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正不断地深入。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耗时多,效果低”的问题。
作文教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学生表达能力差,而是因为: 1、他们不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2语言积累太少。
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小学生作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
如果我们能注意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注意积累习作素材,就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出内容真实、叙述生动的文章。
找到了这个切入点,我们课题小组从本地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于2006年6月召开课题论证会并决定:从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和教给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的方法入手,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确定了以“农村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收集与研究”为研究课题。
此课题的立项得到了向阳中心校、同江教师进修学校科研所等部门领导的重视和认可,被确定为同江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此课题的顺利实施,将会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当学生作文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调动他们进行自主观察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寻找素材,积累素材,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进而使农村学生拥有自己的一片丰厚的写作园地,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让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为农村小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
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
写作是人表情达意的一种活动,每个人表达的水平是随自身的成长而逐步提高的。
关键在于学生教师是否有无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
法。
(2、作文教学理论。
研究表明,学生要行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
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认知、模仿、习得的过程,习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它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的表达实践。
所以,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
小学生作文就是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表达自己对阅读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的思考。
农村生活是多彩的,要想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必须“腹”中有物。
此“物”则为积累的语言。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作文教
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注意扩展农村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校内外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习作活动,并对其进行引导,拓宽习作教学的内容,丰富习作教学手段,拓展习作教学的活动空间,学生就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课标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可见,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只有让学生回归到真实、平实的生活状态,才会解决他们的没事可
写、没话可说的问题。
三、研究现状:
近年来,作文教学这个课题,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
其中,美国就将作文引进生活,作文训练也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我国也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如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写真话做真人”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方案,从改革作文评价体系、创立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江苏省吴江市的“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从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生活作文指导、批改以及生活作文活动体系。
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我乡也曾在2001年将实验项目《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在同江十五规划中申请立项,并于2003年通过专家组验收。
以上的课题研究,尽管关注了学生生活体验,在习作指导教学的模式上作了大胆探讨,却很少关
注学生养成自觉观察、收集素材等能力的培养。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习作教学忽略学生习惯的养成,不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这一心理学规律,思考怎样把作文变成一项真正的由动机支配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奉命”作文时,就会没话可说,无快乐可言。
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农村这个广阔的习作资源,行动上鼓励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将收集习作素材成为生活中自然的事情,就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四、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通过研究,使教师成为学生利用习作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引导者,使学生成为习作教学资源的主体和主人,勤于动笔,乐于表达,擅于表达真情实感,把自身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的生命力都释放出来,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立足于我校的现状,挖掘农村习作素材,通过丰富学生习作素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挥教师指导作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志在探索培养小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的能力的途径,从而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全面提高习作素养。
2、提高教师习作指导能力,丰富习作教学经验,探索提高习作教学效果的规律。
3、改变农村小学生作文和生活相脱离的现状,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六、主要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资料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小学生习作素材收集教学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七、研究过程和内容:
(一、准备动员阶段:(2006年9月——2007年3月。
根据成员特长、工作岗位及分布情况,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四个专题并采取“分片”、“分专题”、“分专人”负责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专题一: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的研究。
(负责人:卢德义进行学生生活实践与学生习作兴趣高低的调查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生活来源,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做到有话可写,有感而发。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专题二: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的研究。
(负责人:朱晓霞在课内外的阅读实践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欣赏好词佳句同时,自觉地摘抄,形成习惯。
专题三:在活动中挖掘习作素材的研究。
(负责人:张雷组织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的同时积累习作素材。
专题四:在网络中收集习作素材的研究。
(负责人:薛成义学生观察能
力和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研究。
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确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在全乡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使全乡教师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课题实验的基本思路,也为课题顺利实施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会上专题负责人根据总方案制定了专题研讨方案,成员各自将本片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实施策略,在会上作了交流。
为了有目的了解小学生习作心理,兴趣、存在问题,成员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学生个体状况提供参考依据,以便对学生习作情况进行全面掌握。
例如向阳小学张雷老师在向阳小学三至六年级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六十三名学生进行了作文心态的调查。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有近30%的学生不喜欢作文,26%的学生害怕作文,这部分学生中近80%的学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经过讨论、分析,他们提出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养成观察习惯为
重点,制定了以指导学生记日记为主,加强积累素材的指导的研讨方案。
这样,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观察习惯养成等问题,便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共识。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6年4月——2008年7月
1、丰富储备,增进科研的实效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
为了使作文教学新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研究理念建构的基础,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学校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在集中学习上,我们每月集中一次,安排一次专题学习,让课题组成员及时掌握当前有关习作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向他们介绍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杂志,让他们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阅读这些资料,并上交学习心得,这一做法进一步拓展了成员的认知视野、拓深他们的研究视角、拓宽他们的研究范畴,从而使他们在理论上有更多的收获。
实践表明,加强理论学习,对于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都有很好的成效。
我们抓住佳市开展习作指导教学专题培训活动这一契机,派出课题组五名成员参加学习培训,会后由组长卢德义在全乡做了“习作指导教学”专题汇报讲座,在参加佳市课改成果展示会后,课题组成员朱晓霞上了作文教学汇报课,她的《吹气球》一课,在“创造鲜活的习作素材指导习作”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
小组成员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情境,组织观察,先说后写,评价自改。
并表示在常态教学中加以落实和完善。
在此期间,课题组还召开了《课改新理念》《教师科研的实践与探索》等专题培训会,不仅营造了科研氛围,也激发教师科研的主动性。
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新课标,定期进行课题研讨交流会,进行各个专题的实验研究,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框架。
活动的开展,确保了课题成员从心理上、从理论上做
好了储备,使课题得以顺利实施。
2、理论联系实际,探索习作素材收集途径及方法。
我们把课堂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着手进行作文课堂教学研究。
我们要求成员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习
