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对管理的启示2

合集下载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心态、行为和意志。

首先,佛学在管理中提倡全面静心,引导管理者从内心调整天南
地北、安和谐、放宽心态去处理事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气氛。


样的管理方式,是能够从灵魂深处看清问题的最宝贵的技能之一,能
够帮助管理者们正确处理复杂的事务,从而取得更加优秀的管理成果。

其次,佛学在管理中还强调管理者以宽容的心去看待自然、员工
及客户,并使用温和的手段来引导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去迫
使别人来达到自己的想法,以达到促进公司发展的目的。

最后,佛学在管理中也提倡意志力,去把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
每一个环节,避免采取暴力的方式,而是以安抚的心减少攻击性和冲突,从而达到和谐的目的。

总之,佛教在管理中可以提供启发,引导管理者们以智性、宽容、温柔来处理事务,以达到良好的管理和发展效果。

佛教管理注重用智
慧和温和的心去理解所有参与到管理中的人,以及处理环境中出现的
复杂问题,通过理解与宽容去处理事物,同时保持意志力,来达到最
佳的发展状况。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佛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将佛教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以提升员工的内心修养,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慈悲和善意佛教强调慈悲和善意,将这种情感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促进员工间的和谐与团结。

在企业中,领导者和员工之间常常存在着权力和利益的冲突,而慈悲和善意可以帮助双方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

例如,领导者可以通过倾听员工的意见和需求,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尊重和关爱每个员工,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二、无我和均等观念佛教主张无我和均等观念,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对待,不分高低贵贱。

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

领导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员工,不偏袒任何一个人;而员工之间也应该相互尊重,不推诿责任,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

通过无我和均等观念的应用,企业可以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正直和诚信佛教教导人们要坚持正直和诚信的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正直和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文化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应该做到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员工也应该遵守诚信原则,忠于企业,履行承诺。

正直和诚信的应用可以建立一个诚信度高、效率高的组织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缘起和依存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有缘起和依存的关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

在企业管理中,缘起和依存的思想可以提醒领导者和员工要关注整体利益、协同合作。

领导者应该意识到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要重视员工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员工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整个企业会产生深远影响,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

通过缘起和依存的应用,企业可以形成团结协作、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而,尽管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种种优势,但其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首先,我们讲一讲为什么要向佛教学习管理?可以说,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

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相当高明。

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很多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是出世的宗教,倘若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必然导致企业走向衰败。

这是一种谬见,中国可以有儒商,也就可以有佛商,佛商的价值绝不亚于儒商。

当儒商成为中国企业家追逐的时髦概念之后,我认为佛商这一概念也到了应该被确认并得到发扬的时候了。

对佛学与管理的感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信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解读,其实很简单——利润不是祸水,金钱不是罪恶,关键看人如何运用。

用来自度、度人都是天大的好事。

用佛心来做生意,就能功德圆满。

佛门与商界,看似远,实相近;佛理与商道,看似异,实相通。

感悟佛法精神,生菩提心,饮智慧泉。

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以求戒定慧的大境界。

我们说,“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学者有学者的论点,专家又有一套说法,佛教对管理的观点又是如何?管理别人之前,先要学习给人管、管理别人之前,要先管好自己,管理要重视尊重、平等、沟通,以鼓励替代命令,受管理者自然心悦臣服。

人最难管理,管人不够,要管自己!管理不能高高在上,要彼此尊重!现代的管理讲阶级,由董事长、总经理到主任,一层一层的往下,阶级太多,管理应该要平等,有平等的沟通,才会协调。

