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黑龙江各市县土壤类型介绍

黑龙江各市县土壤类型介绍

黑龙江省个市县土壤介绍佳木斯市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

主要土壤有: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沼泽土泥炭土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大部分土壤具有热量高、透性好、质地轻、地势平的优点。

主要土壤有:暗棕壤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草甸碱土砂土大庆市黑钙土:主要分布于大同区的大同镇,八井子乡,高台子镇,庆阳山平岗地带,以及萨尔图区和杏树岗乡一带的平地和平缓坡地草甸土:在全市各地均有分布,草甸土类是大庆市比较肥沃的土壤,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势地平,地下水位较高,盐碱土:盐碱土占总面积的11.99%大部分为牧业用地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大同西部的兴隆泉乡,双榆树乡和三环公司的五分场,三分场,在大同区的太阳升镇,高台子镇,让胡路区和喇嘛甸镇也有少量的分布沼泽土:大庆市沼泽土面不大,目前多为苇塘。

牡丹江市牡丹江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地处张广才岭东侧,大陆性季风气主要土壤有: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火山灰土等七类兰西县兰西县从全县土壤来看,土壤质量属中等。

兰西县土壤共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河淤土、砂土、碱土黑土类主要分布在呼兰河以东的临江、长岗、长江、兰河4个乡镇和中部地区的北安、红光、兰郊、康荣、榆林5个乡镇的沿河岗地。

黑土是兰西县耕地最好的土壤类型,黑土层厚,腐殖质含量高,土质结构好,养分较为丰富。

黑钙土类是全县分布广、面积大的土壤类型,各乡、镇都有。

呼兰河以西较多,呼兰河以东分布较广,这类土壤外形基本与黑土相似,但土壤腐殖质积累少于黑土,内部具有石灰反应,呈微碱性,犁底层更为突出,容量增大,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降低,土壤粘重、紧实,通气透水性不佳.耕性不如黑土。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呼兰河两岸的河滩地、低阶地及岗坡下部开阔的低平地上,它是仅次于黑钙土分布广、面积大的又一土类.沼泽土类主要分布在河滩地和低阶地的局部洼地中,大部分不适合农业生产。

砂土类主要分布在呼兰河两岸,绝大部分不适合农业生产。

东北黑土的形成和特点

东北黑土的形成和特点

二、黑土的形成
2. 形成特点
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夏季: 矿质化 冬季: 腐殖化
彻底的脱钙过程
降水充沛,无钙积层。
三、黑土的性质
1. 土体构型
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层
A层
过渡层 淀积层
AB层 B层 C层
母质层
三、黑土的性质
暗棕壤的土体构型
腐殖层 淀积层
A层 B层 C层
母质层
草原土壤 - 舌状分布型
森林土壤 - 表聚分布型
黑土的形成和特点
一、黑土的分布
二、黑土的形成
三、黑土的性质 四、黑土的利用和保育
一、黑土的分布
黑土分布于44~49ºN,125~127ºE之 间,具体分布在乌克兰、美国的密西西比 河流域的中部平原和我国东北的黑龙江、 吉林两省的中部。
二、黑土的形成
1. 形成条件
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450~600mm; 生物: 草原化草甸,称为“五花草塘”; 母质: 黄土状亚粘土; 地形: 平原和波状起伏的山前台地; 时间: 每形成1厘米黑土需400年左右的时间。
三、黑土的性质
2. 理化性质
质地:壤质 结构:团粒状结构 有机质:含量较高 PH:中性至微酸性
四、黑土的利用和保育
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养分丰富,结构良好,
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黑土开垦前几乎没有土壤侵蚀,开垦为农地
后,如果开发利用不合理,则会造成严重的
土壤侵蚀。 黑土的保育——保护性耕作。
夏季
冬季

辽宁省土壤状况

辽宁省土壤状况

辽宁省土壤状况土壤区域分布是指由于中小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和成土母质等区域性成土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土壤有规律的变化。

