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教学设计
作者:胡常海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04期
教学分析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内容;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以及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依次播放图片与材料: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内容;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教师:以上材料同学们看完后,有何感想?(学生发表看法和感受)。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有本质区别,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第一任外交部长,协助毛泽东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使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近年来中国外交更是取得辉煌成就,参加OPEC会议,申奥成功等。
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今天的中国外交当然也与昔日的外交不可同日而语。
可是你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多少呢?下面大家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熟悉这段历史吧!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的六字原则。
通过三幅图片和两则材料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然后水到渠成、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师生互动】
板书:第五单元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多媒体投影显示:
(1)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C.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
D.中国人民革命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
(2)战后国际关系突出的特点:“两大阵营、两极对峙”
教师:近代旧中国由于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实行的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政策。
而新中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外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观看一段影片资料,注意收集信息并思考问题。
多媒体播放影片《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片段。
(旁白: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处于相互对抗之中。
两大阵营的相互对抗、斗争,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资料,让学生大致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同时以简短的影片资料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描述得生动、易懂、简单、明了。
思考:“新中国在什么形势下宣布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建国初期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彻底改变屈辱外交、体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方针,也体现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教师:正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新中国诞生。
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2.外交方针的内容、含义、意义
多媒体投影显示:独立自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教师过渡:新中国初期宣布了建交的原则——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那么新中国初期对外建交的政策和方针又是哪些呢?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下面一段影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片段(旁白:三大战役胜利之即,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并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
思考:在这段影片中毛泽东提出了哪三条战略外交方针?确立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中国大陆解放在望,中国外交政策问题就摆上了日程。
当年春夏之交,毛泽东提出了奠定新中国外交准则的三大方针。
这三条战略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其核心就是毛泽东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分别是什么意思?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再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资料再现历史,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学思之窗】多媒体投影“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思考:联系中国近代史,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解题关键和答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资料回放】多媒体投影:毛泽东在会见苏共中央委员米高扬时,曾生动地说,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内,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
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思考:你能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理解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意思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毛泽东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回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讨论与回答,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呢?“一边倒”究竟有何意义?
学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
帝国主义尤其美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盟友,“一边倒”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不错。
可是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呢?为什么又能够实行这种政策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国的历史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遭到帝国主义的凌辱;中国的现实就是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同时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
因此,新中国初期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激发生生合作的潜力和欲望,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过渡:正是由于新中国的领导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坚决抵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各种孤立、封锁等反动政策,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建国初期第一次建交高潮那段鼓舞人心的历史吧。
3.同苏联等17国正式建交
教师设问:“新中国初期的建交高潮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步骤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掌握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基本史实。
(1)迎来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潮
学生:新中国刚刚成立,就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先是同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继而同印度、缅甸、瑞典、瑞士等国建交,至建国一周年,新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交,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步骤二:教师通过补充图片资料,并引导学生搜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一些外交思想或外交生涯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印象和认识。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多媒体播放图片: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毛泽东和斯大林。
教师:中苏结盟是“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具体化、条约化、法律化,主要反映在1950年2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它取代了1945年苏联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苏友好
同盟条约》。
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中国利益多有侵犯,如外蒙古问题、旅顺大连问题、中东路问题,是不平等条约。
1950年中苏同盟的核心问题是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及其对中国侵略,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新中国政府实行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背景下,为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空间,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封锁局面。
苏联给予中国资金、技术、项目、专家等多方面援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探究,了解这些领导人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多媒体投影两段材料,组织学生阅读。
材料1: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海军、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思考: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从中你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回答)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从中我们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新中国在“一边倒”的同时,为了与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的时候,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步骤一:搜集资料如《共和国风云》等,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了解和认识。
步骤二:多媒体播放图片“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以及“周总理访问缅甸总理吴努的情景”。
教师:新中国不仅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也要寻求如何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1954年,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发表联合声明。
在中印声明中,五项原则中“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内容和表达更加完整准确。
请同学们结合二战后的历史进行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讨论后)学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指导新中国与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在近代中国与邻国、民族国家都曾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主权不独立,领土不完整,经济发展滞后,所以它们独立后特别强调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而经济上要求平等往来、互惠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恰好考虑到这些需求,且撇开了双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所以广受欢迎。
设计意图:通过适当增加和搜集一些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过渡: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除积极同一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教师:新中国第一次公开亮相参加的国际会议就是日内瓦会议。
现在播放一段影片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注意搜集有效信息并回答问题。
多媒体播放影片《日内瓦会议》片段和投影图片: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
思考1: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主要是解决什么国际问题?结果怎样?
(讨论后)学生: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出席会议有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朝鲜停战后,美国仍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会上中苏越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协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代表团却极力阻挠,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思考2:这次会议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公开亮相,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席国际会议,使一直不承认中国的西方国家不得不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正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资料的精彩内容和课本内容的有效结合,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踊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公开亮相后,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事务,扩大外交成就。
为了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1955年4月,新中国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又参加了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
多媒体播放影片《万隆会议》片段和投影图片“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看完影片后请学生们)思考1:这次亚非会议定在何时何地召开?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学生: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在印尼的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
思考2: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
另外,消除与会各国对
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中国代表团面对压力和危险,毅然接受邀请,出席会议。
思考3:周恩来针对什么问题,在会议上提出什么样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学生: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特别是有的与会国反对共产主义,对中国疑惧、攻击,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不错,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一段资料。
多媒体投影一段材料: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惧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
———引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思考4: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应该是求同存异,你认为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求同存异中的“存异”指的是什么?这个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后)学生:共同之处指的是亚非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都曾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另外还有共同的愿望,即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
存异指的是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以及可以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这个方针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赞扬,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资料的精彩内容和课本内容的有效结合,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踊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之,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堂总结】多媒体投影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讲了三个大问题即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正因为新中国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迎来了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
峰;进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而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正说明中国已由区域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总之,新中国初期在外交方面已取得重大成果,改变了近代的屈辱外交史。
【学习探究】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总结推理得出自己的认识。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国际原因: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
②社会主义力量加强。
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国内原因:①卓越的外交家。
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③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延伸】(第二课堂活动)
1.学生探究活动: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
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学生在课外阅读《周恩来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等书籍。
设置辩论主题: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一律平等。
辩论后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感想”小论文。
【结束语】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今天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强大、稳定、开放、繁荣,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已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170多个国家发展了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广泛的影响。
我们应该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感到自豪,应该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