看看国内的出版界,我们会发现,有二类书卖得最火:一是营销类,二是国学类。

这不奇怪,从营销的角度讲,这恰好满足了人们的二大需求。

一是需要剑,需要生存和发展;二是需要禅,需要信念与修炼。

当你走上禅道,拥有足够的智慧时,就能很自然地懂得该怎样管理,一切都能运用自如,没有什么可以难得住你。

佛教人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佛教人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 图 分 类 号 :45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9 X(06 0 0 8 10 —23 20 )2— 09—0 4
佛 教是 与基督 教 、 伊斯 兰 教并 称 于世 的三 大宗 教之 一 。它起 源 于公元 前 6世纪 的古 印度 , 大约 于 公元 初 传 人 中 国。随着 与传 统本 土 文化 的深 层 次 的交融 , 渐产生 了不 同于 印度佛 教 的 中国佛 教学说 , 中国 逐 对
应 有 尊卑 长 幼 、 有次 序的社 会 人生 。要有诚 信 , 使社 会 能精 诚 团结 , 向上 发 达 , 能 达到完美 的人生 。 一切 才 众 生都做 到人 生 道德 最高 尚美 妙 完善 的菩 萨 行为 , 是最 完善 最美 好 的人 生 。 方 J
二、 佛教 的 人本 思想对 现 代管 理 的启 示
善 德 。此 外 , 尊重 他人 还要 “ 行 于敬 , 常 自修 身是 功 可 , 自修心 是德 。 … ”
2 忍让 他 人 。忍让 是对 他人 的宽容 , 反映 了一 个人 的博 大 的胸襟 。面对 人 际关 系 中的矛盾 与 冲 突 , 、 这 特 别 是 面对他 人加 诸 于 己的一 切烦 恼 , 始终 保持 心 怀 坦荡 。这 样 就 能 缓解 人 际关 系 的矛 盾 与 紧 张 。但 是
第 2 6卷 第 2 期 20 06年 4月








J R L 0F S A0 N N E S I 0U NA H Ⅺ G U Ⅳ R rY

Vo . 6 No. 12 2 Ap 2 0 r. 0 6
佛 教 人 本 思 想 对 现 代 企业 管 理 的 启示

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浅谈

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浅谈
以律 制 心 。 佛 教 最 重 要 、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 本 的思 想 之 一 是 “ 缘 起性 空 ” , 所谓 其实 , 在 道 教 中 也 有 对 因果 的 很 好 诠 释 , 即 “ 道法 自 然”, 讲 的也 是规 律 , 也是 因果 。


粒 种 子 的成 长需 要 条 件 , 一 个 人 事业 的成 功 亦需 要
当中。 关键 词 : 佛教 文化 ; 企业 管理 ; 联系 。
合 于 诸法 ” , 就必 须首 先 进 入 “ 无我” , 管理 企 业 , 是管理组织 , 是 管 理 人 的 组 织 。管 理 行 为 , 一 佛 教 强调 要 达 到 “
切企业行为, 是 人 的行 为 。 企 业 的最 大 资 源是 人 才 资 源 。管 因为 “ 无我 ” 而 “ 法现”, 因为 “ 有 我 ”则 “ 蔽法 ” 。也 就 理 活动 , 是 人 类 特 有 的 心 智 活 动 。在 企 业 内 , 人 既是 执 行 管 是说 , 心 中破 了 “ 我相 ” , 方 能治 理 国事 、世 事 , 要 知 道 自己 理 的主 体 又 是被 管理 的 客 体 。 任 何 有 效 管 理 都 要 通 过 人 才 是 否 达 到 “ 无 我 ” 的境 地 , 就要 看 自 己的所 作所 为 是否 符 合
者得天下 , 可 见 古 人对 人 的 高 度 重 视 。 人 的 一 切 全 在 于 心 , 念, 才 能有 空杯 心 态 , 学 会倾 听 才 能 有 所得 到 。在 沟 通 中体

念起, 万水 千 山 皆有情 , 一念灭 , 沧 海 桑 田 已无 心 。 人 的最 现 众 生 平等 , 要 以感 恩 的 平 等 的心对 待 每 一个 消 费 者 、每 一

佛教与人为善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佛教与人为善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佛教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于世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于公元初传入中国。

随着与传统本土文化的深层次的交融,逐渐产生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学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蕴涵积极的内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人生真谛的理解,特别是它对人的完善与人生幸福,培养理想的人格的积极思考,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佛教与人为善的思想本质佛教对善的内涵规定是“顺益”。

