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一)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1.历史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世卿世禄,养尊处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贵族普遍不想学习。

周大夫原伯鲁不悦学,发议论:‚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西周东周
前11世纪——前771——前770———前476——前256——前221
春秋战国
天下共主,天子独尊天子有名无实
权力重心下移:天子诸侯卿大夫陪臣王权衰落,礼制破坏,学校名存实亡。

孔子认为春秋时期天下无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诸侯争霸,‚国乱人废学业‛。

面对现实,文化职官、寻求出路而流落民间,简册和器物也带出官府。

没落贵族及其后裔也包括在内。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造成‚文化下移‛(学术下移)。

(4)养士之风形成
士阶层(士,自由民,文士,谋士,食客。

知识分子,有活动能量,出谋划策)成为有影响的政治力量。

诸侯国之间、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之间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之风盛行,礼贤下士,私门养士如春秋时期齐国
大臣陈恒重视养士,他‚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养士‛。

鲁季孙氏也养士,‚季孙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坐者以十数。


大批自由民争相学习做士,从师受教,大量的求学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公门与私门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养士之风到了大盛。

公室如鲁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都一度吸引了大量的士众。

私门养士如著名的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以及秦国的吕布韦,都是动辄‚食客三千‛。

王公大人礼贤下士,如孟尝君礼待冯谖(xuān),满足他的一再要求。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时期士阶层在政治斗争舞台上展现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谖者(《史记·孟尝君列传》作冯驩huān),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通“嘱”,叮嘱,求告)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为其号,齐威王之孙,袭其父田婴之封邑于薛,因此又称薛公),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指粗劣的食物)。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jiá,剑)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鱼客:原作“客”,今从一本增鱼字,与下文的车客照应。

孟尝君分食客为上中下三等,下客住传舍,食菜;中客住幸舍,食鱼,故又称鱼客;上客住代舍,食肉,出有舆车,故又称车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客:用作动词)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zhài,同债。

薛:本为任姓古国,地当今山东滕县南,春秋后期为齐迫迁至下邳既今江苏邳县西南,卒为齐所灭,战国时为齐邑。

齐湣王三年,封其叔田婴于薛)?”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
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kuì:昏乱)于忧,而性懧(nuò,同“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约:缠束,这里指把马套上车),载券契而行(券契:指放债的凭证。

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履行契约时拼而相契合,即下文所说“合券”),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市:购买。

反:同“返”)?”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矫命:假托命令),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廊,美人充下陈(下陈:堂下,台阶之下)。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拊:同抚。

子:用作动词。

子其民:视其民为子),因而贾利之(贾gù,求取)。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同“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指齐湣王田地,一作田遂)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指湣王之父宣王田辟彊)。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即魏国。

当时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谓梁王(原作惠王,《古文观止》已改作梁王。

按梁惠王卒于齐威王卒之次年,孟尝君和齐湣王同为齐威王之孙。

故此时梁王,当是惠王之子或孙)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太傅:春秋时晋国始置,其职为辅弼国君。

赍(jī机):送),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通“详”,审慎),被于宗庙之祟(被:遭受。

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处所。

这里借指祖先),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
也。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纤介:介通芥。

纤维草芥,喻细微),冯谖之计也。

2.私学的发展概况
私学发端于春秋中叶,初步繁荣于春秋末叶。

兴盛于战国时期。

逐渐形成各家各派,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一派学术繁荣局面。

说到春秋时期的私学,首先要说到孔子(前551-前479)。

有人认为孔子首创私学,虽然此说并无确凿证据,(他的学问得于私学,师从……)但他的私学是当时办学规模最大,教学内容最充实、教学经验最丰富、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

随后墨子(前468-前376,主要生活在战国初期)、孟子(前372-前289,战国中期)荀子(前313-前238,战国末期)、等均创办,一时间私学兴起。

3.私学的特点(见下表)
西周官学与春秋战国的私学之比较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九流十家‛,其中思想学术地位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加上纵横、杂、农,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记录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虽自成一家,但被认为不入流,故有九流十家),统称‚十家‛,各家内部又有不同派别,各家各派之间又有交叉。

在教育上颇有造诣的是儒、墨、道、法。

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代表人物。

其后的‚思孟学派‛(子思,姓孔名伋,孔子孙,据传是曾子的学生;孟轲据说是子思的门徒的学生。

)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一个著名学派,孟子提出‚性善论‛;另外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是荀况学派,主张‚礼治‛,提出‚性恶论‛。

墨家:墨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学于儒而不囿于儒。

道家:老聃开创道家学派,老聃学说的核心是‚道‛,它是关于宇宙本体、事物规律和认识本质的概括。

主张‚自然、无为‛;道家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庄周。

法家:商(卫)鞅、韩非、李斯,主张绝对的‚性恶论‛,不准人思想、禁止人说话,禁私学,大一统。

推行法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是齐王在都城的稷门附近设立的学宫,历时六代共150多年。

