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八一中学高一(下)文理分科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八一中学高一(下)文理分科语文试卷
科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
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
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
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
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
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
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
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
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
“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
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
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
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
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
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绝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
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
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都能被强烈唤起。
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
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
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已卯五说补篇》)
(1)下列对于“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C.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
D.“繁殖和生存”和“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和宜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国大
地上绵延承续。
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
欲求和生存意志。
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之间知识经验的
信息沟通和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
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寓意为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他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
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
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
二、古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杜暹,濮阳人也。
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
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
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
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
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负蕃人情。
”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
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
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
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
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
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
自
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
慰朕怀也。
”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
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
亲友赠遗,以终其身。
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安西副都护郭虔按其
会:会同
事实
B.暹固.辞不受固:坚决
C.暹累.迁给事中累:多次
D.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素:向来
(2)下列对与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暹孝顺友爱。
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
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
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
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
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②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词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辛词豪放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词使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举例加以赏析。
4.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
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
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
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
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
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
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
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
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
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
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
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
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
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
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
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
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
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
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
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
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
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
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
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
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
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
”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E.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四、语言文字运用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那荒唐的十年中间,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2)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只有你一人而已。
(3)孔子弟子者有七十多人,其中谁是最贤能的呢?
A.登堂入室登峰造极千古独步
B.登堂入室千古独步登峰造极
C.登峰造极千古独步登堂入室
D.千古独步登堂入室登峰造极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满足基因复制和变异这两项基本的需求,生命系统必须设法将每一个基因和它的“产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保障在分子复制过程中原料和自由能的供应.
B.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尽管宣布湾仔及中西区所有幼儿园9日将恢复上课,但示威者继续瘫痪金钟、铜锣湾及旺角交通.
C.备受大众追捧的“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树立了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
D.不少电影剧本停留在生活表面,对题材发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8.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文化上最大的发明贡献不是“四大”,而是“五大”。
此“五大”者何?即“四大”之外还要加一笔。
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表现于毛笔,其发展又取决于毛笔。
汉字形态与本质永远是毛笔的子孙后代。
①字的形态、结体、书写方法、使用功能、艺术效果,都不会是如此这般
②这是很“唯物”的真理,没有任何玄虚与偶然可言
③这样说,势必会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不能接受,或者干脆不以为然,表示反对
④如果没有毛笔,不仅仅中国艺术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就连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也要大大不同
⑤他们忘了,没有毛笔,莫说绘画,就连汉字也无法发展到今天的状况
⑥这就又决定了书卷、本册、档记、简札、匾额、对联、文件等各式文献形态,都是在那大前提下,随之而产生形成的。
A.④③⑤①⑥②B.④③②⑤①⑥C.④③①⑥②⑤D.⑥④③⑤①②9.在横线处填写关联词,使文意贯通。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烟枪和烟灯,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
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10.下面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
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①;
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②。
五、作文: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日,在公园与一老者闲聊,当老者谈起自己的一生时,感慨地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对于这位老者的慨叹,你有什么感想呢?我们又如何减轻痛苦呢?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八一中学高一(下)
文理分科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
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
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
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
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
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
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
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
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
“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
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
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
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
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
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绝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
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
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都能被强烈唤起。
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
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
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已卯五说补篇》)
(1)下列对于“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C.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
D.“繁殖和生存”和“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和宜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国大
地上绵延承续。
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
欲求和生存意志。
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