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
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今年根据学校安排任教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简单,但怎么教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说真的很难,处于幼儿园
与小学衔接的阶段,教学中抓住孩子的特点很重要。

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
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实是在孩子
已经对所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
习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抓住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很关键。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身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第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一个
箱子,设置悬念,“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立即把学生带入
到课堂中去;第二.课堂环节形式多样,抓住重点反复强调,通过让学
生看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研究积木自身总结四个物体的特征、并通
过游戏环节让学生抽物体归类再次辨认,接着闭目回忆,然后有针对
性的练习,以及最后通过猜谜语,观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效果整体
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很感谢能在百忙中抽出时
间听课的李校长和老师们,在自身对一年级教学很困惑的时刻,给自
身点亮了一盏明灯,感激每位老师的知无不言,让自身受益良多。


将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总结如下: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简述
的时候,专业术语应尽量避免,应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课堂中
在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应换成长方体长什么样?通俗易懂,孩子们才会更好的接受。

第二,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学生对于物体面数的认识还很抽象,不能作为重点,了解就可以。

第三,课堂鼓励性语言太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点评,以简单“很棒”“很好”的评语,过于肤浅。

第四,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动,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抽到物体的时候,扎堆站到一块儿,不能很好的进行物体的分类。

最后,李校长给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图片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是与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级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好的,为自身加油吧!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
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习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平平的。

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平,你用了工具了。

”“那好,这回公平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

”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身或同桌合作利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

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

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平面画出的形状。

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3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
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

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
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
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
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
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

同时
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

教学中,首先出
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身的
学具,试着把自身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
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
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
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加强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

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
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
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
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
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
堂课学习氛围浓。

但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
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4
周四我开了《认识图形》公开课,通过各位老师的听课,评课,
我对我的教学有所反思。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
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
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
趣的。

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
学生一种亲切感。

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
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
中教师重视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
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

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如圆柱的下面那个面应该叫“底面”
2)在将下一个要点时,要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3)在有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做一个倾听者。

4)要放手让学生自身回答。

5)评价学生的能力还要加强。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5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
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
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

这样就可以根
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
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
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习活动,既重视了让学生以自身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
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

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
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不错的教
学效果。

2.语速偏快。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身语速放慢,让自身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

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6
1.《认识图形》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后面的练习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身探究并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2.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身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

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
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

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
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但本节课在想想做做第2题和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上不够恰当,浪费不少时间,练习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完成。

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
学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别摆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由于教师对首尾相连的
概念渗透不到位,因此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主要表现为
这样两方面:第一,相邻的两根小棒之间没有靠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有学生在四边形的里面摆一根小棒,认为是五边形。

思考
今后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犯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图形上进行修正,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让学生对首
尾相连这一概念有一个主观的认识;第二,可以在练习之前教师先示范、强调,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个人
认为第一中处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更能
加深学生的印象,但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应不断提示
引导。

4.想想做做第5题在这一节课应属于一个难点,从学生完成状况来
看也不是很好。

这一题要求学生分别把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都分
成三角形,并要是最少的三角形个数,这一题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都
是和最少,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学
生错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能很好的教授给学生分的方法。

这一题的安排由浅入深,先让学生分四边形,再分五边形,最后
分六边形,图形的边数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在教学中可
以这样处理这一练习:先让学生自身试着分一分四边形,学生很容易
发现最少的三角形各数是三个,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分五边形,分五边
形就可以有一点难度,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分的方法,及从一点向另
外不相连的几个点连线,等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单独分六边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7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
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
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身的身边。

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
盎然。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
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重视让学生以自身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
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
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
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并且在以上
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
应该互帮互让。

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身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
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
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到实物
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
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

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
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

这样的安
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
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
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

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

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例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
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

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
折扣。

3.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
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
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
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
遍存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8
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首先是通过动手
操作复习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老朋
友中来找新朋友”。

第二是动中摆图形,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
对几个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边数命名图形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
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快乐的
课堂气氛中融入学习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
的能力。

这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较大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学前已基本
认识了这些图形,但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

在做题时,要求他们把四边形涂上颜色,他们把正方体也涂上了颜色。

因此,在认识图形的练习课上我很注意这点,要求学生看清题分清图形。

由于学生的年龄问题,有的时候学生在边数多的图形面前不是很
自信,也怕他们在数边的时候多数或少数导致错误,我在布置练习前
教授了在学生做题方法中提炼的一个好方法:
例如一个这个图形,我们事先不知道它是几边形,用个这好方法
可以有准确又快,你想学吗?学生积极性很高。

方法介绍:为了不多
数每条边也为了不漏掉每条边,每数一条边的时候在它的边上画个小
竖条,这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会犯重数或少数的错误了,也
不会把图形认错了!
这种方法学生很快用到了练习中,错误率大大减少。

新方法掌握
的都很快很好。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9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
参与数学活动,能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
体会面在体上。

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
一.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

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
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
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身所生
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

因此在教学时,首先
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
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
(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
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
的认识,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
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身认识正方形和圆。

整个操
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
好数学的信心。

三.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操作方
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

不管是说,还是
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身的空间进行交流。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
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

这些自由充足
的机会,学生不但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不错学习习惯。


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
的兴趣。

四.重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
数学。

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

每每认识
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

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
的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不但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
践中与生活联系。

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
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

如何使小组学习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
长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0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
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了解,对
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
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
和平面图形)。

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
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
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
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
了他们不明白,因此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
学具,例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
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
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身在玩的时候渗透
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

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
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