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共10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共10页
word资料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
北京和巴黎, 作为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城市性质。

两者均为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

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北京是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

尽管受到不同文化与规划理论的影响但两个城市在空间形态及其布局上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最著名的就是两座城市的轴线构图。

作为东西方两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和巴黎在旧城布局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范围均由历史上形成的最外圈城墙确定(原先的城墙已改成了环路) 市中心布置王宫和重要的宗教建筑(北京为故宫;巴黎为城岛上的圣母院和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 并采用了轴线构图(尽管轴线的表现方式及形成历史各有千秋) , 旧城区周围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 巴黎的布洛涅和班森诺公园)。

城市的轴线不仅是对城市主要道路的一种升华,而且是城市设计的高潮部
分,使得很多城市的道路、建筑及景观布置均围绕着它展开。

北京和巴黎的轴
线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
们的型式都很清晰清晰且规模宏大;它们都有宫廷建筑统领的建筑群,并且空
间有序,高潮迭起;它们都经过人工的精心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归于其上,
而非自然堆砌形成。

但是,由于它们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体态,所以给人
的感觉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将就此分别对北京和巴黎两条城市主轴线的特点
3.3.1两种形成过程——两种结果
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着不一样的形成过程。

北京的轴线是通过城市的整体
规划自上而下形成的,更多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加注
重象征意义,给人带来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而巴黎的轴线则不然,虽然也是
自上而下形成的,但是其产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时期逐渐形成,所
以其演化过程除了君主意志以外,也将民众的使用考虑在其中,除了给人以奢
华之感以外也将城市的浪漫融入其中。

轴线的概念和定义
轴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而且现在仍被普遍运用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狭义上的轴线指的是中轴线,尤指中国传统城市中统领全城布局的对称轴,《土木建筑工程词典》认为,轴线是建筑群体或一栋建筑的布局中可分成对称或均衡两部分间的中线,就是狭义上给轴线下的定义;《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指出:连接空间中的两点得到的一条线,形式和空间等要素沿线排列。

作者以为城市的轴线式构图,关注的是轴线与城市结构的关系,故可理解为均衡与统领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构成的线型结构性要素。

轴线的作用
通过定义,不难发现轴线在城市中的意义就是可以统领城市空间的形态构成,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具体而言,可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控制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轴线的性状决定城市的基本格局(网状、放射状);②组织城市空间序列——轴线上虚与实的组合与交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序列;③形成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天际线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依赖于城市轴线的构架;④展现城市标志——壮丽的城市空间轴线本身就兼具城市景观与认知地标的作用。

城市发展比较
回顾两座城市的发展的发展历程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京有80多年的建都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最早是在燕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发展起来的。

最初进行都城规划是在元代,其后经明清两朝修建逐步完善,但轴线式的城市构图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性改变。

而巴黎的建都史则长达1200多年。

最初是从塞纳河上的城岛发展起来的, 城岛之所以成为最早的居民点主
要是出自防卫的要求。

此后城市不断在自发增长中膨胀,仅城墙就经历过六次扩张,只拿破仑时期开始才进行局部改造,拓宽道路开辟轴线。

从城市的建设来看,北京定都之时就有全面完整的规划。

中轴线上的建筑前后布置空间搭配及高低错落全都通过统一考虑,自上而下一次建成。

与此相配合, 城市道路也采取了正向的方格网体系,规制严整、主从有序。

而巴黎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的自发增长, 随着城市的膨胀城墙一共经过6 次扩张,城市的街道通过自发成长为网状格局。

从拿破仑时期开始,在旧城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拆除城墙修建环路,拓宽道路开辟轴线。

今次探讨的主要是明清两代形成的北京城和到十九世纪为止建设形成的巴黎城市,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时间段,是因为到这两个时期两个城市的轴线式城市构图已基本成熟。

城市功能布局
属于自上而下的一次性规划而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统领全城,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修建,从南至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皇城大明门(大清门)--御街千步廊--(T形广场)--宫城南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宫城北门玄武门—景山—钟楼—鼓楼。