得知识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白月明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的日记时,尝试采用“捕、画、观、说、写”五步法指导学生写小动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题组按计划操作研究,举行阶段总结会,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调整课题方案。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总结、探索出了习作素材
收集的途径有:
(1生活中捕捉素材。
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
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小学生作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
同时也说明,语文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农村学生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我们引导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在日记本上,这样,解决了学生习作时“抓耳挠腮、愁眉苦脸”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专题小组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等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并及时进行体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写生活成长日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以求生活给自己留下深刻的体验,也为今后的习作积累更多的真实感受,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专题研讨会中,小组成员认识到:既然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就要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才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为此,专题小组针对农村小学生没有被迫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烦恼,时间比较宽裕这一优势,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时间应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这如诗如画的农村生活,特别是带学生游览家乡最美的风景区------三江口广场、街津山等。
其中,杨玲老师在带领学生参观了三江口广场之后,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写一段导游词,介绍一下如今三江口广场的风光,并向游客讲解赫哲族的历史故事。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完成了习作内容《我爱家乡的--
--》。
这样,在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让他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村景物,寻找可以作为材料的人与事、景与物,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习惯,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与此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研讨交流,成员们一致认为: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着眼生活,观察发掘,,及时地进行整理,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记录在积累本上。
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建立一个习作素材仓库。
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做到常观察、善发现、会思考、勤记录,写作文时才能有内容,有真情,有实感。
(2、阅读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熏陶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感悟的能力。
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作文意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建议教师们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有意安排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当堂即兴说上三五句,写上一两段话。
同时在欣赏好词佳句同时,自觉地摘抄,形成习惯。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摘抄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习作兴趣也浓了。
例如学完《童年的泥巴》一课后,朱晓霞教师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以聊天的形式讲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为本单元习作训练《童年的趣事》作好了铺垫。
再如姜晓艳老师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在讲读接近尾声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向农夫那样拔苗助长的事呢?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显得格外兴奋。
纷纷联系自身实际,谈了自己做的傻事,并总结了经验教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写一篇日记。
在这个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有所感悟,放飞了心灵,并且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此外我们还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通过班级借书、专题阅读的方式有目的的指导学生阅读,加大阅读量,为积累拓宽路子。
我们学校的孩子多为农民子弟,
他们的父母不太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建设和孩子的文学素质的培养,家中的课外书自然少之又少。
所以我们就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在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借读之外,又佐以集体借阅、专题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大阅读量,为积累语言拓宽路子。
班级借书都是由老师去筛选,把好质量关,这样便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择定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籍。
各个班级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有的班级开展“课前三分钟练说”口语交际活动,学生把每天发现的校内外的大事、好事、新鲜事进行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帮助学生养成了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于红老师的班级,约定每个星期三下午,每个同学都带一本课外书来学校,在一节阅读课中,大家有序地读书、交换书,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大家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最后继续互相交换书。
就这样,为学生提供读书,借书、交流感受的机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在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于红老师还设计了《小背篓读书报》,为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交流读书体会创造了平台。
(3)、活动中创造素材。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为学生创造一个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娱乐环境来引导他们习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麻连芳老师的做法得到成员们的认可,她在春季,组织学生郊游;秋季,带领学生外出野炊;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干干家务;在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如风筝比赛、还乡长跑;平时,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如慰问老人、参观访问等等。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朱晓霞老师在教学《影子》一课之后,我们组织学生作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痛快地玩上一阵,在玩后谈谈感受。
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活力、充满情趣的生活世界,在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学会观察、体验、积累习作素材。
教材中有些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好下笔,如: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中的写话训练《我们来合作》。
因此,教师应结合习作的内容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相关有趣的活动。
活动前,进行观察指导,布置观察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记录。
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如组织学生玩玩“二人三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后让学生说说合作的快乐,学生动笔时就有话可说
了,刘艳红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实验证明,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所以我们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习作课题特色活动之外,我校还结合元旦、三八、五一、六一、十一、中秋等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例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歌颂祖国征文大赛”、“经典诗词诵读”等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参研老师的教研能力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习作能力素养。
(4定期交流素材,形成习惯。
学生积累素材,就是把自已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可作为写作内容的有关材料搜集起来,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作文时选择,运用。
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积累的素材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这个同学听到的故事,那个同学不一定听到。
而那个同学看到的事情,这个同学也不一定看到。
通过定期召开素材积累交流会
的形式,可以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
在交流会上,学生把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素材念给大家,这样拓宽了听的途径,扩大了信息的来源,扩充了学生的素材内容。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交流的目的,课题组设计并创办了面向农村小学生的读物—《小蝌蚪作文报》,这份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文报,不仅有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材料即写法指导,也设了专栏用来刊登学生的作品及收集的素材,每月一期的作文报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天地,也是学生最期望的一个份礼物。
(5尝试了利用电脑进行收集素材和习作的实验。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网络是个新生事物,很好奇。
我们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有目的收集习作素材。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中丰富的习作素材进行习作练习,并能利用电脑的各项功能——下载、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当学生掌握了电脑采集的基本方法,就能够用相关操作修改文章,会简单排版,将部分优秀作品在网站上发表,或以邮件形式发送到作文报邮箱。
这样大大提高了作文的效率。
不仅开阔了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拓宽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目的。
通过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
因此,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应用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如薛成义老
师设计的采集卡,上课前将制作好的采集卡及事先选好的范文,“广播”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采集。
(以下是薛老师设计的采集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