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内容,明确“文法”“可译性”等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4.文化传承与启示: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梁思成:他有着诸多令人赞叹的身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持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设计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梁思成对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1924年,梁思成远赴美国攻读建筑学。
一天,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古籍善本《营造法式》。
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是迄今为止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著作。
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一部书成为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除了建筑学家,他还是建筑教育家。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回国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梁思成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总会记得梁思成给自己上课的样子:“先生虽然个头不大,但两眼炯炯有神,而且带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无比热爱和自信。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ppt课件
80
ppt课件
81
ppt课件
82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流派
九、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 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 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对于什么是后现 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 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 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5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自小 深受父亲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 化基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 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誉为 “百科全书”的天才学人
妻子林徽因是著名作家、中国第一 位女建筑学家。
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 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 贡献.
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 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ppt课件
1
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 的特征 ;
加强自然科学文章的分析和 概括的能力。
ppt课件
2
作者简介
ppt课件
3
•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长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 日生于日本东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 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ppt课件
58
ppt课件
59
ppt课件
60
ppt课件
61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流派
三、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 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 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 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 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 (5)
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
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梁思成。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 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44年,梁思成抱病撰写《中 国建筑史》。 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 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53年,梁思成为了北京城古 建筑的拆除问题和吴晗争论, 被气得失声痛哭。 1954年,《中国建筑的特征》 发表。
1947年4月,梁思成 (右四)在纽约与建筑师们 讨论联合国总部设计
中国古代建筑是“拆”是“保”?
“兵来匪往的荒野中,非常不和谐地行走着几位,自带 行李铺盖卷,背着测量仪器考察古建筑的学者……一次又一 次的意外惊喜、骄傲,散落在中国各处的古建筑,被这些执 着的中国学者,一一发现,拍摄、测量、记录在他们的考察 报告中。”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 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 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 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写作顺序: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 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课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九点 特征之后为什么又写那么多的篇幅?
中国建筑的‘文法’
(1-2)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 “文法”。(14-17) 四、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18-20)
细读第二部分,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故宫
部件的装饰作用
霸王拳
三福云
昂嘴
脊吻
瓦当
这些建筑是不是中国的建筑呢?
日韩 本国 越缅 南甸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 宝贵。但是怎样来保护它们,就得在城市的总体规 划中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撞到谁,就把谁推 倒,这是绝对不行的……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 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 它,它会生病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2)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本文作者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文章的语言运用,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可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小结全文:
1、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特征。
2、锻炼了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3、了解了两点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
拓展延伸(进一步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
1、你能不能举出家乡现存的传统样式建筑?
2、想一想有哪些成语、诗句、文句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相关,试举例说明。
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等。《滕王阁序》《阿旁宫赋》《林黛玉进贾府》等。
3、(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征。
重点介绍了建筑的结构特征,因为这是建筑中的主体部分。
思考: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三、阅读相关文段,摘录信息,思考: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文法”是指什么?
