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日咳菌、流感杆菌、军团菌、脑膜炎球菌
G-
2:消化道感染菌:
葡萄球菌肉毒、产气荚膜、炭疽、结核等
G+
肠道杆菌、 弧菌、弯曲菌、螺杆菌、布病、
G-
3:皮肤粘膜创伤感染病菌(化脓性细菌)(接触感染病菌):
葡菌、链球菌、破伤风、产气荚膜、布病、炭疽、结核、麻风 G+
绿脓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淋球菌 、布菌、梅毒 G-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 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特征。
•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疾病的特性。 •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叫致病菌或病原菌。
• 内容: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 三、感染的类型
1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细菌 的致 病性
表面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侵袭 结构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力 毒 力
侵袭 性酶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毒素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
侵入数量:数量要足够 2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包括细菌 侵袭力和毒素。
+ 气性坏疽
α-毒素
β-毒素 λ-毒素
溶血性卵磷脂酶坏死性
溶血性心脏毒素 溶蛋白性
12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类型 细菌种类 染色 引起疾病
神经 破伤风梭菌 +
毒素
肉毒梭菌
+
细胞
白喉杆菌
+
毒素
神经 痢疾志贺氏菌 -
破伤风 肉毒中毒
白喉
中毒性菌痢
肠毒
霍乱弧菌
-

产毒大肠
-
产气荚膜杆菌 +
感染结局 隐性感染
轻症 显性感染
重症 危重感染
28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隐性感染
• 当侵入病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机体免疫力较强时, 病菌仅引起轻度病理损害,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 性感染。
11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细菌外毒素举例
细菌种类 G染色 引起疾病
毒素名称
毒素作用方式
白喉杆菌 霍乱弧菌 鼠疫杆菌 破伤风杆

产生荚膜 杆菌
+
白喉
白喉毒素
坏死性
-
霍乱
肠毒素 引起小肠过度分泌液体
-
鼠疫
鼠疫毒素
可能坏死性
+ 破伤风 破伤风溶血毒素
溶血性心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引起骨骼肌痉挛
霍乱 肠炎 肠炎
产气荚膜杆菌 +
其他
鼠疫杆菌
-
葡萄球菌
+
A群链球菌
+
气性坏疽
鼠疫 剥脱性皮炎 猩红热皮疹
毒素名称 破伤风溶血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白喉毒素 细胞毒素 神经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α-毒素 β-毒素 λ-毒素 鼠疫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 致热外毒素
毒素作用方式 溶血性心脏毒素 引起骨骼肌痉挛 肌肉松弛性瘫痪
14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内毒素特点: ⑴毒性较弱,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变基本相同。主要有:①发
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与休克,④DIC ⑶是脂多糖(简称LPS)。故不易被热、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 ⑸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⑹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16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菌量:引起疾病所需的菌量取决于细菌本身毒 力的强弱和机体抵抗力的大小。
• 例如:毒力较强的鼠疫杆菌,在无特异性免疫 力的个体中,在途径合适的情况下,几个就可 以引起鼠疫。
• 而毒力较弱的沙门氏菌,需要摄入数亿个才能 引起宿主急性胃肠炎。
17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26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外源性感染(传染)病原菌引起传染的传染途径(侵入门户) (传播方式)
传染:病菌由某个体经一定途径到达另一个体引起疾病的过程。 传染源主要有:病人(患者)、带菌者、患病或带菌的动物。
1,呼吸道感染:病菌由传染源咳嗽、喷嚏形成的气溶胶随空气散播,被
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结核、白喉、百日咳等。
10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外毒素特点: ⑴毒性强,1mg肉毒毒素可毒死2亿只小白鼠。
20g/只× 2亿只=400万公斤; 400万公斤/80公斤/人=5万人 ⑵有高度选择性毒害,引起特殊的病变。 ⑶是蛋白质。故易被热、酸、碱、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某些G-菌也可产生。 ⑸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用于治疗)。 ⑹经0.3-0.4%甲醛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可用于预防)。
2,消化道感染:病菌由传染源吐泻物随饮食散播,被易感者饮食入而感
染。如伤寒、痢疾、霍乱、甲肝、脊灰、蠕虫病等。
3,皮肤粘膜创伤感染:病菌由伤口而感染。如破伤风、金葡菌等。 4,接触感染:病菌经由染源接触并随物品散播,经皮肤黏膜接触而感染。
如淋病、梅毒、艾滋、滴虫、尖锐湿疣、布病、炭疽等。
5,节肢动物感染:病菌由传染源经吸血昆虫或医源性注射器方式散播而
感染与传染的关系: 传染:病菌由某个体经一定途径到达另一个体引起疾病的过程
感染 感染:条件致病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本个体疾病的过程
25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传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外源性感染源(传染源)主要有: 病人(患者)、带菌者、患病或带菌的动物 2、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引起此类感染的病菌多是条件致病菌。
20
• 常见病原菌的分类:按生物学类型分:
1: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链球菌、流脑球菌、淋球球菌。 G+ G2:肠道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杆菌、痢疾杆菌、变形、克雷伯等。 G-
3:弧菌;霍乱弧菌、嗜盐弧菌等。
G-
4:厌氧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类杆菌等。 5: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坏死性 阻止肠细胞吸收糖、AA
毒害神经系统 同大肠杆菌
引起小肠过度分泌液体 同上
同上,呕吐腹泻 溶血性卵磷脂酶坏死性
溶血性心脏毒素 溶蛋白性
可能坏死性 表皮与真皮脱离 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13胞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2、内毒素
概念: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 A),只有当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的 毒性物质。
18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病原菌的致病力与其毒力强弱、侵入途 径是否适宜以及侵入数量是否有着密切 关系。
细菌 的致 病性
毒力:要足够的强 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 侵入数量:数量要足够
• 致病性=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途径=1
19
病原菌引起传染的传染途径(侵入门户)
呼吸道传染 消化道传染 皮肤粘膜创伤传染 动物源性传染 厌氧菌传染
(一)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 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用。 侵袭力由病原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构成。