根据地貌和土壤组合特点,辽宁土壤的区域性分布可分为辽东山地丘陵区、辽西低山丘陵区、辽河平原区3种类型。

一、辽东山地丘陵区辽东山地丘陵位于长大铁路线以东,为长白山山脉的西南延续部分,包括大连、丹东、本溪、抚顺市的全部和铁岭、辽阳、鞍山、营口市的东部。

全区可续分为东北部山地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2个类型。

(一)东北部中低山地区本区山体较高,沟谷发育明显,水系多呈枝状伸展,沿水系自山顶至谷底发育的土壤多为枝状分布,土壤组合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山的中上部分布着酸性棕壤或棕壤性土,下部分布着棕壤,在坡脚或能缓坡平地上,受侧流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形成了潮棕壤,呈窄条带状,面积较少.河流两岸分布着草甸土.河滩洼地和河谷洼地分布着沼泽土和泥炭土。

部分耕地在长期水耕熟化条件下形成了水稻土。

低山丘陵缓坡和平地上有白浆化棕壤分布。

(二)、辽东半岛丘陵区本区主要为低山丘陵,由于山体不高,丘陵上部无酸性棕壤发育。

相反,受地质过程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大部分丘陵的上部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土壤侵蚀严重,发育着大量的棕壤性土、粗骨土或石质土,由丘陵中部向下至谷底,发育的土壤与辽东北山地区大体相同,依次为棕壤、潮棕壤、草甸土、沼泽土和水稻土。

另外,在富钙的石灰岩风化物和部分黄土母质上还有褐土发育.所以,该区土壤主要为枝状分布,粗骨土、石质土和棕壤性土之间存在复区分布;由石灰岩残积物发育的褐土呈岛状分布。

二、辽西低山丘陵区本区包括朝阳市的全部和阜新市、锦州市的西部。

南部以松岭山脉为界,是棕壤与褐土的过渡地带,相互间呈镶嵌分布,甚至犬牙交错,全区土壤组合有3种类型。

(一)、努鲁儿虎山和松岭山地西麓低山丘陵区由于本区成土母质主要为富钙的石灰岩、钙质砂页岩和黄土母质,所以土壤呈以褐土为主的枝状分布.除较高山地上部有棕壤或棕壤性土分布外,一般的低山丘陵上部分布着褐土性土;下部为褐土、石灰性褐土;缓坡坡脚分布着潮褐土;河谷平原分布着潮土。

高考地理东北平原知识点

高考地理东北平原知识点

高考地理东北平原知识点东北平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地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将介绍东北平原的地理特点和农业发展情况。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的部分地区。

这片平原地势低平,海拔较低,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

平原的南北宽度约为400公里,东西长度约为1000公里,总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

东北平原的地势特点是平坦,平原区域占据了整个地区的绝大部分。

平坦的地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平原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多条大江大河贯穿其中,如松花江、辽河、黑龙江等,这些江河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主要是由于黄土的积累和河流冲积带的形成。

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土壤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宜作物生长。

尤其是黑龙江流域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被誉为“黑土地”,适合种植粮食作物。

东北平原的气候也适宜农业发展。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冬季较长,夏季短暂而湿润,这种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东北平原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稻谷、大豆、小麦等作物。

除了天然的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外,东北平原还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

在古代,东北地区就是中国北方的粮仓,为中原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东北地区的农业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农耕技术和农业民俗。

例如,东北的农民善于利用水资源进行田间灌溉,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东北平原的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土地资源的缺乏和农业用地的减少,使得一些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此外,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因此,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面临转型和升级的任务。

为了促进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

例如,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组成农民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

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 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1、土壤肥沃;宜农荒地多。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龙江省、吉林省皆为农业大省,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多年全国第一,吉林省粮食单产多年全国第一。

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

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

2、有适合农业生产的气候。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 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

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3、农产品资源丰富东北盛产大米、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高粱以及温带瓜果蔬菜等。

“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

4、水力资源丰富东北地区的海岸线长,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

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水源和灌溉基础。

东北境内的几大山脉植被茂密,是一座座绿色的水库,对冰雪融水起到涵养作用,到了枯水季节,植被涵养的水源,会补充到地表或地下水径流中。

二、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

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河北省的承德市、秦皇岛市。

东北地区是文化地理区域,相对东北文化区的地理范畴。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是教育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繁荣、工业实力雄厚、以高端制造、电子信息、ic装备业、高新技术、航空航天、农牧业、旅游业为强项是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区域,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四平土壤类型大全

四平土壤类型大全

四平土壤类型大全
摘要:
1.四平地理位置及特点
2.四平土壤类型概述
3.四平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4.四平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应用
5.四平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正文:
四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中部,地处松花江和辉南江之间。

