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7 现代诗二首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记一记词义
1.登时: 即刻。
2.招摇: 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3.斑斓: 灿烂多彩。
4.荡漾: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部分来自《点拨》
部分来自《点拨》
荡漾、漂荡辨析 同:都有起伏的意思。 异:“荡漾”多修饰水波。“漂荡”随波漂动,多指某 种物体。另外,“漂荡”还有漂泊的意思。 例:秋风习习吹拂着金黄的落叶,湖水荡漾着泛起银亮 的光波。 小船在水中漂荡。
部分来自《点拨》
3.第8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出对当年 延安生活的回忆,在诗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4.“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这句诗中选 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选取“米酒”“油馍”“炕上”等有地方 特色的事物来写,既亲切,又真实。渲染了延安人 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现代诗二首》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回延安》 1.《回延安》一词分为五部分,请给每一部分拟个标题?
部分来自《点拨》
6.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悄悄”一词的好处。 【答案】这节诗中“悄悄”说明了诗人的心境,“悄 悄”带有诗人的感情;“夏虫也为我沉默”运用拟人 手法形象地写出周围环境的宁静,“沉默是今晚的康 桥”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
部分来自《点拨》
7.诗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照应开头。连用叠词“悄悄”,表露诗人珍 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无限眷恋和惆怅之情。
回延安
到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激动 亲切 欢喜 自豪 憧憬
滚热的心
招手作别云彩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再 别 康 桥
青荇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离 愁 依 恋
黄昏夏虫沉默图
挥袖惜别云彩图
《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以回延安为线索, 表达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 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部分来自《点拨》
2.【难点探究】人们都说《再别康桥》具有建筑美、音 乐美、绘画美。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 【答案】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 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 觉上美的享受;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 手”“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 面具有流动的美。
来自《点拨》
贺敬之,1924年出生,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45年,他和丁毅等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 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 发展的里程碑。代表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 花开》《放歌集》《雷锋之歌》等。
来自《点拨》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在剑桥两年深 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 响。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 一夜》等。
一 读一读字音
pàn 脑畔
xìng 青荇
dǔ 白羊肚
dù 肚皮
sù 漫溯
部分来自《点拨》
diàn 沉淀
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肚”作为“用作食品的动 物胃”时读(dǔ),其余读(dù)。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méi( 糜 )子 油mó( 馍 ) 气chuǎn( 喘 ) 眼kuàng( 眶 ) 长gāo( 篙 ) 斑lán( 斓 ) shēng( 笙 )箫 荡yàng( 漾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诗 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 风流才子的传世佳作。
27 现代诗二首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4. 文体知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8. 整体感知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2. 本课主旨
部分来自《点拨》
1.【难点探究】《回延安》一诗分五个部分,为什么整 首诗读来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 【答案】 一是诗人始终抓住亲情这一条主线来反复 咏叹,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 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二是 诗歌紧紧扣住“延安”来写,部分与部分之间意义上 相连又不断递进,前后相承,结构严谨。
3.语言的口语化、地方化。 如“莫要”“登时”“几回回”“白生生”等,都是 陕北的口语,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
《再别康桥》 1.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 诗人别离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精神归宿的所 在,告别的和依恋的是那种文化氛围,因此,他不 愿意惊破那种氛围,以“轻轻”“悄悄”“沉默” 构成一种寂然无声的意境,是一种无声的别离,避 免了因为哭泣、感伤而形成的沉重感,显得洒脱、 飘逸。
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 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品析《回延安》
部分来自《点拨》
1.第3节的叙述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3节以补叙的方式写往昔的梦境,以抒发对
延安的思念,其作用是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诗
歌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部分来自《点拨》
2.“扑”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动词表达效果分析法。“扑”这一 动作,传达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见到亲人后的喜悦 之情。
《回延安》一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 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 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 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 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 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 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 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 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 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
