃疾笔下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如《浣溪沙·瓢泉偶作》中“新葺茅薝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一句。
瓢泉新居既成,辛弃疾对此处十分满意,心间洋溢的更是惬意栖居的悠然闲适的心绪,因有此作。
“青山恰对小窗横”中的“恰”字用得十分巧妙,辛弃疾是漫不经心时偶然发现小窗将青山框进的。
这种偶然间将胜景框入居室的美事可遇而不可求。
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心细,时刻留意生活中的赏心悦目之处。
2 创作动机——排遣闲居愁思
辛弃疾在退居时期吟咏青山的词作数量较多。
其隐居生涯长达二十余年,作为归正人,他处于极为艰难的政治环境之中。
邓广铭先生的《辛弃疾传》中曾说:“他们对于这般归正人是不免有些歧视的,而辛弃疾这个归正人,却能以自己的事功受到了皇帝赵眘的赏识,而他又是那样刚正不阿而不避权要,这使
25
文化·艺术 |
最高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人对他嫉恨,难以容忍。
”辛弃疾在词里感叹“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是人间行路难”。
所以在创作歌词,表达政治情感时只好有所收敛,有所节制,将内心恢复大业之真意,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情绪,寄托于特定的山水景物,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借青山来抒发闲居的愁思名句有如《念奴娇》中“万山新奇,青山一夜,对我头先白”一句。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隐居带湖之时,化用了刘禹锡的“雪裹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
结合前后词句,此时词人正处于孤独的处境,心中不得重用的闲愁惟青山可诉,只能寄意青山。
在《祝英台近》中,“老眼羞明,水底看花影。
试叫山动水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更明显地表达了辛弃疾对自己人生漂泊无定的无奈和闲居之下的迷茫[5]。
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刚被提任为福建路提刑官,却又以“残酷贪饕、奸赃狼藉”之名被弹劾罢官。
“试叫山动水摇”之句写词人已过不惑之年却只能在幻想中指点山河,恢复事业的事情依然没有着落,闲居之后,内心愈发生出无限的愁思。
词中描写辛弃疾因年迈眼花难见强光,于是从水底看花的影子。
用拐杖搅动水面,试图让水中的山动摇起来,却笑自己这一生和水中青山的倒影一样不安定。
青山无定,在风雨中飘摇,颇有些自嘲的意味。
此外,涉及闲愁的青山意象还有《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中“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表达的是青山空好、白发徒增之愁。
《东坡引》中的“黄昏泪眼,青山隔岸”,表达的是与恢复大业志向渐行渐远、遥遥相隔之愁。
3 艺术特色——动态拟人
青山意象常常是以拟人化的动态形象出现在辛词之中。
当辛弃疾追念鲜衣怒马的军旅时光时,青山在他眼中是“青山欲共高人语,万马联翩来无数”。
巍然不动的青山可作呼啸奔腾的战士姿态,等待词人一一检阅。
当词人游山玩水时,青山在他眼中是有情有义的同伴,如“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这首词化用唐太宗褒扬大臣魏征之语:“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6]”唐太宗用妩媚一词来表达自己对魏征独到的赏识。
辛弃疾将本该形容人的词语用在青山身上,效仿唐太宗欣赏魏征,以一种独到的眼光欣赏青山。
同时,词人见青山意气峥嵘便觉得是为庆祝自己归来。
青山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辛弃疾的自信的姿态。
而当词人哀叹人生零落、白发横生之时,青山成为唯一能令其欢喜、心有灵犀的知己。
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知我者,二三子。
”在词人眼中,自己的情貌与青山有相似之处,并有一种互相欣赏的默契。
在现实中真正了解词人的人很少,倒不如把可爱的青山当作知己。
看似词人与青山两情相悦,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感。
除此之外,辛词中的青山还有许多生动可爱的形象。
例如“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一句,青山是有婆娑舞姿的欢喜少女;“台倚崩崖玉灭瘢,青山却作捧心颦”一句,青山会效仿西施做心痛皱颦的姿态让人心生怜惜;“青山招不来,偃骞谁怜汝”一句,青山又是高洁之士,是官府无法招来的贵客。
辛弃疾笔下的青山千变万化、清秀灵动。
刘扬忠先生曾说:“隐士辛弃疾始终对抗着英雄辛弃疾。
[7]”当他是“隐士辛弃疾”时,他就格外偏爱青山意象。
对于辛弃疾来说,他只是借歌词为陶写之具,实际上,他的志向并不仅在文字上面。
他的诗中多有明明能堪当大任,却要伪装成一个不问世事、淡泊宁静之人的无奈。