轴线全长7.5公里贯穿外城、皇城、宫城,至高无上的王权的六座宫殿遵循前朝后寝的礼制思想坐落其上,人工堆筑而成的景山,则是位居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既合理利用开挖护城河的土石,也迎合了吉地背山面水的风水学说。

沿轴线两侧布置有城市重要的宗教建筑和行政办公机构:城南中轴线起始处的永定门内左右两侧兴建的天坛、山川坛(先农坛),以
及在内城外东、西、北三面分别建的日、月、地坛拱卫皇城(图3-6),表现出崇拜天地、天体的宇宙论、自然观,而天、地、日、月居皇宫四方的象征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基本的宇宙中心论观念;太庙、社稷坛位于端门至午门中轴线两侧紧挨宫城,“左祖右社”的地位更加显要;遵从“左文右武”制度,皇城南门外中轴线左右两侧规则的部署了国家行政机构,东侧有文职六部及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等,西侧是武职五府等,宫城内东堂(文华殿)、西堂(武英殿)、东六宫、西六宫等配殿,都严谨按照礼制要求在中轴线上六大主要宫殿的两边对称排布且建筑的型制、规模等都依礼制要求而建表达其相应的附属地位。

总的来讲,城市的统治机构区域是按照礼制的规划要求以轴线为依托的形态布置在城市的中间位置。

但这样的布置方式也使庞大宫殿区犹如一道屏障,影响到城市东、西部之间的交通联系,因此没有按照“面朝后市”的方式布置商业区,而是在皇城东西南北四侧均有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前门大街的商业中心。

除此之外的城市区域则多为居住建筑,由城墙分割为内城的居住区与外城的居住区。

虽然一墙之隔,但居住者的身份地位决然不同。

值得关注的是,内城中布置着许多皇亲国戚居住的王府。

这些王府是内城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但是也恪守着礼制,府宅的等级遵循祖制,所有建筑及细节的尺寸都定出了低于皇宫中相应建筑规格的最高标准,它们的位置选择也要避开城市代表皇权的中轴线,分布在内城的东西两侧,以示他们臣服与圣上。

从广场延伸或发散出去的放射性道路轴线,实质上发挥了这条东西向主轴和整个城市体系之间的联结作用
巴黎的城市中轴线位于塞纳河右岸,自西向东依次为:卢浮宫--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绿化)--小圆形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贵族府邸)--星形广场。

巴黎的城市轴线是基于原有城市空间基础上不断进行规划改造形成的。

始建于路易十四时期,以象征王权的卢浮宫为基准和起点,此后,轴线上又加入星形广场、协和广场和小圆形广场构成了轴线上主要开放性节点。

在奥斯曼规划改造时期
又以城岛(罗马古道跨越塞纳河的地方)为基点,开拓了一条南北向的城市次轴,与东西主轴垂直相交与协和广场出。

这样就构架了统领全巴黎城市空间结构的“十”形轴线体系,将原有的东西向主轴线、岛城、塞纳河联系成有机整体。

不同于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中央建筑群对称布置,巴黎的城市轴线位于右岸西侧,宫殿出于防卫需求临近塞纳河,不追求正南北方位。

又由于建造时间不同,除卢浮宫丢勒里宫建筑群正中坐落在轴线西端,其他宫殿大多零散布置在轴线两侧,不是严格对称布局,它们的所有者也可以是国王或贵族,可互相转增如爱丽舍宫原为一位伯爵的私人住宅,后来几经辗转到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手中,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

其中既有提供休闲娱乐的商业大街(塞瓦斯托波尔大街及其周围店铺(见图3-19a))也有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中央大市场(见图3-19b))。

与北京城中商业由于避让中央的统治机构而散至四隅不同,巴黎这种居中型商业布局,体现出巴黎对实用性的专著。

和北京一样的是,居住功能填补了右岸剩下的空间,而巴黎的居民也会依据身份等级而分区居住,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分区并没有用高墙进行明确的分隔。

