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1

合集下载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
脉之阴阳,则浮、大、动、滑、数皆为阳,沉、涩、微、缓、迟皆为阴。
药之阴阳者,则升散为阳,敛降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入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
其间且有错综现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相间,彼此多少,疑似之间,更须明辨。若再进而求之,则疾病之部位有表里,正邪之消长有虚实,疾病之征象有寒热。其间亦有复杂现象,如由表入里,由里达表,寒热错综,虚实互见,亦须审慎辨识。总之,表、实、热三者,可赅于阳;里、寒、虚三者,可赅于阴。
4论两纲六要不能平列
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曰阴、曰阳;要者六要,曰表、里、虚、实、寒、热。徐灵胎言之甚详,亦即张景岳之所谓“两纲六变”者也。人之疾病,千变万化,但总不外乎阴阳。故医者临症,必须先审阴阳,因证脉与药皆有阴阳,阴阳既明,治自无差。
证之阴阳,简言之则在表为阳,在里为阴;热者为阳,寒者为阴;在上为阳,在下为阴:属气为阳,属血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多言为阳,少言为阴;喜明为阳,欲暗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者不能俯,阴者不能仰。
3论知时变则不庸
兵刑杀人,显而易见,然用药误人杀人,医者尚不自知,较之兵刑杀人者更为险毒,尤有过而无不及者也,实可痛恨!吴鞠通氏早有鉴于斯,并于《温病条辨》自序中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朱彬氏亦有“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之论。临床中所见热病无汗,而庸医妄称是足太阳表证,投以麻黄汤,服之汗出不止而殒者不鲜。更见风温、湿温证,动辄柴胡、升、桂、细辛、姜、附之风药升提,使伏热邪气不惟不能荡散,反陷入心包,无不神昏厥逆而毙,虽有急以局方至宝丹、清营汤、紫雪丹等荡涤中宫而幸存生命者,亦不过百人中之一二人而已。近又尝闻有人终日研究仲景之在汉时用药圭铢,折合今日分量若干、而照拟之于临床,孰不知《伤寒论》乃后汉方书,未必能与今日完全臻合,此因天时、地理、人体皆有变异。数十年来遍历大江南北,罕见因寒而伤之真伤寒病,盖阴阳循环,皆天地气运使然也。《黄帝内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按今之甲子,运行后天,湿土主事,四序反常,阳亢阴虚,湿热彰盛,故辛温滋腻之品,实用之在所必慎;至中元甲子,后四十年,阴阳始能渐次互转;下元甲子,虽主阳虚,而辛腻之味仍须审慎酌裁。朱震亨氏宗经皆以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说,非偶然或偏于一面而立,实有至理存焉。夫茫茫尘世,疾患难测,医者若因所学不精,则不能随机应变,治之必乏于术矣,或殒其生,或待其毙,生民不惟不能生,而反成害民者也。年复一年,枉死者何止几千万计,重可伤矣,宁无惧哉!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知行合一·答顾东桥书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东桥。

江苏江宁人。

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擅写诗,见《明史》卷二八六。

钱德洪的序是《答人论学书》,而《陰陽全书》则用《答顾东桥书》。

日本有人解释说,当时顾东桥健在,此书传播恐怕有损他的面子。

【原文】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

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译文】来信写道:“近代的学者,只重视外在的知识和学问,往往忽略了内在的道德修养,虽广博却不得要领。

因此,你着重提倡‘诚意’,借以针砭病入膏肓的学子,其价值不可估量!” 你能如此洞察时弊,又准备如何去拯治呢?当然,我的思想你已一语道破,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关于诚意的主张,原本为圣学教人用功的首要大事,但近代学者却把它看成低下的事情,所以,我才把诚意表现出来,并不是我个人独自倡明的。

〔评析〕这是陽明先生给友人顾东桥信的开头语。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

江苏江宁人。

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信一开头就阐明了自己着意突出倡扬“诚意”的本意,是针对时弊的。

【原文】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祥,遂以见疑,亦无足怪。

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译文】来信写道:“但恐立论过高,用功过捷,后学门生递相师传,因而产生谬误,不免堕入佛教明心见性、定慧见悟的机关,您的主张难怪被世人怀疑。

传习录-经典名言

传习录-经典名言

传习录经典名言《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读】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

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

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

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2.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读】可贵之处不在于没有过错,而在于能够在犯错之后虚心接受并改过。

人都会犯错,但一定要善于改过。

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

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3.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读】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4. 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解读】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

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5.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解读】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

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

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1、【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物致知之解释。

2、【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而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工夫。

