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_油气分离CFD计算_长城王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宫式油气分离器的CFD分析
王福志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研究院,河北省保定市)
摘要:本文利用CFD的方法计算了两种迷宫式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根据计算结果选择最优方案,为油气分离器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油气分离器,粒子直径,分离效率
主要软件:A VL FIRE
1 前言
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发动的进气含油量,高进气含油量导致燃烧室积碳严重,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EB01项目为我公司近期开发的一款单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由于在整机布置中增压器离缸盖罩比较近,为了防止高温损坏,缸盖罩采用铝合金材质,集成的迷宫式油气分离器相对简单,分离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增设外置分离器。
本次计算是对缸盖罩内迷宫式分离器进行分离效率分析,两种迷宫式分离器方案,分别计算20L/min,30L/min,40L/min三种活塞漏气量下,不同油粒子直径在两种分离器中的分离效率。
经过计算,得出方案一分离的油粒子在40μm以上时达到设计要求,而方案二分离的油粒子在30μm以上时达到设计要求,因此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2 计算方法与计算参数
2.1 计算方法
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包括气相场和气液间的相互干扰计算,相互间干扰即气液两相间的动量,能量,质量的交换过程,常见的算法可以分为欧拉-欧拉型算法和欧拉-拉格朗日算法,欧拉-欧拉型算法比较繁琐,并且计算成本很高,因此,本计算采用欧拉-拉格朗日算法,即对气相流场采用欧拉方法进行计算,而对液滴的运动则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进行跟踪计算。
首先对不同方案的油气分离器进行稳态流场计算,之后根据稳态流场结果,将不同直径的油粒子引入流场中,计算不同直径粒子的运动轨迹,待粒子在流场中稳定后,统计计算逃逸的粒子质量,引入流场的粒子质量,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油气分离器的效率。
2.2 计算参数
根据发动机不同的负荷,选择20L/min,30L/min,40L/min三种活塞漏气量。
油粒子直径的大小对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影响明显,研究文献表明,在重力作用下,当油气混合物的流速不是太快,大的油滴最终都会落到油气分离器的底部,油滴直径越小,其下落的时间就越长。
对于直径很小的润滑油微粒,却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无法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气体中分离出来,油气分离器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把这部分油滴分离出来,这部分油滴直径在1~50μm。
本次计算的例子直径分别为10μm,15μm,20μm,25μm,30μm,35μm,40μm,45μm。
3 FIRE的计算方法
3.1 计算模型
图1、图2分别为两种油气分离器方案,在网格划分过程中我们将进气口适当的延长,方案一分离器长度为370mm,方案二的总长度为280mm,方案一第一道挡板相比方案二较
浅,第二道挡板与第三道挡板之间距离相比方案二较大。
图1方案一分离器
图2方案二分离器
3.2 参数设定
进口采用质量流量,油气温度为60℃,密度为1.06kg/m3,流量分别为20L/min,30L/min,40L/min,出口压力1bar。
计算网格采用FAME进行划分,两层边界层,流速较大区域网格适当加密。
压力和速度的耦合采用SIMPLE算法,湍流模型k_zeta_f,混合壁面处理函数。
3.3 分离效率的评价
油粒的引入采用on section的方法,根据进气歧管对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的要求,即进气中最大含油量为1g/h,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设定油气分离器入口进油量为10g/h时,此时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标准为90%,即分离效率在90%以上所对应的粒子直径才能满足油气
分离器的设计要求。
4 速度场与分离效率统计
4.1 方案一速度场
图3 方案一速度矢量图
图4 方案一局部放大图
布,随着流量的增加流速升高,涡流的强度逐渐增强。
第一道挡板与进气管之间的距离较大,不利于粒子的碰壁分离,第二挡板与第三挡板之间的距离较大,不利于粒子的分离。
4.2方案二速度场
图5 方案二速度矢量图
图6 方案二局部放大图
布,随着流量的增加流速升高,涡流的强度逐渐增强。
第一道挡板与进气管之间的距离明显减小,第二挡板与第三挡板之间的距离同样有所减小,有利于粒子的分离。
4.3 分离效率统计
当稳态速度场计算完毕,分别将直径为10μm ,15μm ,20μm ,25μm ,30μm ,35μm ,40μm ,45μm 的粒子引入两种方案油气分离器稳态流场中,待粒子在流场中稳定后(remaining 斜率等于零),得到图7不同粒子状态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然后可以根据:引入油量变化率
逃逸油量变化率分离效率−=1
图7 粒子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进行统计计算,得到不同粒子直径不同流量下两种方案的分离效率。
图8 方案一分离效率统计
图9 方案二分离效率统计
图8、图9分别说明了在同一粒子直径下,随着流量的增加,分离效率升高。
方案一达到分离效率90%以上所对应的粒子直径在40μm以上,而方案二达到分离效率90%以上所对应的粒子直径在30μm以上,可见方案二在分离30~40μm之间的粒子直径时效果好于方案一。
图10 不同流量下压力损失
图10所示为不同流量下两种方案的压力损失,从分离效率来看方案二要好于方案一,但在压力损方面方案二略大于方案一。
4.4油粒子在流场中的分布
在分离效率统计计算中,得出方案二分离效率高于方案一,为了找出方案二中起主要分离作用的位置,我们选取30μm直径的油粒子在相同流量下不同方案中的运动轨迹,结果发现方案二粒子的逃逸量明显小于方案一,起主要作用的位置在第一道挡板处,由于方案二第一道挡板较深,能有效的增大粒子的碰壁可能,使其分离效率提高。
图11 粒子在流场分布
4.5外置油气分离器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方案二在分离30μm以上粒子直径时效率较高,而在1~30μm的粒子分离不出来,因此需要增加外置分离器,现在设计的外置分离器有两种方案,分别为离心式分离器或滤芯式分离器,见图12。
图12 外置油气分离器
5 结论
(1)从分离粒子的区间来看,方案一分离区间在40μm以上时才达到90%以上的分离效率,而方案二分离区间为30μm以上时就能达到90%以上的分离效率。
(2)随着流量的增加,两种方案都呈现出在相同粒子直径下分离效率升高的趋势。
(3)压力损失方面,随着流量的增加,压力损失成二次方增大,方案二压损略大于方案一。
(4)第一道隔板间隙减小对分离效率起到主要作用。
(5)由于内置分离器达不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必须增加外置油气分离器。
(6)随着油气温度的升高,气体密度降低,气体流量降低,分离效率降低,因此高负荷运行时更能体现出外置分离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摩托车油气分离器模拟分析及实验验证》,胡景彦,2008年AVL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