富人居住在城市中心地段,平民所居住的区域则在远离中心的城市边缘,这里地租便宜,只是靠近城墙。

塞纳河的左岸由于远离城市轴线,相对与右岸来说建设的较晚,因此在建设中出现了景观设计和功能划分的思想,主要集中有文化教育和军事两大功能。

综上,巴黎区域划分体现出了两个特点:a)相对于北京来说更加注重实用
功能,并不是按礼制分区b)由功能综合性区域向功能主题区域转变。

随着城
市的发展和18世纪规划思想的引入,城市逐渐从功能综合型区域向功能主题型
区域转变,左岸出现了将军事和文化建筑分别集中布置的方式。

这与古典主义
出现,巴黎产生了理性的规划思想有关系
塞纳河由东向西成几字
形穿越了巴黎,将巴黎分成了左岸、右岸、中心岛屿三个部分。

波旁王朝开始,随着古典主义的诞生,巴黎产生了理性的规划思想,
但由于右岸老城区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对其只能进行小范围的规划改造,而左岸的新建区域则有意识的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划分。

对主城区进行了“大拆大建”的改建,大量的运用了巴洛克式的规划手法,用放射式的道路轴线网络将宫殿、政府、纪念建筑、广场、绿地、林荫道、水面等景观性构成要素联系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美化市容的目标。

社会文化背景
15世纪末,法兰西国王在新兴资产阶级的帮助下有效抑制了封建贵族割据
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自此,由于王权色彩的日益浓重,同时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定推动,法国宫廷文化得到大力发展而成为民族文化的主流,一直影响到17世纪绝对君权体制下古典主义的盛行。

以追求人文理性、几何秩序为指导的文艺复兴的规划手法,在法国被融入了表达权利和功绩的强权思想,思想与手法的顺利结合成为巴黎城市中轴线象征体系建立的强大基石。

古典主义本身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同时也符合资产阶级理性的美学追
求和机械的自然观,所以在国王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法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强调秩序和主从关系的城市轴线,开始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发挥作用。

巴黎布局方式和北京不同,由于城市的形成方式为依傍塞纳河自然聚居,
因此在城市形成伊始就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随机性很强,无礼制色彩。

巴黎的轴线系统主要形成于拿破仑三世的绝对君权时期, 以后的城
市建设延续和发展了这一轴线系统。

可以说, 对君权的强调导致巴黎的轴线系统具有和中国相似的中心性。

所不同的是, 巴黎的城市轴线串联着丰富的公共空间、水面和绿地, 使城市空间具有更强的开放性。

除主轴线外,还有很多副轴自主轴放射开去,连结许多著名建筑和广场, 形成对景和借景(图10 - d) 。

轴线要素
轴线影响的城市布局
轴线上的空间形态
轴线蕴含的社会文化
其四,中轴线上空间的虚实对比、收放对比,带来了视觉感受上视线的远近对比、视野
的宽窄对比,也在人的心理上塑造了一种不断“期待→满足”的隐性轴线,加上虚实之间穿插布置的多种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建筑小品,如:牌坊、华表、桥梁等等,使得中轴线长而不单调,规模巨大而又主次得当、秩序分明。

18世纪下半叶香榭丽舍大街基本建设完成,以小圆形广场为转承点,大街向东是满种核桃树、长约800米的软界面,往西是以林荫道两侧的贵族府邸为主的长约1300米的硬界面,两种连续界面既有助于轴线形态的完整,又避免了单一实体界面的单调。

3
1 相似性
北京和巴黎均以其城市轴线在世界享有盛名两条轴线在组织上也确有一些相似之处
同时两个城市的主轴线上都布置了最重要的建筑群。

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和巴黎主轴线上的卢浮宫均为原来的皇宫或王宫所在地。

这两组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京故宫的建设可追溯到明永乐十五年( 14 17 年) ; 最早的卢浮宫创建于1 19 0 年(现已无存) 现存最早部分可
上溯至1 5 4 6年弗朗西斯一世时期此后又经过历代帝王特别是路易十四、拿破仑一世和三世的重建与扩充。

两组均为城市最大建筑组群(故宫占地面积7 2 公顷; 卢浮宫4 5 公顷) 。

古时它们为皇权或王权的代表是至高无上的禁地;
2 差异性
尽管北京和巴黎在构图轴线等方面有这样一些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城市的形成历史殊异.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其差异的表现要比共同之处突出得多。