】-----------------世人伪君子之多,可知矣。

看看官员们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男盗女娼,阳明先生真圣人啊。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欲树之长,必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想起了至尊宝的那句台词,“以前我是用肉眼看这个世界,死去的那一刻我是用心看世界,一切都看得那样清楚”。

星爷有悟性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5、【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进水,生意不穷。

】6、【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

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7、【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

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

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

】8、【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9、【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0、【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传习录原文与译文

传习录原文与译文

传习录原文与译文
[原文]
先生问在坐之友:此来工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

先生日:“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

先生日:“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是。

先生日: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是真切工夫。

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译文]
先生问在坐的朋友:近来功夫如何?
有位朋友用虚明来形容。

先生说:这是讲表面情况。

一位朋友讲述了今昔的异同。

先生说:这是说效果。

两位朋友茫然不解,向先生请教正确答案。

先生说:我们今天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就会向往,有过就会改正,这才是真切的工夫。

如此一来,人欲就日益减少,天理就日益光明。

如果只在那里寻求表面情况,说效果,这样反倒助长了外求的弊端,不是真切功夫了。

传习录1:亲民,新民

传习录1:亲民,新民

传习录1:亲民,新民《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原文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

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徐爱问:“'在亲民’这句话,朱熹认为应该写作'新民’。

后面一章有'作新民’的文字相呼应,似乎很有依据。

而先生则认为朱熹错了,应该以旧本为准,写作'亲民’,请问先生是否也有依据?”徐爱所问的,正是儒家的一大学案,我把它称为《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他说的这句话,出自《大学章句》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引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

”他说原文错了,于是就把它给改了。

我们先讲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来说“明明德”。

朱熹注解说:“明德者,人所得乎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明德,就相当于我们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虽然被蒙蔽了,污染了,但每个人的良知,依然存在于那里。

而“明明德”,就是要把自己本来就有的“明德”不断擦亮,重新发明。

朱熹说:“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可以说,“明明德”就相当于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再说“在亲民”。

旧本孔颖达注:“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这意思本来很简单明白。

但是程颐说“亲”字错了,应该是“新”,朱熹也说应该是“新民”。

怎么解释“大学之道,在于新民”呢?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意思是说,我把自己的良知明德擦亮之后,再推己及人去开启民智,擦亮人民的良知明德。

我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自新”“自明明德”,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新民”。

最后说“止于至善”。

朱熹说,“止”是到这儿就不走了,“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做到了极致。

《传习录》

《传习录》

《传习录》目录[ 隐藏]1作者介绍2内容概述3版本介绍4“心即理”的本体论5心学思想的影响6《传习录》的教育思想6.1关于教育哲学6.2关于知识教学6.3关于道德教育6.4关于儿童教育7评价《传习录》《传习录》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著作。

由其门人徐爱、钱德洪等根据平时记录辑成。

包括王守仁与门人的问答和论学书信。

分为上、中、下三卷。

收入《王文成公全书》。

全书包括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

该书在传播王守仁的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传习录》流行版本有商务印书馆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商务印务馆1927年出版叶圣陶校注本等。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余姚(今浙江绍兴)人。

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朱熹,为明代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思想在明中叶以后影响深广且久远,且流播于海外。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官僚家庭。

相传他幼年语音器官不发达,但智力颇高,5岁时开始启蒙。

少年时不满师教,豪迈不羁,常以“读书学圣贤”为志向。

18岁时曾师事广信(今江西上饶)著名理学家娄谅,2l岁举乡试后,两次春闱落笫,直至28岁方登进士第。

在仕途中屡不得意,苦恼于求师友之不可得,又深感“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故精神无所寄托,时而泛滥于辞章,时而是非朱学,时而出入佛老,年30辞职回乡筑阳明洞,习道引术,久之悔悟,遂绝出世之念。

年33岁时主考山东乡试,改兵部选清吏司主事。

次年与湛若水联讲席于京师,从此专志授徒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格物之说”。

正德元年冬,王守仁因上疏相救以言得罪的戴铣等言官,引起了宦官刘瑾的愤怒和报复。

被廷杖后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任驿丞。

在这里他居夷处困,冥思苦想。

顿悟“格物致知之旨”,因此他提出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异趣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命题,并开始在书院讲学实践中宣传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和建构他的学说思想体系。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

传习录注释白话翻译版(明)王守仁著目录:1心即是理2格物无分动静3“一以贯之”的功夫4成书的缘起5知行合一6元神·元气·元精7良知即是未发之中8万物皆备于我心9正心诚意10人即天地之心11致其良知12启蒙之道13神而明之14戒惧恐惧在心念15过分矜持亦弊端16生之谓性17良知是造化的精灵18一草一木皆有理19辗转刊行概述<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阳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