四平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四平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黑土、黄土、红壤、白浆土、水稻土等。

黑土是四平市的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广泛。

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黄土主要分布在四平市西部和北部,黄土质地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适合种植果树和林木。

红壤主要分布在四平市南部,红壤呈酸性,适宜种植茶树、油茶等经济作物。

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四平市东部,白浆土质地粘重,排水性能较差,适合种植水稻等水田作物。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四平市周边地区,水稻土肥沃,适宜种植水稻。

四平市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应用表现在:黑土适宜种植粮食作物,黄土适合种植果树和林木,红壤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白浆土适合种植水稻等水田作物。

这些土壤类型为四平市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为了保护四平市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推广科学施肥和绿色农业技术等。

通过这些措施,四平市土壤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总之,四平市拥有丰富的土壤类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微专题06 东北平原(原卷版)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微专题06 东北平原(原卷版)

专题06 东北平原基础知识1、概况: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广义)、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

2、气候: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位于东亚季风的最北端,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和干旱的内陆之间的过渡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干燥,大陆性气候由东向西渐强。

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东北平原目前的土地问题(1)黑土退化:高超强度开发,使东北地区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短时限人地关系高强度作用特征的典型地区之一,同时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黑土退化严重:一是土壤肥力急剧下降。

国家开展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对土壤有机质提升、养分平衡、耕地质量检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的资金支持力度。

推进东北平原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

(2)水土流失:东北平原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厚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60厘米~7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

黑土区内分布25万条侵蚀沟,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耕地面积的40%,受损耕地600万亩。

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

国家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支持吉林西部和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等地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巩固提升商品粮生产核心区地位。

(3)土壤盐渍:东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扩大,苏打盐碱地每年1.4%速度递增。

松嫩平原盐渍化面积达350万公顷,占该区的20%。

部分地区土壤出现酸化现象,pH值由开垦初期的中性下降到4~5。

国家已采用以稻治碱、以水洗盐、以水压碱、以水灌溉、以水修复等方式进行改良土壤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等加快盐碱地治理。

(4)沙漠化:东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面积约7200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22.24%。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中国的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黄壤、红壤、赤壤、黑土、棕壤、灰化土、草甸土等。

每种土壤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区域。

黄壤是中国最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黄壤色泽黄褐,肥沃且排水良好。

这种土壤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种植,是中国的“粮仓”。

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等地。

红壤呈红色,贫瘠且排水性差。

由于长期风化和水蚀,红壤对养分的流失严重,因此不太适合耕种,但适宜用于茶叶、橡胶、桑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赤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地区。

赤壤呈红褐色,肥力较差,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铁,适合种植柑橘、蔬菜和茶叶等农作物。

黑土是中国的特色土壤之一,多分布于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贫瘠但肥力极高。

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种植大豆、小麦和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谷物仓库”。

棕壤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

棕壤呈棕色,肥沃但含水量较高,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水稻和小麦。

灰化土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尤其是草原地区。

灰化土呈灰色,含有较高的石灰和盐类,肥力较差。

这种土壤适宜用于畜牧业和草坪的建设。

草甸土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草甸土呈灰褐色,肥沃且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牧场的建设,是养殖业的重要基础。

