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史上伟大评论家与伟大艺术高峰之间建树的经典案例,例如金圣叹与《水浒传》、罗杰·弗莱与塞尚等,都值得研究总结,以增强文艺评论家信心,更好推进文艺评论发展。

所以正像鲁迅“伟大也要有人懂”的论断那样,中外文艺史上文艺高峰的确认,往往都离不开卓越文艺评论家的。

当前文艺评论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对文艺高峰建设提出明确而卓有成效的意见。

文艺创作缘何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的问题怎样扭转,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倾向如何避免,()。

针对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尤其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发扬批评精神。

所谓批评精神,就是勇于对文艺乱象提出批评,善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剜烂苹果”,贯穿其中的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

发扬批评精神旨在建立“真正的批评”的目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联袂慧眼识珠千篇一律严正
B . 联合慧眼识珠千人一面严正
C . 联袂慧眼独具千篇一律严格
D . 联合慧眼独具千人一面严格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艺评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把脉问诊,给出有力的分析和有效引导
B . 这些问题都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把脉问诊,给出有力分析和有效引导
C . 这些问题都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把脉问诊,给出有效引导和有力分析
D . 文艺评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把脉问诊,给出有效引导和有力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是建立“真正的批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B . 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真正的批评”引领和促进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的目标。

C . 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是建立“真正的批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的目标。

D . 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旨在建立“真正的批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的目标。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一上·沽源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

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

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毛泽东《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
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 . 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C .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D . 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而是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

B . 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 . 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 . 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 .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 .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 . 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3. (12分) (2019高三下·天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受伤的骨头
任林举
当了大半辈子乡镇书记,担了大半辈子土、抬了大半辈子石头的吴金印,到后来才发现,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

年轻时,他经常挑着两桶水走在山路上,或担着两箩头土走在乱石滩上。

那时,他健步如飞,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

扁担和肩膀的相接处不断传来均匀的吱呀声,他认定那是扁担的呻吟或者对所承重量的抱怨。

肩上的皮肉有时红肿、有时酸痛,无非是和扁担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提一些不必理会的抗议,但这些都与骨头没有太大的关系。

骨头一直保持着沉默。

然而,当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们对着灯光屏讨论吴金印刚刚拍出的骨片时,每个人都惊愕不已。

他们断定,吴金印的骨骼曾经出现过多处断裂。

也就是说,他的骨头曾经在过去的某些时间里发出过可怕的脆响或闷响。

医生们分析,他的骨头如果不是发生了癌变,就一定受过大伤,或多次在外力的冲击、重压下发生折断——肩胛骨和几处肋骨最为明显。

对此,吴金印也感到有些迷茫。

是啊,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骨头,从哪个时间开始,竟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也发出令人担忧的变化和声音呢?30岁?40岁?还是50岁?他躺在病床上,在记忆中那些密如荆条的疼痛里搜寻,搜寻着一个与断裂有关的声音。

是从县里开会后连夜往乡里赶,途中坠下山崖的那次吗?那时,他刚去山区不久,村庄与村庄之间还没有像样的路。

人们行走的羊肠小路,不是在河滩匍匐,就是在山间高悬。

虽然在这样的山路上摸黑行走,随时都得提心吊
胆,但不管怎么“提”怎么“吊”,也保不准突然来一个“万一”。

当那个突然的“万一”来临时,吴金印还是在失足的瞬间失去了清晰的意识,只觉得眼前一黑,倏忽一下,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就宣告完成,一切都是片刻的事情。

当他再次攀着荆条和树枝重回小路时,他已不再记得曾经有过什么声音,山石滚落的声音、树木折断的声音、肌肉撕裂的声音抑或骨头断裂的声音……空空的山谷里,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他拖着绵软无力的身子,走回了住处。

无处不在的疼痛让他躺了两天,第三天他咬咬牙,爬起来,照样下田劳动。

他相信,只要骨头依然保持着沉默,他就不会倒下。

是在小店河造桥时,抬石头跌倒的那次吧?吴金印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块十分独特的石头,牛犊般大小,和所有的障碍一样,挑衅般横卧在那里,与行人的目光对峙着。

石头的质地细密坚硬,似乎可以让每道遇到它的目光都发出铮铮鸣响。

他走到巨石旁边时,群众也跟他走到了巨石旁边。

于是,四副绳套、四条木杠、八个人就把千斤的重量放在了肩上。

吴金印负重走在右侧的最前面,在人们的呼喊声中,以自己的步幅和频率引领着这个负重群体的节奏
这一次,重力仿佛穿过薄薄的肌肉直接作用在骨骼上,他都能感到骨头的弯曲和颤抖,但隐隐的疼痛却不是来自骨骼,而是来自骨骼里面的肺腑。

至于,骨头们有没有像绳索、木杠一样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吴金印并没有留意。

汹涌的汗水和人们的呼喊打断了他对自身的聆听。

此时,他要做的正是忽略和忘记,他的意识里只有距离,离开起点和到达终点的距离。

突然,他感觉双脚一软,大地倏然倾斜。

那一瞬间,他已分不清传递、集中到自己身上的重量是众人肩上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还是大地的重量;他也分不清那些混乱而沉闷的声音是人们扑倒的声音、石头落地的声音,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声音。