2 . 1 历史形成从历史的形成上看北京无论是中轴线还是与之呼应的整个城市空间体系, 都是统一规划一次建成; 巴黎则相反作为一个历史上自发生长的城市从古代直到漫漫中世纪, 本无所谓城市轴线.只是从17 世纪开始,经过不断的整治才逐渐在纷乱的旧城中理出一点头绪。

3 . 2 . 2 现代演变
从演变的角度来看北京自从明清两代定型之后除了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和尚在规划建设之中的北轴线外. 在中轴线上并没有更多的拓展。

相反,原有的城市空间特色和轴线体系却在迅速消失。

作为烘托中轴线的外围城墙及东西对称布置的城门及角楼先后拆除自东四至磁器口和自西四至菜市口两条辅助轴线上的标志物( 牌楼、城门)也荡然无存甚至位于中轴上的前门桥、牌楼及正阳门瓮城也不复存在。

城市固有的特色和原来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而巴黎的城市轴线却从无到有处在不断丰富与积累的过程中不但越积越多且代表了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如卢浮宫为16 世纪的建筑卢森堡宫建于17 世纪, 协和桥属1 8 世纪凯旋门广场与协和广场成于19 世纪,夏约宫已进入20 世纪等。

组织机制
由于北京是一次规划建成加上城市所在地形比较平坦, 因而轴线及街道格网均为正向布置
布局严整、气势恢宏: 巴黎则不同由于城市位于被主要河流一分为二的一片地势起伏的丘陵地带上各轴线是在自发形成的不规则城市基础上逐渐改造而成因而除了一段不长的正对天文台的卢森堡宫轴线因为是最早的本初子午线通过地为正南北向外, 其他包括卢浮宫至拉·德方斯新区的主要轴线在内都不是正向(有的大体与河平行如主轴线, 有的
则在不同地点与河正交如夏约宫一华沙广场一伊埃娜桥一埃菲尔铁塔一战神广场公园一军事学院轴线和大、小宫一亚历山大三世桥一荣军院广场一荣军院(圣路易教堂) 轴线) ; 除了最短(不足1 公里) 的波旁宫一马德兰教堂轴线与城市主轴是成直角正交外轴线之间也很少有正交的关系;从平面图上看,这些轴线可说是方向各异、长短不一既无规律可言彼此间也看不出有多少对应关系很多干脆就是孤立的一小段和北京那种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布局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见图7
3 . 2
4 空间形态
巴黎轴线主要由道路组成本身具有开放的特点通透性很强。

站在卢浮宫院内的小凯旋门下极目远眺.可通过丢勒里花园和协和广场一直看到星形广场( 即戴高乐广场)上的大凯旋门从大凯旋门处又可以看到拉·德方斯新区的天际线。

而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群( 如故宫、景山)大都采用院落式布局, 中轴本身并不能自由穿行相对来说比较封闭。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轴线上建筑的认知程度。

清华大学学生沈加锋在19 8 8 年底对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做了一次调查在回收的问卷中仅有1 /5 大略勾勒出中轴线的形象( 包括
用文字)。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建筑是故宫和天安门广场(达95 % ) ; 从故宫向北知名度逐渐下降, 知道钟鼓楼的已不足4 0% 。

因封闭空间造成的遮挡与交通不便显然是造成建筑识别率低的根本原因。

同北京相比, 巴黎各轴线的关系虽然从平面上看去有些凌乱, 但实际上人们还是尽可能地利用了对景和借景的效果。

如夏约宫一埃菲尔铁塔一军事学院轴线虽然和城市主轴在平面上没有任何交会关系但都以拉·德方斯新区作为远景大、小宫一荣军院轴线和主轴虽然只是斜交但巧妙地通过跨越塞纳河的亚历山大三世桥以荣军院圣路易教堂的弯顶作为对景。

轴线本身各种元素的开敞效果和这种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精心组织结合在一起, 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景观。