除了上述主要土壤类型,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土壤类型,如褐土、钙土、沙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 40`25’~48`40’,东京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 公里,总面积约3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两个省和一个自治区的114 个县市; 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松花江和嫩江冲击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一土壤类型分布1 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三江低地,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图、沼泽土等,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着称;2 松嫩平原;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面积几乎占东北平原的三分之二;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3 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因多河曲和沙洲,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和潮土;二土壤类型特点1黑土: 黑土是半湿润草原草甸下,具有深厚腐殖质层,通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的黑色土壤;黑土质地黏重,结构良好,土壤密度 ~,孔隙度大,持水量大,通气性较差,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 值~ ,有机质含量3%~6%. 黑土的主要亚类有: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等;2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下,由腐殖质积累作用形成较厚腐殖质层, 和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碳酸钙沉积层的土壤;黑钙土主要的成土作用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腐殖质的积累不如黑土多,钙积作用使碳酸钙淋移到土层下部聚积起来,形成明显的钙积层;土壤多成中性至微碱反应; 黑钙土主要亚类有: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等;3 潮土: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近代河流沉积物上,经过长期耕作影响形成的土壤; 潮土成土作用:主要是潮化作用,土壤下部土体氧化还原两个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氧化还原层,潮土成土作用还有旱耕熟化过程;PH值左右,具有养分丰富等特性;潮土的主要亚类有:潮土、灰潮土、湿潮土和碱化潮土等;4白浆土: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 主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下有一灰白色的紧实亚表层,即白浆层,厚 20~4 0 厘米;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东北部和吉林东部, 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白浆土分3个亚类:①白浆土,黑土层较薄,厚 12~17 厘米,白浆层明显,肥力较低;②草甸白浆土,黑土层厚14~23厘米,白浆层发育较弱,肥力较高,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类型;③潜育白浆土,黑土层厚15~22厘米,地表有短期积水,是白浆土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白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耕层,改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5草甸土: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土壤;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分布在世界各地平原地区; 草甸土的形成:有潴育过程和腐殖质积累过程;草甸土有腐殖质层、腐殖质过渡层和潜育层; 草甸土可分为:暗色草甸土、草甸土、灰色草甸土和林灌草甸土4个亚类;形成: 主要有两个过程:①潴育过程;在地下水或潜水1~3米的影响下,水分通过土壤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层上部;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也随水分的季节变化和干湿交替而交错进行,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锈色斑纹和铁锰结核;由于各地气候以及母质和地下水的组成不同,在土壤剖面上有的出现白色二氧化硅粉末东北地区;有的则有盐化现象,或有石灰反应和石灰结核内蒙古、新疆地区;在接近地下水和潜水的地方,还可见到潜育层;②腐殖质累积过程;由于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和土壤水分较多,土壤的腐殖质积累过程较为明显,形成不同厚度的暗色腐殖质层;性状草甸土有3个土层,即腐殖质层、腐殖质过渡层和潜育层;土壤的主要特性是:①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也厚;②土壤团粒结构较好;③土壤水分较充分;④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类型可分为4个亚类,并具有明显的地带性;①暗色草甸土;多见于相对湿润、草类生长繁茂的地区,常与黑土、黑钙土共存;有机质含量相对最高,色较暗,呈中性反应;大部分不含碳酸盐, 也无盐化现象;②草甸土;多见于半湿润地区的棕壤、褐土地区;有机质含量较高,色较浅;部分有碳酸盐,或有盐化现象;③灰色草甸土;多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常与栗钙土和棕钙土共存;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呈灰色;一般都发生盐化,局部有碱化现象;④林灌草甸土,又称胡杨林土;多见于荒漠地区;有机质累积不明显,含盐量较高,有苏打盐化现象;6沼泽土: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润的土壤;形成包括土壤表层有机质的泥碳化或腐殖质化和土壤下层的潜育化两个基本过程;沼泽土主要问题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植物养分不平衡; 沼泽土的主要亚类有:草甸沼泽土、腐殖质沼泽土、泥炭腐殖质沼泽土、泥炭沼泽土、泥炭土; 三土壤形态特征: 土壤形态特征是指土壤基本性状的外在表现,包括土壤的颜色、物质组成、结构性以及土层构造等;辨认和熟悉土壤的形态特征,是认识土壤的基础,也是区分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 土壤的形态特征的外部性状,包括土壤颜色、之地粗细、松紧和空隙状结构性、墒情、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分布、土壤动物和石灰反应等;土壤颜色变换关系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它是土壤内在特征的外部表现;有的土壤就以颜色命名的,如换土、红壤、黑土、紫色土等;通过土壤颜色的感官就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固相组成和性状,例如:1我们北方土壤腐殖质含量高时,土壤颜色就深;腐殖质含量达 1%左右,则土壤呈灰色:2~3%时则为深灰色,>3~5%时则为黑色;在腐殖质相近时,则质地愈粗,染色愈明显;2土壤湿度愈大,土色愈深;故在鉴定土壤时必须注意其湿度;3SiO2、CaCO3、CaSO4、NaCL、Na2SO4 等结晶或粉末:高岭石、石英、氧化铝、白云母等矿物都为白色或无色,它们在土壤中含量较多,使土色变浅,极多时则成灰色,甚至白色,土色愈浅说明养分含量较贫乏;在描述土壤颜色时,一般把主色放在后面,副色放在前,并冠以深、暗、浅等词以形容颜色的深浅程度;如浅黄棕色,主色为棕色、副色为黄色前面冠以浅加以形容;土壤由多种成分组成,故颜色并非单一,各种土壤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土色卡进行判定;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粗细程度对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植物扎根难易及耕性影响很大,不同粗细的土层在剖面上的排列状况对土壤肥力,乃至土壤生产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粗质地土壤疏松,通气透水,有利于植物扎根,但不保水不保肥,养分贫乏:细质地土壤紧实,扎根困难,通气透水不良,养分含量较多,但可利用的养分较少:壤质土水、肥、气、热协调,是一种良好的土壤质地;简单的辨认土壤质地的方法是:取一把土,加水少许至半饱和状态,即粘手又不粘手或半湿半干状态,然后按以下方法辨认砂土--无论加多少水,也不能搓成球;砂壤土--可搓成小球,但球面不平,有裂口易碎;轻壤土--可搓成粗约3 毫米小细条,但拿起来立即碎成数段;中壤土--可搓成细条,但当弯成直径2~3 厘米小圆环时,即刻裂口和碎断;重壤土--可搓成粗约2~3 厘米小环,将小环压扁时出现裂隙;粘土--可搓成小球--细长条--弯成小环,压扁后无裂隙;室内辨认土壤质地手法:按“先看后摸、先砂后粘,先干后湿”的三先三后的顺序进行,此法简单快捷易于掌握;3土壤结构:指土粒互相团聚或胶结而成的团聚体;常见的土壤结构,耕层有团粒、坷垃、板结和结皮:梨底层有片状:底土层有核状或粒状、柱状和棱柱状等结构;。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寒温带气候
东北地区北部属于寒温带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 季短暂凉爽。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北地区西部和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 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与降水
气温
东北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冬季 气温低,夏季气温较高。
降水
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年降水量在400-1000毫米之间, 降水分布不均。
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 旅游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环境保护意识
东北地区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为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野生动物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 源,包括东北虎、亚洲黑熊、马
鹿等珍稀动物。
鸟类
东北地区是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 有多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和繁衍。
水生生物
东北地区的水域生态系统丰富, 包括河流、湖泊和湿地等,孕育 了多种水生生物,如鱼类、虾类
和贝类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东北地区重视生态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 物资源和自然环境。
河流与湖泊
河流
东北地区的河流主要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这些河流发源 于山脉和高原,流向东南或南部的海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湖泊
东北地区的湖泊主要包括兴凯湖、镜泊湖、长白山天池等,这些湖泊多分布在 山区和高原地区,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系统和旅游资源之一。
05
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林木种类繁多
东北地区的森林中生长着多种林木, 包括松树、桦树、杨树等,林木种类 繁多,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 性提供了保障。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它是由岩石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一、黄棕壤黄棕壤是我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亚热带地区。

