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ppt课件48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 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 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 景, 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 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 观点和态度。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 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探究1: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你体会 到作者的旅途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 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 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 旅途的艰苦。
所谓:所说的 始:开始、起初。 循:顺着 少半:不到一半。 巅:山顶。
省略句(省“之”,指中谷)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 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谷往里走。路不到一半,翻过中 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 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东边的山谷,古 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源自七千有余。以:在古义:到,到达;
乘:冒着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历:经过
限:界限
丁未:丁未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麓:山脚
蹬:石阶
通“又”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 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 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 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 阶,共有七千多级。
问题: 找出作者登泰山的经过,并绘制成线索图。
先写从 到 ,再写从 到 ,路程有 ,石级有

路线是从
到 再到
,最后看到了哪些景色?
遂至
遂至 山巅
西谷
复循
复循
苍山负雪
中岭(天门)

日照城郭 半山居雾若带

中谷

乘、历、穿、越
京师
乘、历、穿、越

泰安 由

南麓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风雪,历齐河、长清,穿 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
思考: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绘泰山日出 时的壮丽景象,试找出相关语句并鉴赏。
— —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动色 静彩 结点 合染 富侧 于面 想烘 象托
知识卡片——纪年法
一、王公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二、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
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三、干支纪年法 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为主的纪年法。干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如
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读准字音
一、易错字音
(1)汶.水(wèn) (4)徂.徕.(cú)(lái) (7)鼐.(nài)
(2)济.水(jǐ) (5)皓.(hào) (8)罅.(xià)
(3)磴.(dènɡ) (6)绛.(jiànɡ) (9)摴.蒱.(chū)(pú)
(10)岱.祠(dài) (11)偻(lǚ)
正赤:大红色 丹:朱砂
承:承接 或:有的人
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山顶并不能看到东海。
或:有的
绛:大红色
皓:白色 驳:杂
偻: ( lǚ)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译文: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 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 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 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 起学习《登泰山记》。
题目解说
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登 泰 山 记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 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 皇顶海拔1532.7米。
极天:天边
须臾:片刻,一会儿
采:同“彩”
译文: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 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 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 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彩霞。
知识卡片——纪日法
第三段集中描写了( 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按照 ( 时间 )顺序,在文中依次运用了(待日出)—(稍见)— (须臾)—(日上)—(回视)这些词语,写出了日出前 、 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 山日出气象万千、雄伟壮观的图景。主要运用了 ( 比喻、拟人 )修辞手法。
“白若摴蒲”“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 “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 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 “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 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探究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名句,请
赏析。
“负”字以动写静,赋予静态的
苍山以动态,显出雪的厚度,又
以拟人手法,赋予“苍山”以生
命,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
显出雪光的亮度,生动形象地描
绘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探究3: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似神来之笔,请赏析。
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 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 云雾的具体形状,侧面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 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 机和情趣。
文化常识积累
口诀: 山南水北为阳 , 山北水南为阴。
尝试说出这些地名 的由来: 衡阳 湘阴 淮阴 汉阴
衡阳(南岳衡山之南) 湘阴(湘江之南) 淮阴(淮河之南) 汉阴(汉江之南)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介绍泰山最高峰——日观峰。
概括 介绍 地理 形势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最高之处
汶和济

古长城
线
登山时间、地点: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京师——泰安
登山路线: 山巅景色: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半山居雾若带然


第二段: 总写登泰山的经过。 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泰
山 之后所见的雄浑开阔景象, 突出泰山的高峻。
泰山夕照图: 高峻、雄浑、壮阔
登 泰 山 记姚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能疏通全文。 3.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反 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4.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壮美山河, 陶冶情操。
泰山日出图:气势磅礴、绚丽壮美
理解文章 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漫失:模糊或缺失。 漫:磨灭。
并称“桐城三祖”。
写作背景
表示辞官: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库全 告老、解官、乞骸骨、
书》初稿完成。姚鼐以自己病羸、养 请老、乞身、移病、谢病
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
(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 等。
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 古人退休年龄一般是70岁 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
了解作者
姚鼐(1731——1815)安徽桐城人, 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 抱轩,人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进 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 官等。
“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 须以“考据”、“辞章”为手段,以阐 扬儒家的“义理”(即要求文章要表达 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 同时也要文采斐然)。与方苞、刘大櫆
理解文章 第三段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省略句。省“余”“于”)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定语后置句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古时常于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自:从
漫:弥漫。
稍:渐渐
摴蒱:这里指博戏用的赌具“五木”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
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
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限:n 状语,像门槛一样
几:几乎
及:等到
既:已经
负:背
烛: n v,照
居:停留
城:内城的墙 郭:外城的墙 泛指城市。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 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湿滑,石板石阶几 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 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 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 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赤壁赋》“壬戌之秋”。
四、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壬戌”是干支纪年。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
日观峰

(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铺垫)
理解文章 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 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 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 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 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一、干支纪日法 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二、月相纪日法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朏(f ě i):农历每月初三;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三、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 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①碑 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记 ②游 记: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 记: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 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理解文章 第一段
阳:山南水北 阴:山北水南
西:名词作状 语,向西 东:名词作状 语,向东
当:介词,在。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判断句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 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 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 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 十五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