如“望断青山,高处都被云遮”。
此句作于辛弃疾隐居瓢泉之时,仕途被阻碍,自己被迫闲居。
被云层遮挡住的青山也是辛弃疾自我形象的写照。
如《沁园春》中“却怕青山,也妨贤路,休斗樽前见在身”,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
此时辛弃疾被弹劾而退居带湖。
当时有传闻辛弃疾将带病挂帅,然而辛弃疾最终并未被起用,为了澄清遂作此词。
这首词中“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抖擞衣冠、和挂当年神武门”说自己迟早都会白头,早就应该罢官不作,不必待劾。
在被弹劾的时候,辛弃疾的出世思想总会达到顶峰,而如今又遭到如此非议,在气愤之余只能无奈地自讽,就像“却怕青山,也防贤路”中极言忧谗畏讥的心理。
此时青山是他与世隔绝
26
| 文化·艺术
的屏障,表现出辛弃疾对外界议论的厌恶逃避心理,只有出世才能让他远离这些纷争。
又如这句“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
辛弃疾一边赞叹青山景色,认为自己隐居青山的行为值得称赞,却一边又慨叹自己白发横生。
同样地表达归隐之心的词句还有“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无心云自还来去,元共青山相尔汝”等。
词人已经习惯将看山问云作为自己闲暇时的消遣。
4 审美境界——空间的审美意义
与宋朝同负盛名的词家相比,青山更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例如《苏东坡词集》中涉及青山意象的词仅有3首,《周邦彦词集》中涉及青山意象的词数量几乎为零。
同为爱国词人的陆放翁陆游,所作之词也不涉及青山意象。
辛弃疾词里的青山意象是承载物,承载了辛弃疾对现实世界的所思所想,包含了辛弃疾的思想、感觉、情绪。
在一次次的吟咏中,青山沉淀了词人有感而发的意蕴,成为独属于他的意象。
傅道彬说:“作为文学形式仅有意味是不够的,形式必须是审美的才有意义。
[8]”同理,青山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其创造着空间的、时间的、视觉的、流动的、静止的审美境界。
当代美学家陈望衡先生认为,“审美的最初形态为‘情象’,再进一步发展可以达到‘境界’,‘境界’即审美本体的高级形态。
[9]”青山意象正是因为其超越本身的审美境界,才给读者带来了丰富宽广的体验感。
青山意象营造的是空间审美境界。
且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词人向西北望去,却被重重远山遮了视线,而滚滚东流的江水却冲破青山的阻碍,一路向前。
青山作为视觉上的阻碍,增强了空间上的层次美。
整体上来看,辛弃疾借远处的重重青山、眼前的奔腾江水、听觉上的深山鹧鸪等意象,巧妙运用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让日暮山水变得立体起来。
同样地,辛词中,用青山意象来打造空间上的审美意义的词句还有许多,例如《水调歌头》中的“青山屋上,流水屋下绿横溪”。
因为地势原因,青山高耸似在屋上,流水自高往低流似在屋下。
本来应是远近的抽象关系,被词人巧妙地化为上下的平铺。
这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对高低远近的处理方法极为相似。
辛弃疾似作画一般地将绘景的文字变得更具画面美。
此外,在辛词中,青山可以是遮挡物,如“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
也可以是被遮挡物,如“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
只需要用一个青山意象再加上动词便能增加画面中的空间层次感,在竹丛中远眺青山,呈现出一种于遮掩处寻觅的神秘美[10]。
这便是青山带来的空间上的审美意义。
5 结语
青山意象如同知己般陪伴辛弃疾走过几十年的人生光阴。
透过青山意象,辛弃疾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是一位有着极高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的词人;他是一位心怀百姓、积极作为的地方官员;更是一位年少成名、智勇超群的将帅。
出世与入世、忧愁与进取的心绪交织,使得辛词呈现刚柔并济、侠骨柔情的风格。
■
引用
[1] 杨天才,张善文.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周易(精)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1989.
[5] 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17.
[6]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8] 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7.
[9] 陈望衡.美在境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10]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成怡(2001—),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