黄棕壤呈黄褐色或棕色,质地疏松,肥力较高。

它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通常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黄棕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类型之一。

二、红壤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于亚热带地区。

红壤呈红色或红褐色,质地疏松,水分渗透性较好。

红壤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通常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酸性岩石地区。

红壤富含铁和铝氧化物,但贫乏有机质和养分,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但通过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可以改善红壤的肥力,使其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三、盐碱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含量过高的土壤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盐碱土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地下水位的影响,通常形成于干旱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

盐碱土的盐分和碱分含量较高,对植物生长有害。

为了利用盐碱土进行农业生产,可以采取排盐、化盐和改良土壤等措施,使土壤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四、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华北平原。

黑土呈黑色或暗褐色,质地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黑土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通常形成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以及草原植被区域。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类型之一,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五、沙质土壤沙质土壤是指土壤中颗粒粗大、质地疏松的土壤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沙质土壤的颗粒粗大,水分保持能力较差,肥力较低。

为了利用沙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可以采取灌溉、施肥和种植适合的作物等措施,改善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一、自然地理:别称:松辽平原地理位置:东北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平原东西两侧分别为长白山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南端濒临辽东湾。

组成: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辽河平原(由辽河冲积而成)和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

气候:东北平原处于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特点:山岭环绕,土层深厚、黑土面积广大,中间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小水文特征:1.补给方式:降水、冰雪融水2.汛期:一年有两次汛期。

