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文化的特质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视点FOCUS
30
“闽”是福建省的简称;然而,作为地理空间概念,“闽”的范围要远大于行政区的“福建”。
它包括目前行政区划的福建省、台湾省,浙江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与江西东南部。
“闽”又是一个族群概念,闽人是中国大家庭中最具海洋个性族群。
“闽”更是一个文化概念,闽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
在中国大陆版图上,“闽”犹如一张鼓了风的“帆型地带”。
因境内河流与山势走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上“奔流入海”的态势。
而这种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的海洋文明提供了一个产生的外在条件。
多山、濒海是福建显著的特点。
山与海的互动,形成了中国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分界线。
福建正属于整个中国农业文明的边缘,海洋文明的中心。
所谓闽商,涵盖了在闽经商的人群,来闽地经商的外籍人群,在中国其他区域经商的闽人,在台港澳以及海外经商的闽人。
“闽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在唐代中后期萌发、宋代形成,且延续至今的“商帮”。
唐代设立“市舶司”、宋代提倡“开洋裕国”,这是中华民族向海洋拓展的时代。
“闽商”是典型的海商群体。
具有海洋文明的开放精神
苏文菁(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春夏刮东南风,秋冬刮东北风。
有规律的季风和洋流的作用,在以木质帆船为主的古代,给闽人的航海带来很大的便利。
秋冬,他们远航东南亚,夏季返航;春夏,他们北上朝鲜、日本,秋季返航。
大自然为闽人率先进入海洋,编织全球海洋贸易网络提供了先决条件。
关于闽人出洋的动机,我认为,从闽商所代表的海洋文化来看,闽商向海洋的发展就是文化上的自在、选择的自觉。
仅仅从“福建土地贫瘠,人口稠密”等陆地文化的视野来理解闽人对海洋的热爱是不够的。
闽人就像当年乘坐“五月花”号帆船离开英国、前往新大陆的美国先民一样,他们相信人生有更好的可能。
在乘船离开大陆的时候,这种“可能”到底是什么,他们或许还不明朗;但是,他们愿意用生命来搏一把。
海洋文明造就了闽商一种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种务实求实、乐业敬业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
唐代中后期,福建沿海经济已从海洋捕捞型为主向海洋商贸型为主转变;闽人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构成的东方海洋贸易网络中,已经可以独步天下了。
可以说,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成为构建中古世界海洋经贸交通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
在那个时代,闽商已经代表着中华文明中的海洋文化的因素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贸易活动。
而明末清初兴起的郑氏海商集团,从郑芝龙、郑成功到郑经,在17世纪的7-80年间,更是表现出了一切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特征。
张燮飞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闽商 ”作为一个最早闯入国际大经济运作的商帮;一个最能代表中国海洋文明的商帮,其最重要的特质是最具有国际性与市场化。
这是因为,从区位特点看:福建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区域,从内陆的视角看是“边缘”的;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福建在世界最大的水域太平洋的西岸,南面的南洋素来就有“亚洲地中海”之称。
福建历来是从海上进入中国的窗口与门户。
从海洋发展与全球的视野来看,大陆的边缘区域恰是海洋国际交通的枢纽,是世界多元化汇集、碰撞,比对、吸纳、融合的重要场所。
历史展现给人们的是这样一幅场景:这些区域不仅在经济方面充满活力,在文化方面更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
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中国东南沿海,自唐宋以来,就领时代之先,突破内陆经济的封闭模式,诞生了中国海洋商帮—闽商。
欧亚大陆的欧洲南部沿海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当年正是由于海洋贸易,使得东西南北中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产生了照耀古今的人类智慧文明之光。
从中国历史来看,以福建为代表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都积极参与了8—14世纪的亚洲经济圈,以及16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建构活动。
在此期间,海神妈祖信仰代表着福建的区域文化融入中央的主流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多样性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文化添加了海洋文明的基因。
与中国其他区域不同的是:福建是中国海洋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发达且与国际经济较早接轨的地区。
福建是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的祖居地。
据调查,遍布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超过1200万,其中新移民人数近100万,占中国大陆新移民的1/4以上。
境外闽商人数多、分
闽商文化的特质与价值
文|本刊记者 张桦
今日中国CHINA TODAY31
布广,经济实力雄厚。
目前,世界华商500强中,闽商占了1/10多。
时至今日,海外闽商集团著名的有黄廷芳家族、华侨银行的李成伟家族、大华银行的黄祖耀、菲律宾菲航大股东陈永栽、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云顶集团的林梧桐、丰隆集团的郭令灿家族、常青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晓卿等。