部分来自《点拨》
2.怎样理解“招摇”一词的作用? 【答案】“招摇”本义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在这里贬义褒用,是“逍遥”之意,写出了水草无拘 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同时,“招摇”一词也是拟 人的手法写水草,生动形象。
部分来自《点拨》
3.怎样理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梦”? 【答案】“梦”指诗人昔日在康桥种种美好的回忆, 如今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
信天游
来自《点拨》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 种民歌,这种民歌的特点是:章法上两句一节,节 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 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 “比兴”手法。
新月派
来自《点拨》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 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要成员有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提倡 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 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 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 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 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部分来自《点拨》
4.理解“一船星辉”的修辞效果。 【答案】诗人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在康桥的生活, 那时他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 望,这个比喻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留恋,是全诗 感情的高潮所在。
部分来自《点拨》
5.为什么“不能放歌”? 【答案】“不能放歌”让诗人终于明白了现在的处 境:自己即将与康桥离别。诗人的情绪顿时低落 下来,而周围的一切仿佛也在沉默中体味分别的 滋味。
【答案】“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 将延河拟人化,有很强的号召力,写出了革命锐不 可当的气势。
部分来自《点拨》
品析《再别康桥》 1.叠词“轻轻”连用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连用叠词“轻轻”,营造出一种悄然无声 的寂静环境,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 离愁,又定下了全诗难舍难分、哀而不伤的基调。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 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 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 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 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 《回延安》。
母校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摇篮,《再别康桥》寄托了 徐志摩的绵绵情思.分别在即,诗人的柔情别恋是怎样的呢?
来自《点拨》
《回延安》:1956年贺敬之从北京重回阔别十 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了 诗人昂扬的诗情,写下了这首诗。
来自《点拨》
《再别康桥》:1928年7月的一天,徐志摩一个 人悄悄地来到康桥寻找他英国的朋友,可是他们一 个也不在,只有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剑桥 大学留下的生活旧影重新浮现在眼前。11月6日在归 国的途中,面对汹涌的海洋和辽阔的天空,诗人灵 感闪现,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精神之旅。
《再别康桥》以别离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回延安》 1.着眼于抒情。 诗人始终抓住自己对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叹。如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 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一声声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具有地方特色。 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 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文中运用比兴手法,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 亲水有亲人”,前后两句道出的都是浑然一体的有 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深层地揭示了事理。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16. 课后作业布置
1.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语言美。(重点) 2. 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掌握比兴、拟
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 3.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
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 意。(重点)
部分来自《点拨》
5.第16~20节中,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及抒发情感的? 【答案】作者用笔简练,或从话语中表现人生经历, 或从自己的认辨中揭示人物的成长,或从人物的活 动中增色添彩。另外,作者也不忘“分身”出来讲 话,来了个诗人自我描绘,把人际交流的情景活脱 脱地画出来了。
部分来自《点拨》
6.“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句中的 “照”“喊”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色彩鲜明,具有流动的画面美。 这七节诗,每一节都可以构成一个画面,诗人用色 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挥洒,设色浓艳,如夏日的 柳叶,青里透黄,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璀璨的黄金 化为金柳,再把这柳树比作“新娘”,又作了点染 ,再把倒影说成“艳影”,平平常常的垂柳就这样 化为珍奇。
3.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的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基本上是单行两个音步,双 行三个音步(第⑤⑥⑦节略变化),形成音节的波动 状态。“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更增 强了诗的节奏感。诗的第一节带着轻微的弹跳,仿 佛是诗人踮着脚尖在走路,生怕惊动人。末节与首 节,既是呼应,又是螺旋式上升,透露出淡淡的哀 伤。
【答案】 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2.《回延安》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诗? 【答案】回延安。
部分来自《典中点》
部分来自《典中点》
《再别康桥》 1.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
【答案】以作者别离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部分来自《典中点》
2.这首诗共七节,每一节都是一幅精美的画,请给每 一幅画起个名字。 【答案】(1)招手作别云彩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3)青荇水底招摇图。 (4)榆荫浮藻清潭图。(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7)挥袖惜别云彩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