也就是指符合佛教义理,符合宇宙真实,符合人的本性,有益于世,利乐众生,就是善。

佛教中与人为善就是要做到:1、尊重他人。

即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产生自负高傲之心,要谦下、虚心,克服骄傲自大之心,吸纳他人的善德。

此外,尊重他人还要“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

”〔1〕2、忍让他人。

让是对他人的宽容,这反映了一个人的博大的胸襟。

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特别是面对他人加诸于己的一切烦恼,始终保持心怀坦荡。

这样就能缓解人际关系的矛盾与紧张。

但是忍让并非一味退让,不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应与恶行败德进行坚决斗争。

“其无争也,可辱而不可轻;其无怨也,可同而不可损。

”〔2〕3、不说人非。

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查找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过错。

遇到事情应当多检点自己,而不是对他人求全责备。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维持成功。

因为不说人非,自然能减少矛盾争执,使人际关系融洽。

4、奉献社会。

佛教认为一切应以众生利益为前提,把个人的力量献给大众的利益,而达到自他两利,应有尊卑长幼、有次序的社会人生。

要有诚信,使社会能精诚团结,向上发达,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

一切众生都做到人生道德最高尚美妙完善的菩萨行为,方是最完善最美好的人生。

〔3〕二、佛教的人本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中国佛教与人为善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表现在管理者要自我管理好,以自我为榜样带动员工,并尊重员工,努力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管理知识)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知识)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长久以来,佛教之于我,始终是个迷。

也许是有缘吧,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培训,包胜勇先生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讲座终于让我与佛有了机缘,使我与佛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通过这次学习我初步领略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陌生的领域,让我认识到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确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在此斗胆把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加阐释。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

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

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

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

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2日 倒驾慈行普度天下苍生管理待人须以宽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2日 倒驾慈行普度天下苍生管理待人须以宽

一、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禅宗公案:白隐禅师,是位生活纯净的修行者,乡里居民都认为他是个可敬的圣者。

有一对夫妇,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

不料,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的大起来。

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异常震怒!好端端的黄花闺女,竟做出不可告人的事。

在父母的逼问下,她起初不肯招认那个人是谁,但犹豫再三之后,她终于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

此时,他虽已名誉扫地,却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

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鱼市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禅师一笑作罢。

管理禅悟:大肚能容,容尽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常笑天下可笑之人。

搞管理,就是学做人。

不但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更要做一个有度量,有气量的人。

如果你是宰相,你的肚子里一定得装下航空母舰,否则,你不被急死就被气死,反正是不得好死,还不如回家种那一亩三分地,来得省心。

禅的精神也是这样,要有一口吸进三江水的气魄,敢于承当,小肚鸡肠者学不了禅,也当不好管理者。

管理者经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问题,有时候还会遭人误会。

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应该以高姿态来对待问题,并且善于做思想工作,用情感来感化人。

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够团结一个人,而且还能在下级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可以说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但是,有很多管理者缺乏容忍和耐心,往往使局面不好收拾,最终,害人害己。

一个组织中,总会有一些“捣乱分子”,这类人非常容易惹是生非,如果不把思想工作做在前面,就会干出一些越轨的事情。

曾经有一家大企业,总经理同一个车间主任格格不入,后来车间主任收买了一批人,在工作中经常制造麻烦,这时总经理准备采取行动,却被车间主任先下手为强,在一天的中午,纠集了一批人在公司门口游行示威,导致公司停产,全公司上下人心惶惶,后来,总经理因处理问题不当而引咎辞职。

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借鉴作用。

佛教思想中强调因缘、业报、与人为善,具有着积极的精神内核,反映了追求善良、和谐的价值观。

因缘,指的就是关系或条件,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

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皆是如此,因此要种善根,创善缘,才能得善果,取得好的福报。

有益于世,利乐众生,才能渡人渡己。

因此,佛教思想中,也宣扬要尊重他人、忍让他人、自我牺牲、奉献社会。

这些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有着积极的启示。

主要表现为:管理者要自我管理好,提高自身修养,以自我为榜样带动员工,并尊重员工,努力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企业应注重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缔结合作、和谐的善缘,共同发展,造福社会。

