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宝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宝宝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选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主要涉及水的特性与玩法。
内容包括:1. 水的组成与形态;2. 水的溶解与混合;3. 水的表面张力;4. 水的三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和玩法,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分享与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掌握水的特性和玩法
难点:理解水的表面张力、三态变化等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水、杯子、滴管、彩纸、棉签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水杯、一本故事书《水宝宝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每个幼儿用自己的水杯倒水,感受水的流动
性和透明度。
2. 讲解水的组成与形态:教师向幼儿讲解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
组成的,水的常态是液态,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水会变成固态(冰)
或气态(水蒸气)。
3. 水的溶解与混合:教师用滴管将不同颜色的彩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彩纸的颜色逐渐溶解,变成彩色水。
然后,教师将彩色水与清水混合,让幼儿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4. 水的表面张力:教师用棉签蘸取水,让幼儿观察棉签上的水形成一个小球,不容易滴落。
教师解释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有引力,称为表面张力。
5. 故事《水宝宝的故事》:教师带领幼儿阅读故事书《水宝宝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6.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自己的水杯,尝试制作彩色水,并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六、板书设计
水的组成:氢、氧
水的形态:液态、固态、气态
水的溶解:彩纸→彩色水
水的混合:彩色水+清水→混合水
水的表面张力:棉签上的水球
七、作业设计
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水龙头,了解水是如何从水龙头流出的。
2. 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彩色水画画,观察颜色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水的特性和玩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水的表面张力环节,部分幼儿未能充分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助更多实例来帮助幼儿理解水的表面张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水的实验,如制作冰花、观察水的三态变化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水。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水的组成与形态
水的组成元素是氢和氧,这是幼儿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
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示或模型,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氢和氧分子如何结合成水分子。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蒸馏水、矿泉水等,让幼儿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二、水的溶解与混合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需要观察和理解彩纸颜色溶解在水中,以及彩色水与清水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颜色变化的过程。
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彩纸的颜色会溶解在水中?混合后的水为什么会有新的颜色?
三、水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是幼儿难以理解的概念。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进行实验:用棉签蘸取水,让幼儿观察棉签上的水形成一个小球,不容易滴落。
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滴在荷叶上形成水滴状,让幼儿观察和理解表面张力的存在。
四、故事《水宝宝的故事》
通过阅读故事书《水宝宝的故事》,幼儿可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教师可以让幼儿思考:水宝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态?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这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水的故事和水的特性。
五、随堂练习
在随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让幼儿用自己的水杯,尝试制作彩色水,并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这个环节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操作,加深对水的特性的理解。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中的第一项任务是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水龙头,了解水是如何从水龙头流出的。
这个任务可以让幼儿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增强对水的基本认识。
第二项任务是让幼儿回家后,尝试用彩色水画画,观察颜色的变化。
这个任务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水的溶解与混合现象。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中的内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
水的组成:氢元素 + 氧元素→ 水分子
水的形态:液态、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水的溶解:彩纸(颜色)→ 彩色水
水的混合:彩色水 + 清水→ 混合水
水的表面张力:棉签上的水球(不易滴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对水的表面张力概念的理解程度,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这一概念。
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水的实验,如制作冰花、观察水的三态变化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水。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思考:除了课堂上学到的水的特性,还有哪些其他的水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样可以让幼儿对水的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在讲解水的特性和玩法时,教师应使用简单明了的
语言,语调要生动活泼,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讲述故事《水宝宝的
故事》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语调,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2. 时间分配:本节课的时间分配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可以将课程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确
保幼儿在课堂上保持专注。
3.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问,引导幼儿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
例如,在讲解水的溶解与混合环节,教师可以提问:
“你们觉得彩色水会和清水混合成什么颜色呢?”让幼儿思考并发表
自己的观点。
4. 情景导入:在引入水的表面张力环节,教师可以先向幼儿展示
一个有趣的现象:将一张纸放在水面上,纸不会湿。
这时,教师可以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纸不会湿吗?”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水
的表面张力。
教案反思:
1. 在本节课中,幼儿对水的表面张力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助更多实例或实验,如让幼儿亲手感受水的
表面张力,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2. 在实验环节,教师应确保幼儿的安全,提醒幼儿不要将水弄到
身上或地上,以免发生滑倒等意外。
3. 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让幼
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冰花,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这样既能巩固
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4.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学习反馈,根据幼儿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跟上课堂进度,充分参与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