冬季降雪量大,春季回暖,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秋季节降水多,形成夏汛。

3.径流量:径流年际变化不均,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段变化4.含沙量: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含沙量较小5.结冰期:冬季结冰,且结冰期长土壤类型及分布:三江平原为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江汇流处,素有北大荒之称。

主要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松嫩平原面积占东北平原的三分之二,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

辽河平原多河曲和沙洲,以草甸土和潮土为主。

植被与动物:1.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2.动物: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栖息着丹顶鹤等珍稀鸟类长白山山区、大兴安岭山区、小兴安岭山区均有对应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中有包含珍稀树木、鸟类、兽类、两栖、爬行类动物等动植物资源自然灾害:1.寒潮,一般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 2.洪涝,一般发生在夏秋时节矿产资源:东北平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其中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环境问题:1.黑土的侵蚀流失问题 2.湿地开发不当导致的湿地面积减小、质量下降问题3.老工业区环境污染问题 4.矿产济源枯竭问题二、人文地理跨越省份:包含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三个省人口:大约1亿952万844人主要交通方式:1.铁路运输 2.航空运输 3.轨道交通经济:主要来源为工业、种植业以及旅游业。

东北三省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主要有钢铁、化工、重型机械制造、军工等。

区域地理中国北方地区

区域地理中国北方地区
20%。
秦岭一淮河线
气温方面:一月00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河流有、无冰期的分界线
降水方面: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的分界线
读“北方地区”,回答:
• 山脉:
A__大__兴__安__岭___; B__小__兴__安__岭___; C___长__白__山____; D___太__行__山____; E___六__盘__山____; F____秦__岭_____。
景观和土地利用。
一、位置范围
)经纬度位置
东北地区 (120°E~135 °E;40N° ~ 53N°)
华北地区 (105°E~120E °;34N °~ 42)0N相°对)位置: 大兴安岭、青藏高 原以东,内蒙古高 原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东临渤海和黄海
亚洲东部,俄罗斯、 朝鲜;韩国、日本 104°E
平原主要分布东部地 区,地形开阔平坦, 海拔较低。北部多沼 泽,南部多低湿地和 盐碱地。黄土高原沟 谷纵横,水土流失严 重。
(1)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
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 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组成)沃野千里
(2)华北地区地形特征
干燥多风、夏高温多雨,秋凉爽晴
400mm,湿润和半湿润区。
朗、半湿润区
河 黑龙江、松花江、辽河
黄河、海河、淮河、渭河
湖 水文特征:水量较少,汛期短(有 水文特征:水量小,汛期短、水位
两次汛期)、水位变化较大、含沙 变化大、含沙量大、结冰期短(黄
量小、结冰期长
河有凌汛)
植被 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东北黑土地 有机质

东北黑土地 有机质

东北黑土地有机质
东北黑土地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

它得名于其颜色深黑,富含有机质,是世界上肥沃的土壤之一。

首先,从地理角度来看,东北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冬季漫长而寒冷,这种气候条
件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

其次,从土壤成分来看,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这是由于长
期的植被覆盖和植物残体的积累,加上气候条件的影响,有机质在
土壤中得以积累。

有机质的丰富使得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再者,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东北黑土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
产基地之一,这得益于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有机质含量。

这种土
壤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东北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丰富,
有利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助于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
定。

总的来说,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这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成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土壤机械特征

东北地区土壤机械特征

东北地区土壤机械特征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显著特征是()
①耕地面积广大
②还有大量的沼泽可以开垦
③土壤肥沃
④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耕地面积大,宜农荒地多,地势坦荡,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北部地区土地肥沃,因土壤中富含腐殖质被称为“黑土地”。

经过建设者多年的艰苦努力,原先叫做“北大荒”的大片宜农荒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盛产小麦、大豆、甜菜和乳肉制品,成了富饶的“北大仓”。

故C正确。

故选:C。

扩展:
东北平原的典型土壤主要是黑土,东北地区土壤肥沃,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红土主要分布在江南丘陵地区,沙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钢铁、机械、能源、化工基地。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性和季风型气候特征。

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

冬夏之间季风交替。

7月均温21~26℃,1月均温-24~-9℃。

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

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

北部台地形状保存较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浅丘外貌。

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大面积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

