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6支护结构内力监测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项目名称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2. 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基坑、边坡、隧道、地下工程等支护桩(墙)内力及支撑内力监测。
3. 技术依据
3.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3.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3.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3.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3.5《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4. 仪器设备
4.1 仪器设备名称:钢筋计、轴力计、应变计等。
4.2 仪器的具体数量和型号规格应根据监测荷载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4.3 仪器设备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见相应的操作规程。
5. 基本原则
5.1 可靠性原则:测量仪器可靠,测点不受干扰。
5.2 多层次原则: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
5.3 重点监测关键区域的原则。
5.4 测量方法可靠、仪器方便实用的原则。
5.5 经济合理的原则。
6. 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6.1 监测前应与委托方签定合同,合同内容应明确:监测项目、监测精度、监测点的位置及数量、监测周期及频率、其他特殊要求等。
6.2根据设计文件及委托单位要求,编制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所使用的仪器、精度等级、人员配置、资料整理及提交及预警机制。
6.3根据监测方案要求采购相应规格的监测元件。
6.4与相关单位进行交流,把观测点的位置、保护要求详细地告知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做到信息传递的通畅。
6.5 检查仪器各部分是否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各项精度指标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6.6 检查仪器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工作。
7. 监测方法和要求
7.1 仪器的选取。
取决于场地地质条件和支护类型及构件力学性质,以及监测的周围环境条件。
7.1.1 软弱地层中的支护工程,对于地层变形和结构内力,由于量值较大,可采用精度较低的仪器和装置。
7.1.2 对于地层压力和结构变形,则量值较小,应采用精度较高的仪器。
7.1.3 在较硬的土层中,与上面结果相反。
7.1.4 当支护工程干燥无水时,选用电测仪表。
7.1.5 在地下水发育的地层中不应用电阻式点仪表,常用钢旋频率式传感器。
7.2 应力计的埋设
振弦式钢筋应变计的埋设。
钢筋应力传感器的安装采用与钢筋体(桩或墙)串联焊接的方式,首先按设计长度把钢筋切断,每段钢筋的端部与应变计连接杆进行帮焊连接,待连接杆冷却后将应力计接入。
接入应力计时,要把各应力计的导线有条理地固定好,并准确编号,最后引到地面的集线箱中。
地面集线箱应设在测量人员易于工作的地方,并设警示标志。
7.3监测点的布设
7.3.1 原则上按照支护工程围护设计方案中各道支撑内力计算结果,选取轴力最大的杆件进行监测。
7.3.2 无资料时,选取平面净跨距较大的支撑杆件进行布设。
7.3.3 根据千斤顶的标定曲线计算好各级荷载下油压表读数。
7.3.4 轴力检测断面应布设在支撑的跨中部位,对监测轴力的重要支撑,宜同时监测其两端和中部的沉降和位移。
7.3.5 采用钢筋应力传感器测量支撑轴力,需要确定量测断面测试原件的布设数量和位置。
7.4 测试断面一般配置四个钢筋计。
7.5 内力监测应设在围护结构体系中有代表性的位置的钢筋混凝土支护桩或连续墙的主受力钢筋上。
7.6 计算最大弯矩所在位置和反弯点位置、各土层分界面、结构变截面或钢筋率改变的截面位置,结构内支撑和拉锚所在位置。
7.7 原始数据在书写时或统计时发生错误,检测人员应在该数据上划上双横线,然后在上面重新书写数据,并签名。
7.8 监测完毕后监测人员必须在记录上签名,并由监测负责人校核签名。
7.9 监测工作过程注意事项。
7.9.1 监测过程中,仪器异常时,应停止记录,马上检查。
7.9.2 在工地现场检测时,出现质量事故,无论是否已妥善处理,均应向检测负责人或部主任报告,并同时将事故过程详细记入原始记录。
7.9.3 安全措施须按安全操作程序执行。
8. 监测成果计算及分析
8.1每次外业数据的整理,必须经过计算和审核两级,以确保计算出的变形量准确无误。
8.2通过振弦频率仪监测频率测得每道支撑各个应变计的应变量,支撑应变取各个应变计测量值的平均值,支撑应变乘于截面刚度得到内置支撑轴力测量值。
计算公式: ⨯⨯=S
C E A E F
D F F K i /)(202-⨯ 式中:F 为支撑轴力测量值;
C E 为支撑混凝土材料弹性模量;
S E 为支撑钢筋材料弹性模量;
A 为支撑结构截面积;
K 为传感器的标定系数(kN /2
Hz )
F为传感器的初始读数;
F为传感器的实时读数;
i
D为钢筋截面积。
8.3各观测点的变形量按规定的格式填写测量成表,并编制曲线,形成每次观测简报及时地送给业主、监理、设计及施工等单位。
8.4当发现某些观测点的变形量较大或变形量达到报警值时,立即口头或电话通知有关单位,并在签发报警通知书。
8.5当发现有危险征兆时,应连续观测,并现场提交初步数据报表。
8.6在完成了所有的监测任务后,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8.6.1 工程概况;
8.6.2 本次测量执行标准(规范);
8.6.3 测量技术方案;
8.6.4 观测成果表及变形曲线;
8.6.5 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8.6.6 观测成果分析,包括本工程变形观测成果呈现的规律和特征,并针对该次工程提出评价或建议。
附件:
(1)《支护内力监测记录表》(TR-D-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