十万颗金星在眼前迸射,旋即熄灭。

巨大的黑暗,显影为一段记忆的空白。

当吴金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只感觉到了右侧脚踝的剧痛。

大面积的肿胀和瘀青,让他和围观的人们只看到和相信了那处“皮肉”之伤……
医生的推断基于专业和科学,看来已不容置疑,但吴金印身上的多处骨伤,究竟缘何来、发生于何时何地,他本人也已经无法在记忆的地图上准确定位。

再认真审视一下那奇怪的骨像吧!在两块光滑的骨头之间,那些粗糙的、疙疙瘩瘩的隆起物,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存在?除了物质成分,是否含有大比例的精神要素?
一个人一生都经历过什么,才能结出这样的骨像?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东西,除了在断骨的衔接处固化为更加坚硬的骨,是否还有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或许,那些都是骨头们在漫长的进程里,与他头脑中的观念、意志以及外部形形色色的压力与各种重负争论、对话所积攒下的话语吧!
(选自《此念此心》,《人民文学》2017年第7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首段连用三个“大半辈子”,简洁地概述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特点,下文的“30岁、40岁、50岁”正与此呼应。

B . 年轻时“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意味着现在他的身体和意志相游离,失去了意志力。

C . 文中借吴金印回忆而描述的他两次受伤的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件是夜间发生的,一件是白天发生的。

D . 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的东西是指吴金印头脑中的观念、意志等精神要素。

E . 医生们的“惊愕、断定、分析、推断”,从侧面角度来写主人公受伤的次数之多和程度之深,更能突出人物。

(2)首段写“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从全文看骨头会发出哪些声音?
(3)文章将现实的病情与往昔受伤之事结合起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4)题目“受伤的骨头”如换成“受伤的人”好不好?为什么?
4. (9分)(2018·聊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

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的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文章等不科学的来源。

因此,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需要提高。

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

比如食品龙头企业要开展各类工厂旅游、食品安全公益大赛、媒体开放日、消费者开放日等活动,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但是企业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提升食品安全教育水平,需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木,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摘编自《范现国谈食品安全教育:建议立法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有删改)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大数据观察》,有删改)
材料三:
《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椐研究报告》显示,只有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超过半数的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关注,34.8%的民众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有6.5%的民众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激起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指出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或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食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

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摘编自刘志勇《食品安令认知仍需专业引领》,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综合治理,食品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没有完全理顺。

目前食品行业以分段监管为主,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打架”。

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

三是食品源头污染较为严重,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使用高残留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

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导致部分食品违法案件存在移送难、处理难、
打击难等问题,五是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弦,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滥用食品添加刑等有害物质,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

(摘编自张天任《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有删改)
(1)下列关于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消费者虽然比较看重食品的安全性,但在购买食品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B . 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被动的,往往要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时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

C . 当媒体报道“拼接牛排”事件时,由于对食品安全缺少认知,公众不能准确判断事实的真相。

D . 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缺乏专业的引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 公众需要去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这样能降低购买不合格食品的概率,有助于建立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B . 如果消费者都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素养,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C . 我国部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下降、迷信进口食品,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食品污染问题突出。

D .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缺乏维权意识,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无视法律,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

E .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价格因素,选取价格低廉的食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消费者食品安全素养不高。

(3)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5. (11分)(2016·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刑赏论
[宋]曾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

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

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

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

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

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

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

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

②丽:施加。

③察察:明辨,清楚。

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
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其刑薄则不必当罪当:相当,与……相称
B . 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本末:主次,轻重
C . 则有功者不必酬也酬:酬报,赏赐
D .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不经:不合常法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①以率天下之善②及其所之既倦
B . 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 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 ①尽其道以待物矣②木欣欣以向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 . 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 . “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 . 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6. (11分)(2018·十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人也。

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

郡土豪刘填者,资财巨万,以女妻之。

元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强援。

元规泣请日:“姻不失亲,古人所重。

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

元规性孝,事母甚谨,晨昏未尝离左右。

梁时山阴县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规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孤侄入船,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及水退获全,时人皆称其至行。

元规少好学,从吴兴沈文阿受业,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

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举高第,时名儒成称赏之。

起家湘东王国左常侍,转员外散骑侍郎。

简文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

除中军宣城王府记室参军。

及侯景寇乱,携家属还会稽。

后主在东宫,引为学士,亲受《礼记》《左传》《丧服》等义,赏赐优厚。

迁国子祭酒。

新安王伯固尝因入宫适会元规将讲,乃启请执经,时论以为荣。

俄除尚书祠部郎。

自梁代诸儒相传为《左氏》学者,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驳杜预,凡一百八十条,元规引证通析,无复疑滞。

每国家议吉凶大礼,常参预焉。

丁母忧去职,服阕,除鄱阳王府中录事参军,俄转散骑侍郎,迁南平王府限内参军。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元规著《春秋发题辞》及《义记》十一卷,《续经典大义》十四卷,《孝经义记》两卷,《左传音》一卷,《礼记音》两卷。

(选自《陈书·王元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B .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C .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D .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