平原东北端循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通。

辽东丘陵地理知识点总结

辽东丘陵地理知识点总结

辽东丘陵地理知识点总结辽东丘陵地区位于中国辽宁省,东临渤海,西接京哈线,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丘陵地带之一。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下面将对辽东丘陵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地区提供帮助。

一、地理位置辽东丘陵地区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南接渤海,北邻京哈线。

整个地区为丘陵起伏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东西横贯。

这一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温凉,适宜农作物生长。

地理条件优越,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地貌特征1. 地势起伏:辽东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为明显,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

山地、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景观。

2. 地形类型:辽东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坝地、河谷、丹霞地貌等多种类型。

其中,丘陵地貌最为突出,是整个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3. 水系分布:该地区水系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其中以辽河和大凌河为主,辽河穿行于全境的北部,而大凌河则贯穿南部,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三、气候特点辽东丘陵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年降水量较为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一地区气候条件适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优势之一。

四、土壤类型辽东丘陵地区土壤肥沃,主要为黄棕壤和黑土。

其中,黄棕壤主要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带,适宜谷类和豆类作物的种植;黑土则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理想生长土壤。

这些肥沃的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五、自然资源1. 农业资源:辽东丘陵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种植业和畜牧业发达。

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为主,畜牧业以牛、羊、猪养殖为主,农产品产量丰富,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畜产品。

2. 水资源:该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

3. 矿产资源:辽东丘陵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石、金、石灰石等。

这些矿产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

介于北纬 40`25’~48`40’,东京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 公里,总面积约3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两个省和一个自治区的114 个县(市)。

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

南北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

由于它们是松花江和嫩江冲击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一土壤类型分布
1) 三江平原。

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三江低地,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图、沼泽土等,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

2) 松嫩平原。

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面积几乎占东北平原的三分之二。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

3) 辽河平原。

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

因多河曲和沙洲,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和潮土。

二土壤类型特点
1)黑土: 黑土是半湿润草原草甸下,具有深厚腐殖质层,通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的黑色土壤。

黑土质地黏重,结构良好,土壤密度 1.0~1.5,孔隙度大,持水量大,通气性较差,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 值 5.5~ 6.5 ,有机质含量3%~6%. 黑土的主要亚类有: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等。

2)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下,由腐殖质积累作用形成较厚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碳酸钙沉积层的土壤。

黑钙土主要的成土作用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腐殖质的积累不如黑土多,钙积作用使碳酸钙淋移到土层下部聚积起来,形成明显的钙积层)。

土壤多成中性至微碱反应。

黑钙土主要亚类有: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等。

3) 潮土: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近代河流沉积物上,经过长期耕作影响形成的土壤。

潮土成土作用:主要是潮化作用,土壤下部土体氧化还原两个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氧化还原层,潮土成土作用还有旱耕熟化过程。

PH值8.0 左右,具有养分丰富等特性。

潮土的主要亚类有:潮土、灰潮土、湿潮土和碱化潮土等。

4)白浆土: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

主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下有一灰白色的紧实亚表层,即白浆层,厚 20~4 0 厘米。

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

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东北部和吉林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

白浆土分3个亚类:
①白浆土,黑土层较薄,厚 12~17 厘米,白浆层明显,肥力较低;
②草甸白浆土,黑土层厚14~23厘米,白浆层发育较弱,肥力较高,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类型;
③潜育白浆土,黑土层厚15~22厘米,地表有短期积水,是白浆土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

白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耕层,改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

5)草甸土: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土壤。

属半水成土。

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


布在世界各地平原地区。

草甸土的形成:有潴育过程和腐殖质积累过程。

草甸土有腐殖质层、腐殖质过渡层和潜育层。

草甸土可分为:暗色草甸土、草甸土、灰色草甸土和林灌草甸土4个亚类。

形成: 主要有两个过程:
①潴育过程。

在地下水或潜水(1~3米)的影响下,水分通过土壤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层上部。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也随水分的季节变化和干湿交替而交错进行,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锈色斑纹和铁锰结核。

由于各地气候以及母质和地下水的组成不同,在土壤剖面上有的出现白色二氧化硅粉末(东北地区);有的则有盐化现象,或有石灰反应和石灰结核(内蒙古、新疆地区)。

在接近地下水和潜水的地方,还可见到潜育层。

②腐殖质累积过程。

由于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和土壤水分较多,土壤的腐殖质积累过程较为明显,形成不同厚度的暗色腐殖质层。