探索现代慈善模式
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
乐施好善,是闽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因为闽商普遍信仰佛教、慈悲为怀发自内心深处。
其移民强烈的地缘、族源观念,也形成了慈善公益传统。
他们出洋得到同族人的帮助,发财后返还给家乡。
例如,前辈陈嘉庚当年不是最富有的,却将自己52%的财富用于兴办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奔走海内外为抗战集资。
如今在“中国慈善榜”,“福布斯财富榜”中,中国各省商人的捐赠数据中,第一名的是闽商。
例如企业家黄如论、曹德旺,陈发树等企业家已经成为福建企业家鲜明的代表人物。
这是一个伟大进步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企业家公益精神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企业家主动追求社会公平精神意识的觉醒。
苏文菁(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
更为重要的是,闽商的慈善行为正在促使更加公正的捐赠制度与捐赠文化的产生。
2009年,闽商曹德旺获得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
这是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企业家奖”自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
同年3月,曹德旺以家族股票捐赠的方式,开始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河仁慈善基金会的成立。
这一举动促使国家修订捐赠的相关法律规章,促使国内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曹德旺,以一家民间的基金会为蓝本,探索中国传统慈善模式向现代慈善模式的转型。
闽商文化的现实意义
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
闽商精神与建立平等、人权和法治社会的中国梦是一致的。
这是有其内在的逻辑。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逻辑的导向是平等交易、契约精神。
闽商在国际市场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适应了平等的契约精神,从而使闽商更具多元性和包容性。
而国际化,又更加激发了自身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如今,新闽商更具现代化和国际化。
他们成功地成为中西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吸收者,具有一流国际管理水平的跨国企业逐年增加。
尤其是海外闽籍华商,他们实力更雄厚,与中国合作的愿望更强烈。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最大动力之一是跟海外华商的合作,今日中国的外资在改革开放以来60%以上是海外华资。
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海外华商也得到了利益。
所以,他们既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启者、推动者,同时也是获益者。
同时,海外闽商也是中国经济、文化、现代化的推手之一,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张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批融合东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型的海外新闽商正在崛起。
他们掌握和运用新经济资源,积极开展高科技的产业经营。
知识型海外闽商适应能力、开拓型强,后劲足,不少人已经崭露头角。
如匈牙利郭氏集团,在东欧以及北美、巴西等地设立十多个子公司,年营业额数亿。
同时,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本土闽商的拼搏与重商逐利本性再度体现,福建是侨省,而在外闽侨基本以经商为主,他们与世界交融,然后又有不少回闽投资,而带回许多世界级的成功经验,成为福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促进福建的外向度达到6成以上。
有海外闽商的大力配合,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崛起,培育出“安踏”、“七匹狼”等中国知名品牌。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向来爱拼的闽商,使闽省经济凤凰涅槃,获得重生。
张燮飞(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闽商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源泉,其显著特征在于开放、和平与建设。
这一显著特征在21世纪的今天,仍表达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华文明内在的固有基因,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民族伟大复兴所必不可少的国家“软实力 ”的弥足珍贵的战略资源。
在世界文化的比照中,人们看到 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过程,欧洲各个老殖民国家的商人一定程度上就是殖民者、掠夺者的代名词。
而闽商则始终作为和平使者和建设者参与其中,既没有文化伤害,更没有领土诉求。
可以说闽商在中华文明中是最具国际性与市场化的一个商人群体;在世界文化中,她是和平发展的建设者。
同时,闽商所代表的海洋文明是“海峡西岸 ”建设的文化资本。
苏文菁(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
闽商精神与文化积淀是今天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本土资源。
而作为本土资源的闽商的特质,是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重返舞台的内在的驱动力。
纵观历史,闽商的发展一直处于全球经济律动的规律之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资源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