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情景导入】出示图片一带一路及丝绸之路申遗2013年新一届政府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丝绸之路“得到如此关注?它是一条怎样的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自主预习】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地理范围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用动画的形式展示西域范围,学生在已准备的地图中标出西域的地理位置)2、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3、张骞西域之行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画出张骞西行路线,4、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出示材料: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史记》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强大的敌人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忘初心、不屈不挠、强烈的责任感过渡:正是因为他的精神,所以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5、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经过与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提出成绩:考虑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2)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同、商品不同和意义相反(3)引导先生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具体路线。
经过比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加深先生对知识的记忆。
3、重点讲授丝绸之路的意义。
(4)提出成绩:为甚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如此深远的意义?(5)侧重分析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的桥梁作用。
5、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6、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困难。
(9)经过播放视频,辅助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10)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遇到哪些困难?
使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培养先生观看视频学习的能力和提炼信息总结信息的能力。
7、张骞打败困难的缘由与表现的精神。8、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1)提出成绩:张骞能够打败重重困难的缘由是甚么?(12)提出成绩:表现着哪些精神?(13)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有甚么样的意义?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4、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6) 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是甚么?(7)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究竟是甚么?(8)简单介绍大月氏与匈奴直接的血海深仇,并指点先生对“大月氏"进行注音。
带领先生简单回顾西汉建立之初的局面和对匈奴的政策,从而引导先生考虑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和贸易等内容。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关于丝绸之路的疑问。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丝绸之路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测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测试,了解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和点评。
2.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业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读、图片观察、史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以及对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认同,提高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一些古代的文明有所了解,例如秦汉时期的历史、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等。同时,学生也可能已经学习过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对历史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历史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路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教案
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意义。
2. 认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意义。
2. 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路线。
2.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认识。
3. 体验法:让学生模拟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亲身体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展示一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重要意义?2. 知识讲解- 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包括汉朝的强盛和对西域的控制。
- 通过地图展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从长安出发,经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
- 讲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如促进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 模拟丝绸之路贸易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丝绸之路上的商人。
- 通过模拟贸易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5. 总结归纳- 与学生一起总结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意义。
- 强调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6. 课后作业- 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组讨论和模拟贸易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当今世界的意义。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展示了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丝绸之路这一课题,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路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背景。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探讨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2.2 教学内容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图片和相关文献。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丝绸之路的发展原因。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丝绸之路发展原因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第三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3.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角色。
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融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内容探讨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事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文化交流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遗产4.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遗产。
理解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文化遗产。
探讨丝绸之路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丝绸之路遗产的理解。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丝绸之路遗产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5.1 教学目标了解丝绸之路在现代的重要性。
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合作的推动作用。
5.2 教学内容探讨丝绸之路在现代的意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地图,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全球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丝绸之路的初步认识。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素材。
3.学生分组名单和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贸易往来的了解有助于他们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但学生在理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意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课件: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
3.参考资料:关于丝绸之路的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在后世的影响,如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同时,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不同文化,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营造古代丝绸之路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物模型等。
3.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历史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城市和贸易物品。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
教材从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思维方式的特点,他们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对丝绸之路的路线、人物、事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经济、科技交流的影响,可能需要通过实例和具体分析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人物、事件,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人物、事件,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经济、科技交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制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源,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人物、事件,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举例说明。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化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如何看待古代的丝绸之路与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认识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较为片面,仅限于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路线,对于其背后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意义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丝绸之路,提高其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了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难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丝绸之路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讲解。
4.图像资料:运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历史场景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
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应能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丝绸之路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3.课前让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资料,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历史背景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间的来往,东西方文化
问题 6:我们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什么 和物品不断沿着这条道路进
精神?
行交流,这就是闪耀几千年
的丝绸之路
利用地图 工具,让 学生增强 感知能力 和读图能 力
二、丝绸之路 提问: (1)"丝绸之路"的的起点、终点分别 在哪里?经过哪些地方?
学生阅读资料,在地图上标 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讨论 问题
感知能力 和读图能 力
看书上“海上丝绸之路”,了 解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域都 护府的相关信息并回答问 题。
通过讨 论,认识 丝绸之路 的影响和 历史意 义,产生 民族自豪 感
课堂 小结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东汉政 府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 2、甘英到达波斯弯 教师形象的讲述甘英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 其作用,以及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经营 和管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 了张骞的精神和我国古代泱泱大国的 风范,最后,欣赏《梦驼铃》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背景、时间、 经过、结果、意义。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起点、方向、路线。 2、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方向、路 线。 3、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三、对西域的管辖 1、西域都护府设立:原因、时间、管 辖范围、意义。 2、班超出使西域 3、甘英到达波斯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 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 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活动
教师活动
(2)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
利用地图 工具,让 学生增强
有哪些?
(3)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 影响?
(4)“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 分别在哪里?经过哪些地方?
三、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 管理和经营。 问题:西汉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设立 了西域都护府,这一机构什么时候设 立,管辖哪些地方?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
是公元前 138 年为了联合大
月氏夹攻匈奴,第二次是公 新
元前 119 年,为了和西域各 课
国友好往来。 教
学 问题 4: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
方?
学生以地图为媒介,找出张
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经历
的地方。
问题 5: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政治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 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 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 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 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1.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在地图 上找到西域所在的地理位 置。 2.简单描述当时西域各国的情 况。
利用地图 工具,让 学生增强 感知能力 和读图能 力
问题 2: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之前
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后来
又为何攻打匈奴?
问题 3: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
几次,最终结果如何?
弄些丝绸和其它物品出海去卖; 父亲:你们都长大了,也该独
自创业了,父亲也不阻拦你们, 做些准备,你们就出发吧!
提出问题:三兄弟一路上会有些 什么经历呢?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问题 1:西域的含义是什么? 西域是指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 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 大地区称为西域。
环节
学生分角色表演,汉朝时期
某商人家庭会议人物
父亲:现
程 你们有什么打算啊?
导
大儿子:张骞通西域了,我
入 想贩些丝绸卖到西方赚钱;
二儿子:我想从成都收些丝
绸,往南边卖;
三儿子:我想从广东出发,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课本剧并思考 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 丝路的形 成产生好 奇感,培 养学生的 探索创新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