一、自我修养管理者首先要自我管理,提高自身修养,强调自我克制达到空灵,去除私欲。

以领导者为榜样,以“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动和团结全体群众,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这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

通过这种自我激励的“企业家”精神影响、带动企业的其他员工,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二、尊重员工佛教故事中,地藏王菩萨曾发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

就现代企业来说,就是应该尊重所有员工,关心员工的一切问题,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让每个员工都感觉到自己受到公司的尊重。

要确保管理层是与员工站在一起的,员工和企业的利益一致,员工将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形成精诚合作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重视合作根据佛教缘起的说法,任何个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强调合作思想,提倡互利互惠,互助合作。

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弘扬合作的思想,树立合作的观念,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佛教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

中国佛教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

中国佛教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李栋财【内容提要】本研究围绕中国佛教管理哲学的内容及其对现代管理活动的启示为中心逐步展开讨论。

首先,回顾佛教管理思想从印度到中国的发展历史,探讨中国佛教管理哲学的形成过程;接着,就如何借鉴中国佛教管理哲学增强管理者决策、悟性和沟通这三种能力,讨论其对于管理者个人素质提升方面的启示;最后,从如何增强制度建设、增强组织创新能力以及打造学习型组织这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了中国佛教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结合点和具体实践方式。

【关键词】中国佛教哲学应用佛学思想企业管理管理哲学【作者】澳门城市大学商学院2015级博士生。

前言佛教组织在各类现有的运营组织中,可以说是具有世界性的成功、有序、庞大的宗教组织。

其管理思想丰富、存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佛教管理思想可按照其经典译文的不同,结合相应地区的适用性,分为汉传、藏传、南传三系,涉及经典浩瀚,案例丰富,该思想体系萌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其在华已有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一直以来在东亚地区有庞大的信徒群体和受影响人群,近百年扩大到了欧洲、美洲,乃至非洲。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佛教管理思想都不乏虔诚的追随者和受其潜移默化的实践家,并深深地影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济与政治。

佛教组织的管理思想和案例与其他组织的很多特质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

现代各类组织会运用和借鉴其管理经验,将其结合自身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实践,是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

本文将在华言华,以本地区盛行的汉传佛教管理思想和案例为主要借鉴对象,探索其对现代管理中可以产生作用的具体思想和实践方法,以期望在未来于此方面获得更多的认识和收获。

一中国佛教管理哲学的形成佛教发源于印度,在中国生根发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复杂宗教哲学体系,属于中国哲学,也属于佛教哲学。

①佛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哲学的主体部分。

佛家之妙与管理之悟

佛家之妙与管理之悟

的 程 工


项 成 功 的事业 。 c皂I
■责任编辑>>吴志华
您有任何 想法或好的文章请发 @ E - m a il : r is e 2 6 2 y a h o o c. o m c. n
瓣 I嬲
乱 “…
认为, 蓝海就在红 海 中。 你在 目
标客 户群 中, 不 断地 去寻 找客 户
心 中还 没 有满足 的空 间, 寻 找他
们 不 断变化 的需求空 间, 就是 不
断细分市场 的空 间, 提供与众不
同 的特 色化 、 差 异 化 、 个性化 、
专 业 化 的产 品和 服 务 , 你就一 定
能 开 拓 出 新 的市 场 , 占领 新 的 市
他们发展 的空 间。 要 让 他们 身心
愉快地 工 作, 使他们 的智慧和才
能在 企 业 中得 以 充 分 发挥 并取 得
效益 。 当他们感 到在公 司 里 已 经
没 有发展 的空 间, 他们 一 定会 走
人 , 公 司 一 定 留不 住 人 才 。
保 险公 司 的外部 管理 管什
么? 是不 断寻找企业在市场上 发
间,
在这个
空 “

( 即 需 “
求 ” ) 中不 断生 出妙 有。
有人 说 , 现 在 的市 场是 一 片
红 海 , 许 多企 业 在市 场 上 激 烈 竞
争, 斗得头破血 流, 血 流成河 。
为此, 要去寻找蓝海。 蓝海在哪
里 ? 要到红海之外找蓝海, 那是
蓬莱仙境 , 是可 遇 而 不 可 得 。 我
是 因缘, 是 般若, 是 不 二 法 门,
空就是放下 。
空 的真 谛是 一 种包 容 的智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