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

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

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

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王阳明《传习录》全文及钱穆解读

王阳明《传习录》全文及钱穆解读

王阳明《传习录》全文及钱穆解读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阳明心学不仅是身心灵修行的法宝,还是治疗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钱穆列出读《传习录》七点大纲:(1)良知、(2)知行合一、(3)致良知、(4)诚意、(5)谨独、(6)立志和、(7)事上磨炼。

良知讲及王学,最先联想到的是“良知”,“良知”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呢?《传习录》上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便不见天理。

那个为天理本源的人心,便叫良知。

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那生便是天理。

一切助长生者都是善,一切摧生者都是恶。

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那爱便是天理。

一切助长爱者都是善,一切摧爱者都是恶。

那一番求生、求爱的心,以自然明觉而发见,那便是良知,良知便是自然明觉,所以明觉的则称天理。

若舍掉良知,又何从见天理?何从别善恶?《传习录》上还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所以说: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如此说来,人心即是天理。

人心自然能明觉此天理。

知行合一讲王学,除良知外,要说的就是“知行合一”了。

阳明说,《大学》中指出个真知行给人看。

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到美色属知,喜好美色属行。

只要看到美色之时,心中就已经爱好了。

并不是看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爱好。

闻到难闻的气味属于知,厌恶难闻的气味属于行。

只要闻到那难闻的气味时,厌恶之心就已经有了,并不是闻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厌恶。

如鼻子塞住的人虽然看到了难闻的东西在眼前,但由于鼻子闻不到,也就不很厌恶。

也只是他不曾知(闻到)难闻的气味。

就像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敬爱兄长,必定是这个人已经在行为上表现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了,才可以说他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难不成只是懂得说一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话,便可以称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又比如知道痛,必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冷,必定是自己已经遭受了寒冷了;知道饥饿,必定是自己已经历过饥饿了,知与行怎么能分得开?这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不曾有自我的私欲所隔断的。

传习录

传习录

传习录第1章前言《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着作。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

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时他的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立志,于是背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

贵州提学副使聘其担任贵阳文明书院主讲,他在此首次演讲了知行合一说。

后升任江西庐陵知县,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

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逐渐扩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

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在军事镇压起义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

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就是根据他在这期间的言论出版了《传习录》。

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天就生擒了宁王。

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犹如操舟掌舵。

他在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后又退职回乡;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在归途中。

遗着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的重要观点。

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传习录》全文卷上(1)·徐爱录-心即是理

《传习录》全文卷上(1)·徐爱录-心即是理

《传习录》全文卷上(1)·徐爱录-心即是理徐爱引言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

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

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

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

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

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馨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远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

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

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

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门人徐爱录〔1〕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

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

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

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

然非'亲’字义。

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

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如保赤子’。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

皆是'亲’字意。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

亲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

王阳明《传习录》的第1篇

王阳明《传习录》的第1篇

王阳明《传习录》的第1篇先⽣于《⼤学》格物①诸说,悉以旧本②为正,盖先儒③所谓误本者也。

爱④始闻⽽骇,既⽽疑,已⽽殚精竭思。

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然后知先⽣之说,若⽔之寒,若⽕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不惑者也。