站在协和广场中央的方尖碑旁向各个方向望去都能看到激动人心的景色在北面通过近景的喷泉雕刻可以看到广场边上加布里埃尔设计的两个完全对称的华美府邸,它们中间
的王室大道正对着马德兰教堂的宏伟立面: 南面,塞纳河对岸的波旁宫与马德兰教堂遥相呼应,在它的一边远景天空上显现出埃菲尔铁塔的巨大侧影东面,通过夸瑟沃克斯’‘飞马上的墨丘利’‘等两组动态鲜明的大理石雕刻可以看到丢勒里花园里面的水池
、草地、喷泉和雕刻: 西面宽阔的香榭里舍大街渐次升起, 巨大的凯旋门雄踞在它的尽端高处。

所有这些群体效果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4 城市轮廓线及其保护比较
4 . 1 轮廓线特色
从总体上看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轮廓线可说是非常相像: 两座城市历史上均为水平方向发展
于平缓的城市廓线之间点缀着若干制高点以此确定廓线的节奏并形成市内主要的景观视廊。

但从具体表现上看差异也很明显。

首先从建筑上看北京自元代建都至清朝末年, 由于主要采用木构城内建筑多为一层的四合院民居。

紫禁城内的建筑虽等级高开间、面阔、高度都大于普通百姓用房但多数仍为一层。

巴黎虽然也是向水平方向发展但由于采用砖石结构. 住宅大多为6 层左右的公寓式楼房, 和北京相比城市建筑要高出许多。

由于采用了钢铁作为城市制高点的建筑一一埃菲尔铁塔高3 0 0 多米,远远超出高40 多米的景山。

其次由于地形不同,北京与巴黎城市制高点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北京地形平,坦制高点主要由建筑本身决定。

城内的高大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轴线和城墙上如城门楼、主要殿堂、钟鼓楼等。

甚至连景山也是堆土而成,是人为的城市制高点。

因而和平面一样. 北京的廓线布局也非常规则呈现出中间稍高、两侧平缓的外形。

相比之下巴黎的地形就要复杂得多。

不仅有塞纳河贯穿全城,两岸也是地形起伏有很多小丘。

作为城市制高点的几个建筑,如大凯旋门、圣心教堂、先贤祠等都是随地形布置, 建在自然丘顶上没有多少规律(凯旋门所在的星形广场由于城市主要干道穿过, 在建设过程中还铲低了6 米,和景山平地堆土的情况正好相反) 。

东西方社会文化传统背景下城市历史轴线的异同
从上文中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上看,蒙古帝国定都北京与巴
黎成为法兰西王国首都
有着某些相似,可见,对地理和交通条件的综合评估以及对经济、军事前景的预测,同样是
左右着这两个代表东西方不同文化的都市的选址的决定要素,在这一点上,有着不同文化图式的人却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

那么,在定都之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虽然都运用轴线要素来统领城市的空间结构,不同的历史积淀、时代背景终究反映在城市空间中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透过这些差异性,北京和巴黎的实例也向我们展示了轴线这一空间控制要素在不同社会文化传统背景的城市中发生、发展的自身逻辑体系的共性。

㈠差异性
首先,从轴线的历史积淀上看,北京的中轴线源于在中国之前已经沿用近千年的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结构体系,已经有史料的明文记载和先例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巴黎轴线则是起步于轴线手法真正运用于西方城市整体布局的初期阶段——北京具有先验性,而巴黎更具创新性。

在轴线的深层结构中,中国的轴线受历史性因素影响较大,西方则更具有时代性。

其次,从轴线在东西方最初形成的时代背景来看,受当时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
结构的影响,城市空间轴线的形态、结构不同。

中国的城市轴线成形于宇宙论、自然观主导人类思维的阶段,象天法地的朴素认知方法,形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天圆地方说”、宇宙中心论等主要内容,而对北极星的天体崇拜和风水学说、易学说的思想指导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对中心感、正南北向的追求,所以,南北单一指向的对称轴线“┃”因为同时能满足中心感和正南北向的心理需求而成为城市空间的组织要素;而西方的城市轴线却是成形于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推崇理性与几何化规划原则的余波未平,教廷和专制君主又都要极力炫耀自己的中央集权,所以西方轴线的原型是集几何中心、心理中心于一身的相交轴线“╋”,因其并不受地理方向的限制而发展形成轴线放射手法(可参见1.2.2(三))。

再次,从各自发展的总过程上看,东西方轴线的发展契机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