精心整理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
佛教博大精深,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处世态度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许多积极意义。

人心。

佛教讲“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内部,“无我”即是无自己的特征。

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

一方面从企业的营销
精心整理
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

另一方面,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

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上级、下级或平级,。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持戒布施无常无我圆融精进持戒对佛门的弟子,坚持“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

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作业准则,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布施布施要求人们有慈悲的胸怀,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做人如此,做企业依然。

企业的生存依靠市场,利润来源于消费者的回报,所以我们对客户和消费者应心存感激,失去了消费者,也就失去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我们个人也失去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企业应占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报消费者,满足其需求,为其创造的价值,并最大可能的回报社会。

用我们的心去奉献,以布施的心态去面对客户。

欲强之,必先与之;欲取之,必先与之。

销售人员的培训中,很强调一个观念: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可口可乐提供了解渴消暑的饮料同时,也提供了尽情尽畅的感觉和活力。

人寿保险提供了一种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与保障。

中国移动提供了生活的便利和沟通的无极限。

宝马车,一种身份的象征和自尊的需要无常佛曰:“诸行无常是一切有为法。

”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

“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才是这句话的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缘起:随着目前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在实际运作中遇到各种管理问题。

佛教的世间智慧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是大有裨益的,只是很多人不太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佛学思想的粗浅的对比介绍,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佛学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随着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理论研究也日渐深入和多角度化。

管理学家们对佛教的管理思想的发掘与应用也深感兴趣,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尤其在一些亚洲国家对佛教管理学尤其是经济管理思想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发展与实践。

此外,国际上一些学者更是把佛教管理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

并得到大利益。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 )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智慧的艺术。

“企业”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更是强调企业内外部的有机管理。

为了更成功的经营企业,企业的精神首重在理念的实践,透过痛苦的艰苦的经营,以达到一定的成功并分享利润和喜悦。

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历来被管理者最重视,也最伤神,尤其现代企业,对管理者的管理智慧要求越来越严格,管理的难题也越来越大。

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六和敬”之中,即见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利和同均等为管理要点。

另外,更重要的是净化身心的管理,这在佛陀成道的过程,便已做了最好的管理示范。

佛教里常有一句话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

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

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

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佛教丛林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种自给自足、自我管理的社区。

丛林中的僧侣往往过着简朴的生活,以求得内心上的净化。

而现代管理则是以效率、生产力为导向,强调规范、科技等现代化手段。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形式看似难以结合,但事实上,佛教丛林也需要一定的管理,而现代管理也可以从佛教丛林中汲取一些灵感。

下面就分别从佛教的自我管理、规范化管理、领导塑造、问题解决、组织建设等方面,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的共通之处。

1. 自我管理:佛教丛林中的僧侣要遵循一系列清规戒律,这些规定内容涵盖了他们的行为、思想、仪式等方面。

这样一来,僧侣们就可以在规则的框架下,自我管理自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与此类似,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行为准则或者管理规定,使员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防止员工出现不当行为。

2. 规范化管理:佛教丛林中的僧侣们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规范化管理寺院的日常事务。

他们通常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分管管理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地,现代管理也重覆制定规章制度、分工管理,以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3. 领导塑造:佛教丛林中的僧侣需要一位慈悲、智慧的领袖来引导他们前进,而这种领导者通常是高度受人尊敬的老僧。

现代管理也十分注重塑造出一位优秀的领袖,使企业内部能够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达到高效运转的目的。

4. 问题解决:佛教丛林中的比丘们也经常面临一些难题,比如生产、伙食等。

他们通常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将问题拆解成小部分,分别通过讨论、协商解决。

现代管理也重视问题拆解、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使问题解决更加高效,质量更加优秀。