①格物,研究事物,悟出其中的道理;朱熹认为格物是即物穷理;王阳明对格物的理解是“正其⼼之不正归于正”。

②旧本,《⼤学》原先是《礼记》中的⼀篇⽂章,王阳明主张使⽤这个原始的版本。

后来宋朝的朱熹认为旧本《⼤学》有错简和缺失,对他进⾏了修订,修改了⽂章的部分章节次序,并补充了⾃⼰的观点。

③先儒,程颐、朱熹等⼈。

④爱,徐爱,他是王阳明的弟⼦,也是他的妹夫,《传习录》的成书就是由他所发起的。

阳明先⽣对于《⼤学》格物等观点,皆以旧本为正确依据,就是程朱等先贤认为的错误版本。

我徐爱开始听闻感觉震骇不已,继⽽产⽣怀疑,然后竭尽精⼒思考。

综合各种参考资料,⼜亲⾃向先⽣请教,终于明⽩先⽣的学说,如同⽔性之冰寒、⽕性之炽热,毫⽆疑问即便是⼀百代以后的圣⼈也不会感到困惑。

先⽣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尝泛滥于词章,出⼊⼆⽒①之学。

骤闻是说,皆⽬以为⽴异好奇,漫不省究。

①⼆⽒,即佛家与道家。

先⽣天⽣聪明睿智,然⽽性格温和、快乐、坦诚、平易近⼈、不拘⼩节。

许多⼈见先⽣年少时豪迈不羁,纵情于诗词歌赋,对佛道两家都有所钻研,他们突然听见先⽣的学说,都以为先⽣标新⽴异、哗众取宠,因⽽不予深究。

不知先⽣居夷①三载,处困养静精⼀②之功,固已超⼊圣域,粹然⼤中⾄正之归矣。

爱朝⼣炙门下,但见先⽣之道,即之若易,⽽仰之愈⾼。

见之若粗,⽽探之愈精。

就之若近,⽽造之愈益⽆穷。

⼗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①居夷,王阳明因上疏“去权奸”,得罪了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贵州修⽂县)的偏远地区,所以称居夷。

②精⼀,惟精惟⼀。

《尚书·⼤禹谟》:“⼈⼼惟危,道⼼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

”意思是⼈⼼⾃私危险,道⼼幽昧微妙,必须精研专⼀,诚恳地遵⾏中道。

传习录原版全文及译文

传习录原版全文及译文

传习录原版全文及译文【原文】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

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

甘泉持旧说。

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

”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

”九川甚喜旧说之是。

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

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

”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

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译文】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九川(惟浚)在龙江首次与先生见面。

其时,先生正与甘泉(湛若水)先生探讨格物学说。

甘泉先生一再坚持朱熹的见解。

先生说道:“这样就是在心外寻求了。

”甘泉先生说:“若认为寻求物理是外,那就把自心看小了。

”我对朱熹对见解持赞同态度。

先生接着谈到了《孟子·尽心章》,我听后,对先生关于格物的阐释再也没有疑问了,后来,我闲居家中,就格物问题他又一次请教于先生。

先生回答道:“只要能实实在在地用功,久而久之,自会清楚明白。

”我小住山中,自己抄录了《大学》古本来读,于是,觉得朱熹的格物学说不太正确。

但是,先生主张意的所在处是物,我觉得这个物字还不够明朗。

【原文】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

先生兵务佗惚,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

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

却又多了格物工夫。

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

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

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

后问希颜。

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

’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

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举颜子事便是了。

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一草一木皆有理·黄以方·录黄以方,生平不详。

【原文】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

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

‘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

学有所疑,便须思之。

‘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

思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

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译文】黄以方(黄直)问:“先生主张‘博学于文是依事去学存此天理,然而,孔子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与先生的见解好象不一致。

”先生说:“《诗》、《书》等六经均是天理的显现,文字都包含在其中了。

对《诗》、《书》等六经进行研究,均是为了学会存此天理,文并非仅表现在事上。

有多余的精力去学文,也是包含在‘博学于文’中间了。

”有人就《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这句话也是有针对性而说的。

其实,所学的思就是学,学习有了疑问,就要去思考。

‘学而不思’大有人在,他们只是漫无边际地思考,希望思索出一个道理来,而并非在身心上着实用功以存此天理。

把思和学当两件事来做,就存在‘罔’和‘殆’的弊端。

说穿了,思也仅是思他所学的,并非两回事。

”〔评析〕孔子说:“只顾读,而不思考、体会,就会越读越糊涂;只顾思考,而不读书、求教,那就要想入非非,是更为危险的。

”《朱子语颊》说:“‘学而不思’,如读书不思道理是如何;‘思而不学’,如徒苦思索,不依样子做。

”又说:“学不止是读书,凡做事皆是学。

且如学做一事,须是更经思量方得。

然只管思量而不学,则自家心必不安稳,便是殆也。

”【原文】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

传习录001 传习录序

传习录001 传习录序

传习录序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

先生闻之,谓之曰:“圣人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

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

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

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爱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

爱因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

孔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

’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日。

’又何言之不一邪?盖子贡专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

颜子于孔子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海也。

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而已。

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

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切无闻,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

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
录成,因复识此于首篇,以告同志。

门人徐爱序。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经典古籍库。

《传习录·卷1上·心即是理·徐爱录》译文

《传习录·卷1上·心即是理·徐爱录》译文

《传习录·卷1上·心即是理·徐爱录》译文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

浙江余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

曾任南京工部郎中。

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

”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说法,均以旧本,亦即前贤所说的误本为标准。

我刚听说甚觉意外,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就正于先生。

方始发现,先生的主张犹如水性冰冷、火热炎热一样,即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问。

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

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

所以,时人初听他的主张,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

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处困养静,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我时刻受先生之教诲,觉得他的学说,刚接触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觉得愈发崇高;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就觉得没有穷尽。