(7)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8)结构部分成为装饰。
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简洁严密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文寻其脉”,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自主探究体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
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请指出右下角图片中的中国传统建筑。
明确:宫殿的屋檐,天坛。
(另外两个建筑是鸟巢和央视大楼)2.你是根据什么特征进行判断的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鲜明的特征。
那么,中国传统到底具体都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探究竟。
二、理读课文,明特征1.小组合作,文中一共讲了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这些特征分别是什么呢?请简要概括。
作者认为中国建筑有九个基本特征。
特征一:立体结构单个的建筑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部分构成的。
特征二:对称布局(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具体特征)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典型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两侧有耳房,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东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
正房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这体现了儒家文化强调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别”的礼制。
特征三:木质结构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墙倒屋不塌”,这种结构以梁柱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墙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
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无,如四根柱子支撑的凉亭。
特征四:斗拱(1)什么是斗拱?明确:“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
(2)请根据课文描述,找出左图中的“斗拱”。
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横向比较西方古建筑基本特征,理解中外建筑的“可译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梳理重要内容,归纳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一、情境导入:(课前展示学生的摄影作品,内容为城市走廊的凉亭、飞檐斗拱等仿古建筑,配诗句,标作者姓名。
)同学们,想必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感受。
周末外出赏景时都纷纷拍下了唯美图片,在班级群里分享,我选取了一部分关于建筑的摄影作品,制成了简单的PPT,作为我们本次摄影活动的一个成果,在课前展示。
但是,我们梅河现有的都是仿古建筑,体现的特征不是很全面,真正的中国古建筑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二、写作背景:真正能够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必然是千年帝都北京城的古建筑,但建国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奔走呼吁:“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
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布老北京城。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设计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课件公开课优质课
部编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课件
学习目标
壹
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贰
分析文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目录
壹 CONTENTS 贰 叁 肆
由世界各地建筑图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与正音 梳理文章思路
赏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壹
新课导入
武
法
汉
国
黄
埃
鹤
菲
楼
尔
铁
塔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丽江古城
滕
美
王
国
阁
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cōnɡ 葱 岭 发jué 掘 辉huánɡ 煌 yīn 殷 代 对chèn 称 dònɡ 栋 梁 màn 墁 地
缅diàn 甸 概kuò 括 遗zhǐ 址 抱shà 厦 zhóu 轴 线 fánɡ 妨 碍 智huì 慧
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jiāo 骄 傲 脊wěn 吻 浮diāo 雕 熟xī 悉 jū 拘 束 zūn 遵 循 xū 需 要
叁
理清结构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 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叁
理清结构
第一层: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1 -2)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 (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古 建 筑 木 构 架 示 意 图
叁
理清结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 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 间”。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精妙绝伦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此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既深入细致地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又全面总结了其独特风格和卓越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各民族建筑之间是否存在“可译性"。
对于已经具备初中阅读基础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的学习并不会构成太大挑战。
相反,它将是一次愉快而充满启发的学习之旅,必将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国建筑的魅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透过文章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洞悉其内在逻辑,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进而精确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2. 通过学习我国的古老建筑艺术,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对中国建筑独特基本特征的深入挖掘与全面理解,以及对丰富多样风格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则在于精准把握并形象理解文中出现的专业建筑名词,以便更深入地领悟其背后的深邃文化和历史内涵。
课前准备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展露不凡的认知天赋,然而,在说明文阅读的领域里,他们仍需不断磨砺。
因此,课前,我们将引领他们深入钻研课文,鼓励他们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并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以便更好地领悟和内化课文内容。
这样的精心准备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知识的光芒在他们的心中闪耀。
教学过程《中国建筑的特征》千年文化,历史沉淀,中国建筑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它们是静默的史诗,是时间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
寺庙、宫殿、民居、亭台,每一座建筑都彰显着中国建筑独特的韵味。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表格预习,初步了解中国建筑的九种特征及本文的说明方法。
2.通过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3.通过本文的学习,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难点: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与在座的各位同学一起分享梁思成的这篇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给大家带来一定的阅读难度。
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明确:建筑专业的学者。
①本文选自《建筑学报》(关注课文注释)②“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关注人称“我们”)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但同学们依然很出色地完成了预习工作。
二、初读课文,预习呈现1.呈现预习那么“由结构到装饰"又是什么说明顺序呢?参考:从主到次。
2.探究“图示法”在“平面布置"的“说明方法”中,我们班金洋洋同学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她写的是“列图表",关注到了课文旁边的这幅图,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1)如果我把这两张图片隐去,你读过来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明确:没有图片,纯粹文字,更抽象,只能对文字进行想象,有了图片,更为具体,对说明对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板书:清晰(2)那我们很多文章里也有很多插图,也可以让我们对描写对象有清晰的认识,那梁思成的这幅插图与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有什么区别?明确: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侧重于形象性,说明文中的图示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是文本内容之一。
——板书:简明、补充(3)补充了哪些文章中文字所未能表达的内容?参考:疏密相间、对称之美、和谐之美、规整之美、主次分明、文化(宗法伦理观念)载体……明确:图示法:是对文字说明进行补充、辅助的一种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部编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部编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部编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文中的建筑术语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属术语的含义。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器乐就有独特的二胡,古筝,那么中国的建筑是否一样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呢?下面请大家用关键词来写出中国建筑的特征。
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2.梁思成论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1)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2)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二、自主阅读浏览课文,找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明确: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一等奖
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 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 国到处高楼林立。
背景: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 始消失。 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 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 1956年是朝阳门。 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 1969年,是西直门。 而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 东省新会县人。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 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 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 主要建筑作品有: 纽约联合国大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人民英雄纪念碑 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并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用或 翻译。 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 不同的语言形式来 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表达。
热河普陀拉和文艺复兴建筑
天坛皇穹宇和布拉曼特的设计
罗马凯旋门和北京琉璃牌楼
巴黎纪念柱和北京华表
拓展延伸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个问题?