5. 组织建设:佛教丛林中的僧侣们通常通过建立清真、寺院这样的组织形式,在普及佛法的同时,集中管理寺院的资源。

而像寺院这样的组织形式也在现代企业中诞生。

企业通过建立分工合理、职能分明的组织结构,构建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提高组织的协同性。

佛教思想对管理的启示2

佛教思想对管理的启示2

内容摘要:佛教教义浩如烟海,其中包含很多鲜活的理念和实用性很强的思想。

这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着很深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诸如佛教三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当中,以及僧团的共住的核心思想“六和敬”都可以与企业的组织很好地融合。

关键词:企业文化六和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若谈到佛教思想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就必须首先了解何谓企业文化。

只有对企业文化作出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从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当中汲取清凉法乳。

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定义,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TerenceE•Deal(特伦斯)和AllanA•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首先,“诸行无常”所涵盖的道理——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最真实的写照。

佛教教义当中的黄金准则之一——诸行无常,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

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

意思是讲世界万物,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

……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

”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佛家思想对我们的管理意义

佛家思想对我们的管理意义

佛学讲座报告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佛家思想对我们的管理意义”,佛学一直都是修身养性的代名词,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改变我对佛家思想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能真正给我的心灵一次洗涤。

对于佛学,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参禅的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一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一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家六祖慧能曾作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对世人能否内心存在佛心的理解,他认为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本心都是存在佛心的,只是我们为了到达传说中的佛家境界而苦苦探索以至于我们内心存在了执念,这可能是一个人距离拥有佛心越来越远的原因吧。

佛家有两大成佛理念,其一是"扫尘”即要求我们要放下我们的执念,贪婪等不良情感。

其二是“心空”,即是说要求我们的内心如果本来就没有执念等,内心始终保持清净,不为事物所烦或喜,那我们就自然成了佛,根本不需要去苦苦追寻所谓的“佛”。

我比较认同第二种理念,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的追求别人追求的东西,只要我们内心顺从我们的本心,照着内心指引的方向去做,那我认为我们已经成“佛”了。

尽管我们做不了世间上的“佛”,但是我们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佛”了。

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理念,因为越来越多的当代人为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等放弃了自己的本心,而这佛家理念如果能够得到传播的话,对于那种人是一种很好的提醒和感化理念。

佛家其实充满很多优秀的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地解读和感悟,领会出适合我们的管理方法。

俗话说“赶不走的和尚”,其实就是说那些和尚对于自己的寺庙的忠诚度非常之高,他们认为自己被赶出庙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还有他们捍卫自己的寺庙尊严的决心也是是分坚决的。

他们都是把寺庙的荣辱和自身结合起来的,这种情况就引起了当代企业的管理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年轻人跳槽的情况很严重,这其中固然有年轻人的原因,但是企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需要企业自身能够很好地反省自己,积极做到一个良好企业应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对企业充满归属感,才会心甘情愿的为企业努力工作。

佛家中的管理智慧有感

佛家中的管理智慧有感

佛家中的管理智慧有感1佛教管理智慧佛教管理智慧源于古老的佛教文化,是对管理平等、公平、正义及社会和谐的一种伦理思想和智慧。

它充分体现了佛教的人文价值观,强调穆斯林的道德责任,要求人们以谦卑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传授像能以后发明艺术和思想的传统,以及一种安静的审慎的思考方式。

1.1仁慈管理佛教管理的重点是仁慈的管理,要求管理者以最基础的“仁慈管理”来履行责任,即通过实践展现慈悲心,谨慎处理事务,避免用非理智,粗暴和野蛮的方式来管理。

佛教教导说,任何事情都要以慈悲心为准则,避免让任何人处于不利的地位。

教导指出,管理者应当爱护体系内的人,而不是依靠发号施令、强行实施,应该有责任心、爱心、慈悲心、分管责任和温和心。

1.2礼让管理礼让管理也是佛教管理的重要基础,讲求人际关系蠢必须以最宽容的心态来处理,讲求礼让和放下,认为礼让是对别人尊重最直接的表达,也是体现智慧和尊重的最佳方式。

