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二中——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阳二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分,考试用时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的答题卡上。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祝考试顺利★
第Ⅰ卷(选择题,共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古代水利工程)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当时已有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秋七月,初税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除井田,民得卖买”.“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
.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有关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景德镇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景德镇历史悠久.景德镇窑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
.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
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人市井队伍中。
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徐光启文集》载:“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材料反映当时
.官商勾结现象严重.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士大夫经商致富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早于孔子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新兴商人日益活跃.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重视农业生产.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继承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
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世纪末应运而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世纪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织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一年之内,不准续添。
”这表明①该规定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②中国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③要真正发展中国工业必须推
翻封建制度④该规定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①②.①③.②③.①②③④
.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纪六七十年代
.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纪初期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个阶段最恰当
.一战时期、—年.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年、三大改造时期
.据统计,直到年月,中国西部的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家,占全国总数的%。
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个省市的平均数为家,东部个省市平均拥有家,西部略高于东部。
这表明
.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年,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完蛋!”对这则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导致蒋介石倒台的重要原因
.顺口溜中的现象对民族工业影响非常有限
.表明当时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
.下表反映的是年——年间,西南地区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材料表明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观点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该观点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该观点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该观点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世纪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武汉地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劝农桑。
年创建两湖书院(黄兴毕业于此),年开始编练湖北新军。
这表明张之洞
.支持孙中山革命运动.赞同维新变法运动
.顽固手段维护清统治.顺应潮流推行政策
.到年底,私营工商业者所有的生产资料全部转归国家使用和管理,原来意义上的企业真正成为附着在行政体制中的“单位”。
这反映了我国工商业
.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出现
.公有制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国家资本主义占优势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
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这反映出当时
.工业布局趋于合理.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战争思维成为主导.“左”倾错误开始出现
.“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发展乡镇企业.进城打工
.从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这五个经济特区
.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
.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这一决定是
.拉开设立经济开放区的序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的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其中第题分,第题分,第题分,共分。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起。
”
材料二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年~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
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
“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贷房、海货房、腌腊房、蜜饯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里坊制度的信息。
(分)
()根据材料二,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分)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隆庆元年(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第页(共页)
分金为饕餮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
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
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
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申国蚕丝公司崔上海设立。
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分)概括其本质特征。
(分)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分)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雍正帝曾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
……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
材料二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创办了一些近代商办企业,但在中国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三《中国~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请回答:
()材料一中雍正帝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分)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近代商办企业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分)甲午战争后,这些商办企业为什么会得到清政府承认?(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分)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第页(共页)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题眼是“商代”、“牛耕”。
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选项;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选项;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牛耕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农业。
依据所学可知,材料意思是“之前农民因为不会使用牛耕导致常常吃不饱,王景教给他们开垦荒地,使用牛耕,因此获得丰收。
当遭受灾荒时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
”分析选项,、、选项符合题意,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
.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项反映的是农业生产,项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形成取代了之前的井田制,项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贡献,这些都是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项反映的是各个阶层都为国家服务,不符合题意,所以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
.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关键词“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可以得出,中国古代丝织业历史悠久,丝织业技术发达,故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古罗马学者对中国丝织品的赞美,故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汉时期,中国通过路上丝绸之路与古罗马进行贸易往来,故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丝织业
.
【解析】
试题分析:“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以织助耕”体现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
妇女在农闲之际,纺织棉布,投入市场,反映出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项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也没有涉及。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信息“(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选;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错误,排除;、与材料信息不一致。
故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可以分析出晋商商帮的兴起是与国家的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本题答案选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商帮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市井成员的来源比唐朝广泛得多,不仅有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员,还有文化娱乐、饮食、旅店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众多文人,这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比唐朝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宋朝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即政府的商业政策发生了变化;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所以答案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当时士大夫经商致富,因此选。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
、、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与海禁政策实行的根本原因;因此项说法都是正确的;项错误,海禁政策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的转型。
故选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
【解析】
试题分析:鲁国大夫从商受到斥责,与儒家反对商业活动无关,故项错误;春秋时期没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侧面反映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项正确。
.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朝,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使得中国出现贸易顺差,这是双方平等贸易的产物,故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属于自由平等贸易,故项错误;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以彰显天朝大国的风范,故项正确;清朝“海禁”: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只有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最多只是给外国商人造成一些不方便而已,并没有影响贸易额,故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朝贡贸易体制
.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重视农业生产,但是不够全面,故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商业的认可,但是还有对农业的重视,故项错误;材料把农业和商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故项错误;题干中认为农业和商业队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都很关键,故项正确。
.
【解析】
据题干中“请开市舶、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但是“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可以看出当时是有条件的允许对外贸易,正确的选项是项,项表述过于绝对,重商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经济思想,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项,明朝并没有废除海禁政策,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得知,洋纱大量涌入并未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故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信息有限,不能充分说明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故项错误;依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世纪、年代,故项错误;众多机户大量使用机纱生产使其加深了对西方机器生产的了解,促使更多像大生纱厂一样的近代民族工业诞生,故项正确。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
从材料可知,李鸿章建议限制官办和商办的纺织厂,维持现在的规模,一年内不准扩大。
对民族资本主义起到压制作用。
而要摆脱这种压制,必须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制度。
故①③正确;中国出现垄断资本主义是在年,故②错误;根据李鸿章对民族工业的限制可知此奏折应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当时还没有允许列强办工厂,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项;、、三项错误。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时间限制“最早”。
依据“人力终输蒸汽力”可判断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对中国的自然经济是一个冲击,与此相关的应该是。
其它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
故选。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蓬勃向上,应该是一战时期,在该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被称为“短暂的春天。
“零落成泥碾作尘”表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遇到极大的困境甚至是绝境,故应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选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大量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项符合题意。
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年时的通货膨胀严重,是导致蒋介石完蛋的重要原因,由百姓顺口溜可知民众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项与材料无关。
所以答案选。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