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讲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讲课件
目录•防灾减灾日背景与意义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挑战•防灾减灾政策法规及体系建设•灾害预警、响应与紧急救援机制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展示
•总结与展望:共建安全美好家园
01防灾减灾日背景与意义
1 2 3通过设立全国性的防灾减灾日,引起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助于推动国家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加强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推动防灾减灾事业发展
通过宣传和纪念历史上的重大灾害事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抗灾精神,激发全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斗志。
传承和弘扬抗灾精神
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
历年主题回顾与影响
2021年主题
01
“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该主题强调了防范化解灾
害风险在保障安全发展中的重要性,推动了全社会对灾害风险的关注和
应对。
2022年主题
02
“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该主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减轻灾害风
险,保护我们的家园,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2023年主题
03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该主题强调了防范灾害风险在推
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关注灾害风险与经济社会发展
的密切关系。
2024年主题解读
•主题:“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共筑安全美好未来”:2024年的主题聚焦于韧性城市建设,旨在通过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构建安全、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这一主题既回应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也体现了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对防灾减灾的高度重视。
通过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02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挑战
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等,具
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气象灾害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
包括风暴潮、海啸、海冰等,对沿海地区影
响尤为严重。
海洋灾害
如病虫害、鼠害、疫情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生物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特点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灾害频率增加
影响范围扩大
损失程度加重
灾害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跨区域灾害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不断加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03
02
01
近年灾害发生情况统计
A B C D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预警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
在偏远地区和基层社区。
公众防灾意识薄弱
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不足,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
应急响应机制在应对重大灾害时显得力不从心,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灾后恢复重建困难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面临资金、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03防灾减灾政策法规及体系建设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该规划明确了国家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该条例规定了自然灾害救助的原则、制度、措施和保障,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该法规定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体制、机制和措施,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介绍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实施情况
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各地政府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
则和应急预案,确保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实施。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地方政府注重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
提高基层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形成了政府
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国家注重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通过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国家层面建立了由应急管理部牵头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地方层面也相应建立了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组织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大量应急预案,涵盖了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救援队伍建设
国家层面组建了多支专业救援队伍,地方层面也积极组建地方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防灾减灾体系构建与成效
04灾害预警、响应与紧急救援机制
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途径
预警信息发布
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
中心通过专用网络,及时发布各类灾
害预警信息。
传播途径
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
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确保预警信
息快速、准确传达至公众。
应急响应等级
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等级。
响应流程
启动应急响应后,各级政府和相
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迅速组织
救援力量,开展抢险救援、群众
安置等工作。
协调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
参与的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互通,提高应对灾害的整体
效能。
应急响应流程与协调机制
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的
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救援队伍建设
根据灾害类型和救援需求,合理配置救援装备,包括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照明设备、通信设备等。
装备配置
定期开展救援队伍的培训与演练,提高队员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培训与演练
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及装备配置
05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
地震
洪水
台风
火灾
常见灾害自救方法
01
02
03
04
寻找坚固物体躲避,保护头部和颈部,震后迅速撤离到开阔
地带。
向高处转移,避免涉水行走,远离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
关好门窗,避免外出,远离玻璃、广告牌等易碎物品。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寻找安全
出口,低姿势逃生。
优先救助生命垂危者,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呼救原则
呼救技巧
心肺复苏术(CPR )
止血包扎
利用手机、手电筒等发光物体发出求救信号,敲击金属物品发出响声。
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术,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步骤。
学会使用三角巾、绷带等物品进行止血和包扎伤口。
互救原则与技巧传授
应急避险场所选择及注意事项
应急避险场所选择
优先选择开阔、平坦、不易受灾害影
响的场地,如学校操场、公园绿地等。
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听从指挥,有序撤离;不要
拥挤、推搡,避免发生踩踏事故;注意
避险场所的安全标识和指示牌,了解安
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
06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展示
03
推动公众参与
社会组织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推动更多人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
01
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
社会组织通常具备专业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政府和社区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02
弥补政府资源不足
社会组织可以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弥补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资源不足,提高整体应对能力。
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企业参与防灾减灾的案例分析
阿里巴巴集团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政府提供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支持,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为
受灾地区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其通信技术优势,为灾区提供应急通信保障,确保灾区与外界的通信畅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保障灾区油品供应,同时组织员工参与救援和
灾后重建工作。
志愿者队伍在行动中的贡献
提供人力支持
志愿者队伍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集结,为灾区提供大量的人
力支持,协助政府和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
传递正能量
志愿者在行动中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
量,激发更多人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
促进社会和谐
志愿者队伍的参与和付出,有助于缓解灾区民众的情绪和压力,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7总结与展望:共建安全美好家园
本次宣讲活动回顾总结
宣讲主题明确
本次宣讲活动紧扣“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全面深入地阐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宣传形式多样
通过现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使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提高了宣传效果。
听众反响热烈
宣讲过程中,听众积极参与互动,对讲解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现场氛围热烈。
完善法规体系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相关法规和政策,为防灾减灾工作提
供有力保障。
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防灾减灾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
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
强化宣传教育
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
力。
未来防灾减灾工作展望
03
02
01
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安全美好家园
政府主导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
推动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
社会参与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形
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个人行动
每个人都要树立防灾意识,学习掌握基本的防灾
技能和知识,做到自救互救、共守家园。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