礼让管理同时也要求管理者及时处理和把握时机,让自己的领导力行之有效,并且有心有意地与体系内的同事相处融洽,使之受益于管理经验。

1.3信用管理当佛教管理者采用了以上两种管理智慧时,就要提倡一种“信用管理”,也就是要有坚实的信用建立,比如让员工明确管理者的立场,彼此之间的责任要层层分解,互相负责,尊重别人的责任;管理者和同事重视自己的口碑,不轻易攪局,尊重维护别人的荣誉和价值观。

2更以和为贵佛教的管理思想是以和为贵,以克勤克俭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与下属有互相尊重、尊重正常秩序、推崇礼仪道德的行为,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安静自然、和谐氛围,更多地彰显全民参与公平正义、和平安宁的伦理思想,也是佛教管理智慧的重要手段。

同时,佛教管理智慧还强调多方面意义上的和谐,只有实现和谐才能彰显佛教的礼仪精神。

在佛教管理上,管理者应当以同情心来处理众越困难,追求正义、公平和正直等的伦理规范,以和谐的管理氛围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3结语总之,佛教管理智慧是一种诚恳仁慈的管理理念,它将实践仁慈、礼让和信用与大众的安全和幸福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一种利益共享、团结友爱的伦理与文化环境,为构建多元文化融合的全球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佛家与管理

佛家与管理

佛家与管理第一篇:佛家与管理佛家与管理管理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商场如战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水平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

佛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智慧海洋,佛教文化中有无数指导人生的智慧,佛家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可以引入到企业文化中来管理企业。

值得企业家们好好学习与应用。

我对企业缺乏研究,对管理也不精通,所以我我只能在看过一些管理与佛家的资料以及在听课时对佛家的一些了解后得出了一些浅见。

企业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载体,而若要企业能够有序高效地运营并持续地创造价值,就需要一系列的以人为本的计划、组织、领导、实施、沟通等管理过程的有效组合。

而关于如何有效地管理,研究者及研究成果也是推陈出新,各有所长。

但是,更多的管理思想大都基于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延伸而来,总是难以达到企业文化思想层面上的高度统一,这就导致了国内众多的本土企业在管理的实践运用时感到迷惘。

如很多合情合理的规章制度不如领导的一句言辞、一个行为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正在被管理者们逐渐发现,即在一个颇具人情味的感性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中,企业并非赚钱的机器和动物,如果不能超越利润之上建立更高的价值追求与感性文化相融,企业不可能基业常青。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

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平均寿命2.9年。

我国每年近100万家企业倒闭。

为什么有千年的寺庙,却无千年的企业?为什么有打不走的和尚,却有留不住的员工?千年佛学带给现今管理有哪些借鉴与帮助呢?中国,能做到百年的企业本来就凤毛麟角,这其中还包括有些“借尸还魂”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但是我国的许多宗教圣地历千年而不朽、传千年而不坠,依然香火鼎盛、信众日昌!《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一方面在感叹:“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另一方面又在叹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因为,进入企业的员工常常是“有组织,无纪律!”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局面是: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层成员之间相互倾轧;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却没有业绩;管理者竭尽了全力,员工却仍然拂袖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佛教教义浩如烟海,其中包含很多鲜活的理念和实用性很强的思想。

这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着很深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诸如佛教三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当中,以及僧团的共住的核心思想“六和敬”都可以与企业的组织很好地融合。

关键词:企业文化六和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若谈到佛教思想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就必须首先了解何谓企业文化。

只有对企业文化作出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从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当中汲取清凉法乳。

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定义,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TerenceE•Deal(特伦斯)和AllanA•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首先,“诸行无常”所涵盖的道理——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最真实的写照。

佛教教义当中的黄金准则之一——诸行无常,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

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

意思是讲世界万物,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

……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

”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在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数,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唯有战战兢兢地为生存和发展努力,不
断努力适应外界和内部的变化,才能塑造出百年的企业和世界级的企业。

其次,“诸法无我”彰显了佛教的无边智慧和至高境界——对企业管理具有导航作用。

佛教讲“诸法无我”,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无我”即是无自性,就是性空。

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

这一点,深刻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

它告诉人们,只有不执著于“我”,才能与宇宙万象的一切东西,共荣共生。

由此可知,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

古人云“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

也就是说,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达到“无我”的境地,就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众生的切实利益。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该充分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

