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东营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1937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
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的人是()。

A.卡特尔
B.塔佩斯
C.奥尔波特
D.霍兰德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考试
D.作业
3.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确立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B.选择和培养了得力的班干部
C.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
D.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4. 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主要是()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掌握概念
5.通过实验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的心理学家是()。

A.斯皮尔曼
B.艾宾浩斯
C.斯腾伯格
D.麦克里兰
6. 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其中杜威倡导的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实验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7.下列属于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是( )
A.复杂性、创造性
B.局限性、区域性
C.自觉性、感化性
D.传递性、短暂性
8.某人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

其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9.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10. 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印象
11.
第3题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是()
12.“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

A.条件反射
B.心境变化
C.应激反映
D.情感变化
13.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14.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创造性
15.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A.加强德育
B.发展智力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健康第一
1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17.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被称为()。

A.愤怒
B.激情
C.应激
D.心境
18.下面测试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的是()。

A.罗夏克墨迹测验
B.句子完成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19. 下列谁的理论是人格的类型理论?()
A.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B.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C.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D.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20. 根据动机的性质与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划分为()
A.生理型与社会性
B.高尚和低级
C.长远与短暂
D.主导性与辅助性
二、填空题(20题)
21. 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22.我国1902年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__。

23.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24. 了解与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_______两方面。

25.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_______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26.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教育、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7.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___。

29. 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_______和_______。

30. 表象是从_______到_______的过渡阶段,是_______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

31. 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32. 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33. 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_______和_______。

34.填空题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的意义是否了解,把识记分为______和______。

35. 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除以__再乘以100。

36. 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________。

37. 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要:一类是_______,一类是_______。

38. 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________的规律。

39.记忆过程包含___、___、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40. 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三、论述题(5题)
41.论述人格形成的因素。

42.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说明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43.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44.联系实际分析如何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情绪。

45.如何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四、论述题(5题)
46.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47.试述我国新课程设置的特点。

48.试从注意品质简析新手手忙脚乱容易出错的原因。

49.试分析态度的理论。

50.试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五、辨析题(5题)
51.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52.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不存在着差异。

53.因为注意可以分配,所以人可以任意地同时进行任何活动。

54.校内学习竞赛对不同成绩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相同的。

55.“专家未必名师”。

六、(5题)
56.德育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

A.A.认识
B.情感
C.意志
D.行为习惯
57. 素质教育是面向______的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58.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59.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顺从
60.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创造能力
B.观察力
C.记忆力
D.抽象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
1.C
2.B
3.C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集体舆论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

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4.D
5.B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6.A
7.AA
[解析]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1) 复杂性、创造性。

(2) 连续性、广域性。

(3) 长期性、间接性。

(4) 主体性、示范性。

8.A
9.A
10.A 此题主要考查表象的概念,但表象、想象及后象三个概念容易混淆。

表象与想象的主要区别看形象是否是“新”,表象是过去的形象,而想象则是对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

11.A
12.B
13.B
14.D
15.B
16.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17.B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如狂喜、暴怒、恐怖、绝望都是激情的表现。

18.D
19.D
20.D
21.混合课混合课
22.壬寅学制
2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学生集体学生集体
25.社会问题社会问题
26.社会家庭
27.概念,判断,推理
28.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9.独立性新颖性独立性,新颖性
30.感知思维认识感知,思维,认识
31.强制性强制性
3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33.评比操行评定评比,操行评定
34.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35.智龄(心理年龄) 实龄(生理年龄)智龄(心理年龄) 实龄(生理年龄)
36.夸美纽斯夸美纽斯
37.匮乏需要成长需要匮乏需要,成长需要
38.先快后慢先快后慢
39.识记保持
40.生活化生活化
41.(1)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只有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优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此外,校风、班风、教师的言行等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5)个人主观因素。

环境因素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本题要点明确,但要具体解释说明。

42.(1)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

②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为了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

③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在教学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教材,领会理论。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③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知识的巩固与保持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自如地运用知识,它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过程中专门的知识巩固工作就是各种形式的复习。

⑤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它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

(2)结合实际分析论述。

43.(1)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①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世界观。

②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遵守纪律等良好人格特征。

③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采用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2)结合教育实践论述。

44.(1)知觉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自己的注意。

(3)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4)主动运用语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解析】此题属于理论联系实际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事例来说明。

45.在实际的课堂环境中,主要存在着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

在竞争型目标结构中,团体成员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
性,只有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人,则降低了某一个体成功的可能性。

在合作型目标结构中,团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团体中某一人达不到目标,则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

在个体化目标结构中,个体是否成功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对学习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

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

46.(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
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47.在课程结构方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8.注意的品质之一是注意的分配,即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一个新手容易手忙脚乱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并不能做到很好地分配自己
的注意。

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者
自动化程度。

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的进
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好。

相反,如果人们对要分配注意的几种活
动都不熟悉,或者这些活动都较复杂,那么分配注意就比较困难了。

新手正是对各项活动都不熟悉,所以容易手忙脚乱。

49.(1)态度的学习理论。

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

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

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

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

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

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

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

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

因此是暂时的。

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

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

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

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
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
持久,不容易改变。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
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
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

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

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
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现象。

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现象,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
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

它通过以
下几种途径:
①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②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二者的重要
性或者强度;
③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
新认知或者理由。

50.(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促进学生的体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
(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51.错误。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该观点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52.错误。

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根据能力表现的早晚,一
般可分为:能力早熟、能力晚熟、一般发展。

53.错误。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与他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有关。

(2)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

54.错误。

校内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影响不同。

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名次;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的影响甚微,因为成绩极优者会认为自己无需努力也能成功,而学习落后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努力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55.正确。

专家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这只是作为名师的基本条件之一。

作为一
个名师,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
技巧。

56.D
57.全体学生全体学生
58.C
59.A解析:本题从其概念上去看,B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帧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C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D顺从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别人指挥的心理现象。

而A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与调节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所以根据概念答案应选A。

60.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