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提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提高)
1.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1) 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2) 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

(二)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1)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2) 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______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3) 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

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
析。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①碛(qì)中作:在大沙漠中作诗。

碛:沙石地,沙漠。

阅读以上诗歌,完成以下各题。

(1)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欲到天”的表达效果。

诗歌首句“______ ”一词,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运用______ 的手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边塞的______ 气势,为全诗奠定了______ 的情感基调。

(2) 本诗的最后一句“平沙莽莽绝人烟”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4. 阅读下面的古诗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颔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慨?
(2) 说说本诗尾联与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两句在表达上的不同。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2) 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木履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②渚:水中的小洲。

(1) 道人所隐之处是怎样的环境?请引用诗中具体的词句进行简析。

(2) 诗人“寻”到所寻之人了吗?请说明理由。

(3) 诗人“相对亦忘言”,陶渊明“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两种“忘言”有何相同?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颔联中动词“钟”字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2) 《望岳》是杜甫在漫游泰山途中所做,《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漫游途中所做,请分析两首诗情感的不同。

8.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首句“压”字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 该诗中的“黄金台”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同指战国燕昭王所建的招贤台。

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各异,请指出其不同之处。

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诗歌前两句是如何表现塔高的?
(2) 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论诗歌有“言浅而思深”之说,请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加以理解。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两个“空”字的意义有何不同。

(2) 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11.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①鸡栖半掩扉。

桑稀②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

②[桑柘]桑树和柘树,其叶子可用来养蚕。

(1) 古诗常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或正侧兼用的写作方法,下面和《社日》写法一致的一项是______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D.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辛弃疾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

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

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

①[泰楼人]汉乐府《陌上桑》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此处以秦楼人指代妻室。

②[赋登楼]东汉末年,王粲避难荆州,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1) 下面选项中和“明夜扁舟去,和月截离愁”感情基调截然
..不同的一项是______
A.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这首词的下阕画线部分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3. 阅读,完成问题。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以上两首词皆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1) 第一首词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写景很有特点,请作赏析。

(2) 从尾句来看,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4. 诗歌阅读。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北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滁州。

此诗作于此时,作者感怀在嵩洛时的宴会而作。

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在滁州为官时所建。

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 请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一句中“争”字的妙处。

(2)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①
白居易
天平山②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①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号称“吴中第一水”。

②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1)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两句呈现的画面。

(2) 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6.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②梅花: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1) 请描绘【乙】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所呈现的画面。

(2) 赏析【甲】【乙】两诗在写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17.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②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②,凭轩涕泗流。

注;①坼(chè):分裂。

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③关山北:北方边境。

(1) “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有何妙处?
(2)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诗歌尾联“凭轩涕泗流”的理解。

1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 说说诗人笔下的白梅有哪些特征。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②。

时复墟曲③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代指车马。

②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③墟曲:偏僻的村落,犹“墟里”。

(1) 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闲,开头四句正面表现“静”,并用
“______ ”“______ ”“______ ”“虚室”来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

(2) 诗人在本诗中说“相见无杂言”,在《饮酒(其五)》中却又说“欲辨已忘言”,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0.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21. 古诗阅读
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示例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和明灭的枳花,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无限往之情。

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宋]程宿①
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

几树旗枪茶霍②靡,一溪鳞甲水潺湲。

莺期别后闻余弄③,蚕候归来见小眠。

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

【注释】①程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

②霍:疾速的样子。

③弄:小曲。

[实景賞析](1)______
[虚景赏析](2)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从题目及三、四两句诗可以看出,此时虽是仲春时节,但遇到春雨,花朵凋零。

榕叶落尽,似为秋季的感觉;从首句可以感知,作者因做官遭贬及远离故乡,心境凄凉,也似处秋天之感。

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宦情羁思共凄凄”直接抒发“被贬”及“流落异乡”的凄凉之情。

“共”字既政治失意的郁结,又包含漂泊在外的愁绪,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

答案:
(1)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译文: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

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小题2】
【解析】《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作永州司马的途中的景色,来抒发在诗人心中的惆怅和不满的情绪。

解答诗歌赏析题时,一般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进行描述;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

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

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

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

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

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
的闲情逸致。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

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

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

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

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

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

“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答案:
(1)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2)B
(3)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

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

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

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参考译文:
(一)
抬着看云,怀疑是青山在动,原来是白云忙碌,山自清闲。

在我看看来,云山快要忘掉我了,我要抽空画一幅云山图。

(二)
早晨,溪山中间半是云,草堂也被白云覆盖。

老朋友来看我,白云去迎接,走的时候还得白云去送行。

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山图”。

第一首描写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

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

诗人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答案】【小题1】西来,夸张,雄浑壮阔,豪迈
【小题2】略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走马西来欲到天”意思是驰马西来仿佛已经到了天边。

“西来”一词,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意思是已经到了天边。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雄浑壮阔的气势。

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理解。

本诗的最后一句“平沙莽莽绝人烟”意思是平沙莽莽一望无际不见人烟。

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

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借雪上的马蹄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内心的不舍和别离的惆怅之情。

这两句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西来夸张雄浑壮阔豪迈(雄壮)
(2)相同: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不同:本诗借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雪上的马蹄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内心的不舍和别离的惆怅之情。

译文:
驰马西来仿佛已经到了天边,自从离别家乡已见两度月圆。

今天夜里不知将到哪里住宿,平沙莽莽一望无际不见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作者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从军的豪情。

全诗选取了沙漠旅途中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如何阅读诗歌:
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
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诗句含义。

颔联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国家支离破碎,个人经历坎坷、漂泊不定,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

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作者直抒胸臆,后者《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两句属于托物言志。

表达情感不同:前者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表达以死报国的心愿,后者意思是“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表达洁身自好的情怀。

答案:
(1)国家支离破碎,个人经历坎坷、漂泊不定,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2)表达方式不同:前者直抒胸臆,后者托物言志。

表达情感不同:前者表达以死报国的心愿,后者表达洁身自好的情怀。

【参考译文】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小题2】
【解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于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该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5.【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ABD.正确;
C.有误,“浮云”比喻奸佞小人,这里比喻当时政治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答案:
(1)C
(2)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

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
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