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 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 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 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 开始。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具有了符合功能;思维受 直觉表象的束缚;
教师资格认定辅导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 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种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 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 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依据: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和主导活动
乳儿期:1岁以前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 ~ 6、7岁 童年期:6、7岁~ 11、12岁 少年期:11、12岁~ 14、15岁 青年期:14、15岁~ 25岁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0-2岁 1-3岁 4-5岁 0-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10岁以前
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二)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
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
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 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 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狼孩卡玛拉 由于从小就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深深打上了狼性 的烙印,后来虽然回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17岁时她的 智力才达到3岁儿童的水平,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 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B
A
C
D
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 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 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 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 与哪张照片一样。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 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
图式(scheme):是皮亚杰用来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是人 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 来自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为了应付周围 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 一系列的图式。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 前运算 具体运算 形式运算
方面 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表象”
用手拨算盘(动作) 脑海中的算盘(表象) 抽象的数学式(语词)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 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 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
思维特征: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Animism)),还不能很 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sm) (不同于利己主义,认为其他 的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为他人着想)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 ) 思维具有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 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 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 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 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 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 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 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我的心里话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里,那就是我的;
那东西我刚拿过,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不会看来是你的;
如果我堆砌什么,所有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开始萌芽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 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 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 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 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 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 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 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 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 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5~2岁)
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几个概念:
同化(assimilation):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 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 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以这两个过程来阐释主体认知结构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玩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
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 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概念的出现
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但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 的支持。 去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 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 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 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 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二)关键期(敏感期)
1.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 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 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 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 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 如寻找声源,用眼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 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 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 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 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 (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 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 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1.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内容:
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 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 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 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 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 索外部环境。
手的抓取、嘴的吮吸是主要形式 如:从只是抓住成人放在手里的手里的物体——自己伸手去拿物体。
其认识物体的顺序:从认识自己的身体——探究外部世界。 大约在9~12个月获得物体永恒性的认识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感知觉和动作渐渐分化;后期( 1岁半)思维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 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 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
“守恒”
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 属性不变。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那就是让尚未达到物 质守恒的儿童亲眼看着一小碗牛奶全部倒入另一根 试管内的全过程,接着问被试的儿童试管里的牛奶 和原来碗里的牛奶哪个更多,你们猜他们的答案是 什么?
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 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 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 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皮亚杰发现,小于7岁的儿童往 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坚定的认为两排糖果一样 多。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 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 开始。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具有了符合功能;思维受 直觉表象的束缚;
教师资格认定辅导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 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种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 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 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依据: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和主导活动
乳儿期:1岁以前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 ~ 6、7岁 童年期:6、7岁~ 11、12岁 少年期:11、12岁~ 14、15岁 青年期:14、15岁~ 25岁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0-2岁 1-3岁 4-5岁 0-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10岁以前
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二)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
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
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 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 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狼孩卡玛拉 由于从小就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深深打上了狼性 的烙印,后来虽然回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17岁时她的 智力才达到3岁儿童的水平,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 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B
A
C
D
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 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 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 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 与哪张照片一样。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 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
图式(scheme):是皮亚杰用来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是人 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 来自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为了应付周围 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 一系列的图式。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 前运算 具体运算 形式运算
方面 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表象”
用手拨算盘(动作) 脑海中的算盘(表象) 抽象的数学式(语词)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 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 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
思维特征: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Animism)),还不能很 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sm) (不同于利己主义,认为其他 的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为他人着想)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 ) 思维具有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 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 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 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 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 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 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 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我的心里话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里,那就是我的;
那东西我刚拿过,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不会看来是你的;
如果我堆砌什么,所有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开始萌芽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 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 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 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 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 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 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 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 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 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5~2岁)
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几个概念:
同化(assimilation):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 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 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以这两个过程来阐释主体认知结构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玩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
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 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概念的出现
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但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 的支持。 去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 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 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 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 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二)关键期(敏感期)
1.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 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 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 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 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 如寻找声源,用眼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 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 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 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 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 (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 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 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1.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内容:
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 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 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 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 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 索外部环境。
手的抓取、嘴的吮吸是主要形式 如:从只是抓住成人放在手里的手里的物体——自己伸手去拿物体。
其认识物体的顺序:从认识自己的身体——探究外部世界。 大约在9~12个月获得物体永恒性的认识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感知觉和动作渐渐分化;后期( 1岁半)思维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 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 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
“守恒”
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 属性不变。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那就是让尚未达到物 质守恒的儿童亲眼看着一小碗牛奶全部倒入另一根 试管内的全过程,接着问被试的儿童试管里的牛奶 和原来碗里的牛奶哪个更多,你们猜他们的答案是 什么?
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 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 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 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皮亚杰发现,小于7岁的儿童往 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坚定的认为两排糖果一样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