一方面从企业的行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

比如一个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一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要,适应他人的消费心理,
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产品为中心”。

只关注企业本身能够生产什么,而不关心消费者需要什么,“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市场所接纳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还是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

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同事,去掉“我”,体现“无我”的境界。

根据市场调查的不完全统计,企业管理者当中2/3的人群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我们只有心存“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公司,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精诚合作的氛围。

再次,佛教对僧团的管理理念“六和敬”精神——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向心力。

佛教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僧团队伍作为承载佛教的载体组织,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并且佛教能够不断发扬光大,我想,这与佛教圆满和谐的“六和敬”精神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必须按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

这些,对于企业团队建设亦颇有启示,将“六和敬”精神引入团队建设中来,对建设一支和谐的团队是有重大帮助的。

什么是“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这里面牵涉六个对象,即身、口、意、戒、见、利。

身即员工的行为仪表,口即员工的语言表达,意即员工的情感态度,戒即公司的规章制度,见即员工的见解判断,利即员工的自身利益。

这六点都是建设一支和谐团队所不可缺少的。

身和同住讲究的是礼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礼仪,礼仪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让他们以一种良好的仪表展现在客户面前,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

同住是员工之间的和平共处,闹内讧的企业肯定不能长久,内部的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怎么做到这些呢?首先就得靠礼仪,礼仪是外部的规约,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就是内在的精神气质,需要靠规矩才能形成,没有礼仪的团队就会松散就没有战斗力,所以身和同住是第一步。

口和无诤不是说员工之间不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要求员工不能因为私利而去诤。

口和无诤需要企业有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就容易沟通了,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误会乃至矛盾。

企业管理者可以批评员工,但绝不能骂员工,和气生财,有了和气就会有财运,天理如此。

意和同悦是要培养员工的共同心理。

企业管理者要关心每一位员工,员工也是人,员工也有感情,你关心他,帮助他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让他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他就愿意为企业付出汗水。

戒和同修是说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制定得合理,得人心,要让大家都愿意接受,而且在执行过程中要公正平等,绝不徇私舞弊。

只有这样,员工才愿意共同遵守规章制度。

当然,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死板僵化,不合理的制度要及时修改,且不能以企业管理者个人意志为尊,而要征求员工的意见,进行修正。

只有最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最充分最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见和同解是企业要有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要让员工朝着共同目标努力,而不是各持己见,各自为政。

思想决定行动,在原则问题上统一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见解相同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企业管理者要经常利用员工大会等形式给员工做思想工作,贯彻企业既定方针,防止员工思想上的紊乱,治企的根本在治心,员工心齐了,没有办不好的企业。

利和同均在企业中并非平均主义。

而是利益的分配必须按照统一的原则,依照员工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不偏不倚,均是如此,没有
特殊对待。

这样员工才会满意,才会有积极性为争取更多的报酬而努力工作。

“六和敬”是同时进行的,缺一则其余也必不久立。

有了“六和敬”精神,企业团队的和谐就能够实现,但此时的和谐还并非最高层次的和谐。

在团队建设中,企业管理者如果志向高远、才华卓绝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将“六合敬”发挥到最高境界,使团队成员达到高度的融合。

多化为一,团队成了超人,相对于众多员工组织而成的普通团队,由于人心所向,将产生出数倍于前的能量,这样的团队将无往而不胜。

正如观音菩萨,虽有千手千眼,本体却一如。

虽然千变万化、千百亿化身,却各个都禀赋着团队的核心精神。

这样,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结语
综上所说,佛教当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僧团共住的核心思想“六和敬”,对企业来说犹如一鼎之三足。

“诸行无常”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在社会大环境当中审时度势;“诸法无我”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当中自我调整;“六和敬”作为调动团队的协作的指挥棒。

这样,相信佛教在充分发挥对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企业发展也是一种指导和借鉴。

作者:延阔中国佛学院2005级本科生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