创建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

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性质
(1)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由私人主持的官私合营的特殊形式学校
与用士养士不同,稷下学宫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育士学校。

官办:田齐创办的国立大学,初创的目的是‚招致贤人‛,凡游学者来者不拒,数量可观的大师和学生,康庄大道、高门大屋,规模宏大。

官方提供一切物质条件,对稷下先生给予优厚的俸禄。

从创办者、到教育经费、创办校舍、教师待遇等,无一不体现官办性质。

私学:不以统治者好恶而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家,充分允许各家各派都可以在这里自由讲学,‚著书言乱、治之事,以干世主‛。

诸子百家包括没有归属的学者均可来此,学术自由,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受政府和政治的干涉,独立学者。

学生也可自由择师或选择其他学派。

学宫的学术领导人也通常由像荀况这样有独立学者身份的私家学者担任,保证了学术上的私学性质。

稷下学宫是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讲学:自由讲学;学无常师;定期的学术集会;各家各派学术交锋、辩论,学术交流。

著述:著书立说。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诸子有189家,其中有汉代49家,先秦诸子140家。

各家‚各成其言‛,著书立说。

与稷下有关的子书如《孙卿子》、《邹子》、《邹子终始》、《邹奭子》、《尹文子》、《宋子》等;除各家子书外,还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分学术派别的集体劳动的学术成果,如《管子》、《晏子春秋》、《司马兵法》等。

育才:各派从学弟子;允许自由择师;完备的学生守则;学派共处、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

咨议:咨政议政,‚稷下先生喜议政事‛,‚以干世主‛,‚不治而议论‛,‚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一个‚处士横议‛的时代。

典故《王斗讽齐王好士》(《战国策·齐策》):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王斗齐人,稷下先生,是个直言正谏之士。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齐宣王时期。

一天,王斗要求拜见宣王,宣王让通报的人把他引进来。

王斗说:“我跑了来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如果到门口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哪能一种情形为好呢?”通报的人进来报告宣王,宣
王说:“先生请稍等一下,我听从您的指教。

”齐宣王就快步迎到门口,和他并肩而入。

宣王说:“我听说先生直言正谏,从不隐讳。

”王斗回答说:“您听说的过分了。

我生于乱世,侍奉乱君,怎么能敢直言正谏。

”宣王气得脸色大变,很不愉快。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先君所喜好的有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封他为太伯,现在大王您有四项爱好与先君相同。

”宣王面露喜色说:“我这个人很愚笨,守齐国社稷,唯恐失去,怎么能有四处与先君相同?”王斗说:“先君爱好马,大王您也爱好马;先君爱好狗,您也爱好狗;先君爱好酒,您也爱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好士,但大王却不好士。


宣王说:“当今世上根本就没有士,我怎么能够喜欢呢?”王斗反驳说:“现世上没有骐骥那样的好马,给您拉车的却都是骏马;世上没有东郭俊、卢氏的那样的好狗,但您的狗群里各种好狗全有;世上没有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但您的王宫后院嫔妃全满满的。

大王您根本就不好士,怎么会忧患无士?”
宣王回答说:“寡人忧国爱民,当然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

”王斗说:“大王您忧国爱民,倒不如您爱一尺绉纱!”
宣王说:“此话从何说起?”王斗说“大王让人做帽子,不让左右喜欢的人去做,却派裁缝去做,这是为了什么?因为他们有才能。

现在大王治理齐国,除了左右喜欢的近臣以外,别不用其他的人,所以我说大王爱国家不如爱一尺绉纱。


宣王谢罪(道歉)说:“寡人有罪于国家社稷。

”于是举荐贤士五人做官,齐国大治。

原文《王斗讽齐王好士》选自《战国策·齐策》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宣王使谒者延入。

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

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

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毂也。

”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毂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2.特点
第一,学术自由。

表现:
①‚不治而议论‛,齐王待之以‚不臣之位‛(非君臣而为师友),享受优厚待遇但不担任具体职务,具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②容纳百家,来者不拒,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无尊卑贵贱,无统一标准;③来去自由,允许个人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甚至几度来回如孟子、荀子,求学者求师也来去自由,也可弃旧从新;④稷下学术内部各学派之间、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学术之间交流不断;⑤相互争鸣与吸收,论辩成风,学术性论辩促进了各派的相互吸收、交融和分化、嬗(shàn)变。

第二,待遇优厚。

教师政治地位高,‚不治而议论‛,说、劝、谏,‚不臣之位‛。

生活待遇优厚。

齐宣王时,邹衍、淳于髡kūn等76学者‚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赐予爵位,享受丰厚的俸禄。