性状
草甸土有3个土层,即腐殖质层、腐殖质过渡层和潜育层。

土壤的主要特性是:
①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也厚。

②土壤团粒结构较好。

③土壤水分较充分。

④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较高。

类型
可分为4个亚类,并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①暗色草甸土。

多见于相对湿润、草类生长繁茂的地区,常与黑土、黑钙土共存。

有机质含量相对最高,色较暗,呈中性反应。

大部分不含碳酸盐,也无盐化现象。

②草甸土。

多见于半湿润地区的棕壤、褐土地区。

有机质含量较高,色较浅;部分有碳酸盐,或有盐化现象。

③灰色草甸土。

多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常与栗钙土和棕钙土共存。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呈灰色;一般都发生盐化,局部有碱化现象。

④林灌草甸土,又称胡杨林土。

多见于荒漠地区。

有机质累积不明显,含盐量较高,有苏打盐化现象。

6)沼泽土: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润的土壤。

形成包括土壤表层有机质的泥碳化或腐殖质化和土壤下层的潜育化两个基本过程。

沼泽土主要问题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植物养分不平衡。

沼泽土的主要亚类有:草甸沼泽土、腐殖质沼泽土、泥炭腐殖质沼泽土、泥炭沼泽土、泥炭土。

三土壤形态特征: 土壤形态特征是指土壤基本性状的外在表现,包括土壤的颜色、物质组成、结构性以及土层构造等。

辨认和熟悉土壤的形态特征,是认识土壤的基础,也是区分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

土壤的形态特征的外部性状,包括土壤颜色、之地粗细、松紧和空隙状结构性、墒情、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分布、土壤动物和石灰反应等。

土壤颜色变换关系
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是土壤内在特征的外部表现。

有的土壤就以颜色命名的,如换土、红壤、黑土、紫色土等。

通过土壤颜色的感官就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固相组成和性状,例如:(1)我们北方土壤腐殖质含量高时,土壤颜色就深。

腐殖质含量达 1%左右,则土壤呈灰色:2~3%时则为深灰色,>3~5%时则为黑色。

在腐殖质相近时,则质地愈粗,染色愈明显。

(2)土壤湿度愈大,土色愈深。

故在鉴定土壤时必须注意其湿度。

(3)SiO2、CaCO3、CaSO4、NaCL、Na2SO4 等结晶或粉末:高岭石、石英、氧化铝、白云母等矿物都为白色或无色,它们在土壤中含量较多,使土色变浅,极多时则成灰色,甚至白色,土色愈浅说
明养分含量较贫乏。

在描述土壤颜色时,一般把主色放在后面,副色放在前,并冠以深、暗、浅等词以形容颜色的深浅程度。

如浅黄棕色,主色为棕色、副色为黄色前面冠以浅加以形容。

土壤由多种成分组成,故颜色并非单一,各种土壤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土色卡进行判定。

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粗细程度对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植物扎根难易及耕性影响很大,不同粗细的土层在剖面上的排列状况对土壤肥力,乃至土壤生产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粗质地土壤疏松,通气透水,有利于植物扎根,但不保水不保肥,养分贫乏:细质地土壤紧实,扎根困难,通气透水不良,养分含量较多,但可利用的养分较少:壤质土水、肥、气、热协调,是一种良好的土壤质地。

简单的辨认土壤质地的方法是:
取一把土,加水少许至半饱和状态,即粘手又不粘手或半湿半干状态,然后按以下方法辨认
砂土--无论加多少水,也不能搓成球。

砂壤土--可搓成小球,但球面不平,有裂口易碎。

轻壤土--可搓成粗约3 毫米小细条,但拿起来立即碎成数段。

中壤土--可搓成细条,但当弯成直径2~3 厘米小圆环时,即刻裂口和碎断。

重壤土--可搓成粗约2~3 厘米小环,将小环压扁时出现裂隙。

粘土--可搓成小球--细长条--弯成小环,压扁后无裂隙。

室内辨认土壤质地手法:按“先看后摸、先砂后粘,先干后湿”的三先三后的顺序进行,此法简单快捷易于掌握。

3)土壤结构:
指土粒互相团聚或胶结而成的团聚体。

常见的土壤结构,耕层有团粒、坷垃、板结和结皮:梨底层有片状:底土层有核状(或粒状)、柱状和棱柱状等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