五十年之后同样的事件一再重演!!
2008年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大量古建筑被以“旅游 开发”的名义非法拆毁! 2009年2月镇江在旧城改造时已经拆毁五十多处 文物古建筑。 2009年7月1日《中国青年报》:北京雨燕因古建 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 大多代之以钢筋水泥的建筑!
思考: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古建筑?
正定隆兴寺戒坛殿·清·溜金枓栱"三福云"
脊吻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九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 (3)
个体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举 (二)讲平面布局,
例 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
子 打 比 方
群落组成,左右呈轴 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
有“户外的空间”。
故 宫 全 景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举打 例比 子方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 的结构方法,即以“木 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 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 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 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 是一样的。
建筑材料的装饰
木刻
彩漆
浮雕 琉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 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 体
中 国
个别建筑构成 整 特 群体建筑构成 体 征
建 主 结构 木材结构
结
筑
特征 斗拱
构
的
方
基
举折和举架
法
本 特 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局
第三部分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 (14—19) 法”)。
第四部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 分(20) “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三、探究中国建筑九大“特 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
作 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 诠 一般是由台基、主体 释 (房屋)和屋顶三个
坡或曲面。
举折、举架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 比
(六)介绍屋顶,指 出它是“中国建筑中
较 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引 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 用 的比较中,盛称“翘
起如翼”的屋顶是我
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屋顶的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 东省新会县人。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 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 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 主要建筑作品有: 纽约联合国大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人民英雄纪念碑 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并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题目释义
研 究
探究重点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对 象
中国建筑 的 特征
研 究 方 向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一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 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二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 从,有“户外的空间”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三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 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 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四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 “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 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正定隆兴寺戒坛殿·清·溜金枓栱"三福云"
脊吻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九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 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琉璃
木刻 彩漆
浮雕
合作探究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建筑特征的?
五十年之后同样的事件一再重演!!
2008年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大量古建筑被以“旅游 开发”的名义非法拆毁! 2009年2月镇江在旧城改造时已经拆毁五十多处 文物古建筑。 2009年7月1日《中国青年报》:北京雨燕因古建 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 大多代之以钢筋水泥的建筑!
思考: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古建筑?
斗拱的构成 斗 升
昂
拱
翘
坐斗
斗拱图片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五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 曲面。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六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 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七
哥特式建筑风格
以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 繁缛的装饰为特点,表现了神 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巴洛克建筑风格
以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 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 彩为特点,用直观的感召力给 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
古希腊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风格
美式乡村别墅
日式建筑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 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 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整体到局部 (从总到分)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 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合作探究 文章中说的建筑‚词汇‛指的是什么 ?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 的建筑个体 ,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 “文法”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们为匠师们所 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 ,形成建筑的整体。 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代代沿用的惯例。
2、我们现在建造新建筑应该怎样设计?(即怎样使新建筑继承 优良传统)
建议:要继承优良传统。
拆 保
布置作业 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1.完成“同步训练”。 2.200字左右介绍学校某处的建筑,突出特征。
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 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 国到处高楼林立。
背景: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 始消失。 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 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 1956年是朝阳门。 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 1969年,是西直门。 而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 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 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八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 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部件的装饰作用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语言和文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一种比喻,用“语言和文学”的比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 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 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 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 来。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译性:可以互相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 翻译。 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 不同的语言形式来 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表达。
热河普陀拉和文艺复兴建筑
天坛皇穹宇和布拉曼特的设计
罗马凯旋门和北京琉璃牌楼
Hale Waihona Puke 巴黎纪念柱和北京华表拓展延伸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