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

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心倩,就想在立谈之间,依据传说,浮想联翩,如此何能彻底深谙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牝牡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

因此,我谨把平时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负先生教育之恩。

晚生徐爱序徐爱问:“《大学》首章的'在亲民’,朱熹认为应作'新民’,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象可作为他的凭证。

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可作为'在新民’的凭证呢?'作’与'亲’相对,但非作'新’解。

传习录翻译

传习录翻译

传习录翻译《传习录》(The Record of Transmitting the Light)是一本由中国佛教禅宗祖师六祖惠能所著的经典之一。

本书共分为51则,记录了六祖惠能的教诲和禅宗的基本教义。

《传习录》的第一则是关于佛性的教诲。

六祖惠能教导我们,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并非只有佛陀才有。

只要我们找到真实的自我,就能够领悟自己的佛性。

六祖还强调了修炼的重要性,他说:“修行者应当虚心听教,自觉推广佛法,不应为功夫、名声等终身世间作用而贪恋追求。

”接下来的几则记载了六祖惠能的传法经过。

他的传法方式非常独特,他要求每位弟子写下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禅法的理解。

根据所写的诗的内容,六祖会判断这些弟子的修行成果,并决定他们的资质。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诗就是惠能自己创作的《本立直指》。

《本立直指》是一首非常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诗。

六祖用这首诗向弟子们传授禅宗的核心思想。

他说,无论我们是智者还是愚者,佛性都是相同的。

佛法并不依赖于文字和概念,它是超越言语和思维的东西。

因此,真正的佛法要靠个人的直觉和体悟来领悟。

六祖强调,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传习录》中还记载了六祖惠能传法的其他一些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六祖在一座山中禅室的传法经历。

当时,六祖正在读经,但因为心静无所思,导致纸上没有墨迹。

这时,一位弟子想要嘲笑六祖,他拿起一把剑,在六祖后面对着靠近。

六祖预感到危险,所以迅速转身朝着剑的方向望去。

这位弟子被六祖的神色吓得跌倒在地,因为他看到的是自己所持的剑从六祖的眼中闪烁而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六祖不仅精通禅宗的理论,而且他的觉悟和洞察力也非常高。

总的来说,《传习录》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佛教禅宗经典。

它记录了六祖惠能的教诲和禅宗的基本教义,是禅宗修行者的必读之作。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性的本质,领悟禅宗的核心思想,并且受到六祖惠能的启迪和教诲。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是指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读书做圣贤的观点。

以下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相关原文:
1.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人之常情也。

人有心而后能知,有知而后能行,有行而后能成。

心之所以不得其实者,为好名、利、色、乐所乱也。

故修身者,先治其心,使心之所欲不逾理。

修心者,先修其识,使识之所认不逾实。

修识者,先修其行,使行之所为不逾道。

是故道德之修,莫重于读书。

2. 夫读书者,非为前人说而说之,非为前人言而言之,乃为思己之心,借他人之言以自觉也。

故读书者,不在多,而在精。

读书之人,不可不吾慎焉。

读书之人,若欲为圣贤之道,当将所读之书,日与所知之心相照察。

所读之书,若与所知之心相合,当以之行。

若与所知之心不合,当以之弃。

弃则勿读,勿读则勿言,勿言则勿传。

3.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莫重于明心见性。

心者,人之主宰也,而性者,心之所趋也。

若心明性见,则一切迷途皆可悟也。

故读书之人,当以明心见性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

若心不明性不见,则读书无益也。

以上就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关于读书做圣贤的原文内容。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离不开对心性的认识和理解,读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但读书的关键在于精读并结合自身
心性来思考和实践。

只有心性明悟,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是明朝一代宗师王阳明先生语录、书信的简集,相当于孔门中的《论语》,而“传习”这两个字则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

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而王阳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传习录》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东方雅集开设《传习录》精读系列课程。

不求读完此书,只求每天一点实实在在的进步。

每期共同体会分享每个段落提出的问题,反省体悟,改错圆梦。

人类自文明社会起,沧海桑田,科技在进步,但人心总是未变,几千年前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意义和价值。

们共同坐下来,面对阳明先生的谆谆教诲,滋养我们的心灵。

第一课主要内容
怎么学心学?是学还是用?
王阳明其人--------学生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教学相长--------会问问题的才是好学生。

儒家经典--------为什么首先讲《大学》而不是论语?
《传习录》第一个问题: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王阳明和朱熹谁对谁错?亲民还是新民?我们该怎么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