表面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侵袭
结构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侵袭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性酶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4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6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一般 不具有毒性,但它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胞外酶
侵袭性酶包括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等。
侵袭 力
表面结构
侵袭 性酶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7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致病能力强的病原菌称为强毒株,致病能力弱
的病原菌称为弱毒株。
表面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侵袭
结构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毒力 力
侵袭 性酶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毒素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3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15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存在部
菌种类 化学成 稳定性 毒性作 用
外毒素 由活的细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以G+菌多见 蛋白质(分子量27~900KD)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强,微量对实验动物致死。各种外 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 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 经毒性、肠毒素等
G+ GG+
6:动物源性;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 7:棒状杆菌:白喉棒状杆菌 8:其它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杆菌、
G- G+ G+
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
G- G+
21
• 常见病原菌的分类:按感染途径分:
1:呼吸道感染菌:
结核菌、白喉菌、链球菌、金葡、肺炎、炭疽、麻风等 G+
表面结构:指位于病原菌表面的、能帮助细 菌发挥侵袭力的菌体结构。表面结构包括荚膜、
菌毛等。
表面 结构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5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毛等。 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
噬和消化作用,抑制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 保护细菌使其繁殖。类似的结构还有金葡菌的A蛋白, 链球菌的M蛋白等。 菌毛(类) :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帮助细菌粘附(吸附) 与细胞表面,细菌感染的先决条件是要附着(固定)在 皮肤粘膜表面上。菌毛就像“苍子”的“毛刺”一样, 粘附(吸附)在衣服表面。
内毒素 细胞壁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G-菌多见 脂多糖(毒性主要为类脂A)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稍弱。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大致 相同。引起发热、粒细胞反应、内毒 素血症与休克、 DIC等
抗原性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 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仍有 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人工自动免 疫
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不形 成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 素
• 侵入门户(感染途径):很多病原菌只能由一定 门户侵入机体,并在一定的组织器官定位繁殖才 能引起疾病。
• 例如:破伤风杆菌毒力较强,但它只有在侵入缺 氧的深部伤口才能致病。而你把它摸在皮肤上、 把它吃下去、把它吸进去,都不致病。
• 有些菌有多种侵入门户,象鼠疫杆菌、结核杆菌、 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感染。如鼠疫、疟疾、乙脑等。
27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三、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结局
一是机体免疫力将病原微生物消灭, 使传染告终,机体获得痊愈,并 遗留有或强或弱、或长或短的免 疫力。
二是病原菌战胜机体的免疫力,毒害 机体,以至造成长期病症,甚至 死亡。
免疫力>致病力
免疫力≤致病力 免疫力≈致病力 免疫力≥致病力 免疫力>致病力
常居菌 (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
过路菌
(1)抵抗力下降;
(2)长期化疗、放 疗、
条件致病菌: 免疫抑制剂患者;
(3)外伤;
(4)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
24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三)、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浸入的病菌与机体相 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过程。
4:动物源性菌:
炭疽菌
G+
布鲁菌、鼠疫菌
G-
5:厌氧菌:
破伤风菌、产气荚膜菌、肉毒菌、艰难梭菌
G+
类杆菌
G-
22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决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的因素有:毒力强弱、侵入 途径是否适宜以及侵入数量的多少。
23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 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侵袭性酶:是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胞外酶。
血浆凝固酶:金葡菌产生血浆凝固酶,该酶被分泌到菌体周 围,该酶促使血浆中和体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使血浆和体液凝固并沉积于菌体表面及病灶周围,保 护细菌不易被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所杀灭,利于 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
透明质酸酶: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酶,该酶可以溶解结缔组 织中的透明质酸,使结缔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利于细 菌在组织中扩散。 利于细菌扩散的酶还有。链激酶、链刀酶、软磷脂酶、胶 原酶、磷酸酶、脂酶等,他们均可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8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毒素:是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的毒性物质。(P21)
•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 毒素和外毒素两大类。
侵袭力 毒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Biblioteka Baidu
毒素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9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外毒素: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周围 环境中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