康庄大道,高门大屋。

淳于髡、孟轲、荀况还被尊为卿。

对稷下学宫的思考:
(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贡献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前479年,72岁)。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出身贵族血统(下级武官),3岁丧父,生活贫困,较早为谋生而做事,学会多种本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青年时期做过小官(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由此接触社会下层,了解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自觉努力学习传统‚六艺‛,奋发求艺,力学成才,博通多能,30岁左右正式招生办学,开始教育生涯。

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利用机会出去游学,根据教学需要编纂《诗》、《书》、《礼》、《乐》等作为教材。

40岁左右开始形成自己的学说,在私学组织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

50岁左右获得从政机会,任中都宰,后提拔为司空,再司寇。

曾参与国政三个月,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而弃职出走,带学生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同行弟子数十人,一面进行政治游说,一面进行教育活动。

先后到过多国,奔波14年。

多受冷遇,甚至遭武力威胁和围困,屡受挫折而不消极,讲诵经书不衰。

68岁受礼聘返鲁,被尊为国老。

主要致力于教育和古代文献整理。

弟子先后累计3000多人,晚年完成‚六经‛的编纂和校订工作,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对我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第一,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第二,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重视教育的作用
重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P30)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说了治国的基本大纲‚庶、富、教‛,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要使人民富足,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突出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也重视教育于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作用)。

孔子根据天赋和学习态度把人划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又把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是有条件接受教育的。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上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3.首倡‚有教无类‛
孔子说:我对每个人都可以加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等区别。

‚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一束/10条干肉以行师生见面之礼;另解:自15岁行了成童礼以后)。

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广泛吸收学生,弟子中品数不齐,各色人等都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门下混杂。

孔子私学是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所学校。

4.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P212)比较准确的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主张。

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历来对这句话的解释存在分歧,但基本含义应该是把官职与学习紧密相连。

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这一主张提出主要是针对春秋末期奴隶主贵族统治腐朽,不学而仕,仕而无学的现象相当突出,私学兴起,仕阶层扩大,出现学而不能仕的矛盾这种状况提出。

提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将激励和竞争机制引入教育,对当时的宗法观念以冲击,具有进步性。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从之先进‛(《论语〃先进》,P115)。

强调学习是做官的条件。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里仁》,P38)(胜任的才能)
5.教学内容
继承六艺教育传统,亲自整理古代文献,形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尤重诗、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只传述旧作,不进行创新,相信而且喜爱古文化,我私下把自己和花彭相比。

花彭,商代贤大夫)
子曰:‚文、行、忠、信。

‛从以文献、品行、忠诚、信实四个方面教导学生。

其中,后三者均属于道德教育内容,其进行贯穿于‚文‛。

以六经为主要内容,尤其是前四经。

《诗》有三种类型:风、雅、颂,分别主要为民歌、宫廷诗歌、庙宇诗歌。

孔子教学往往从诗入手。

《书》(即《尚书》),古代(夏、商、周)历史文献汇编。

《礼》(《士礼》、《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根本,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乐》,各种美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诗、歌、舞、曲密切结合,礼与乐经常配合发挥作用,礼乐常并提。

乐的作用:对个人陶冶情操,形成崇高品格;对社会,使人性情宽和朴实,帮助移风易俗改造社会。

《易》(《周易》),卜筮之书。

阳爻(YAO,二声)‚—‛,阴爻‚--‛
《春秋》,孔子晚年据史料而做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孔子的教育内容有三个特点:偏重社会人事,注重现实的人事,不崇拜神灵,‚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教学内容安排上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君子谋道不谋食‛,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

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

如: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老农,菜农,菜园子)
6.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
主张‚学而知之‛。

主张要‚博学于文‛(文献典籍,四书五经,P86),又要多闻多见,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四书五经,P103,翻译:大概有一种不懂而妄自造作的人,我没有这毛病。

多听听,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去做;做看看,然后记在心里,这与生而知之相比是次一等的求知方法。


重视复习:‚学而时习之‛,
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受蒙蔽),思而不学则殆(疑惑而无所得)。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付诸行动。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夸夸其谈而行为脱节是可耻的事。

他要求学生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勤快一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产婆术)早几十年。

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下再去启发他。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不能从一个方面而推知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注重训练学生思维方法。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也?‛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P171)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P93,我从他所提问题的始末、正反问他,一步一步问到低,得到答案后尽量告诉他。


孔子善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广为学生称赞。

颜渊(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论语〃子罕》P94,老师的思想、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高;我研究它愈钻愈觉得愈深,看见它好象在眼前,一忽儿又好象在后面去了。

老师善于循循善诱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

我已经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象仍然矗立在我面前,我想攀登上去却感到无路可走了。


(3)因材施教
孔子本人并未提出这一概念,朱熹根据他的教学经验,提出‚夫子教人,各尽其材‛,遂有‚因材施教‛。

但是孔子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思想。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办事过于谨慎)
子路问‚闻斯行乎?‛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乎?‛子曰:‚闻斯行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