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知应会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知应会题库
一、选择题
1、《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
A.安全卫生设施
B.劳动防护用品
C.劳动防护工具
2、我厂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
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B.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C.综合治理,防消结合
3、岗位职工应熟知本岗位的风险辨识,熟练运用岗位应急措施,熟练使用()方法。
A.应急救援
B.应急措施
C.危险辨识
4、在进行气割、焊接作业时,氧气、乙快瓶之间应有()米以上的安全间距,与明火应保持()米以上的距离并且不能放在正在生产的设备、管道、输电线的垂直下方。
A.5、5
B. 5、10
C. 10、10
5、不与生产系统可靠(),禁止动火,属于动火作业,六大禁令”之一。
A.并联
B.连接
C.隔绝
6发生伤亡事故要积极抢救伤员,()立即报告,并如实提供事故发生的情况
A.保护现场
B.带头逃离
C.书写事故报告
7、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在()mg/m3时,可以连续工作。
A.200
B.100
C.50
D.30
8、氮气,是单纯性的窒息。
周围的氧气被惰性气体替代,如果空气中氧气降低到()以下,机体组织缺氧导致死亡。
A. 21%
B. 17%
C. 19%
9、二级动火作业指()和一级动火作业规定外的所有临时性动火作业
助三级动火作业 B.临时性动火作业 C.特殊危险动火作业
10、高处坠落预防措施有:戴好安全带、脚手板固定好(翘头板固定)、穿软底防滑鞋,(
)禁止高处作业等
A. 6级风(8米/秒)
B. 4级风(6米/秒)
C. 5级风(8米/秒)
11.焦炉停止加热1小时以上,每()分钟应进行一次空气和废气换向
A80 B30 C90 D120
12.干熄后的焦碳与湿熄后的焦碳相比有()的特点。
A、块度均匀
B、强度减少
C、裂纹加大D块度增大
13.煤气检修安全措施煤气含氧量低于(),设备内不会形成爆炸气体
A 1%
B 3%
C 5%
14.回收车间可燃液体不包括()
A粗苯B硫酸铵C洗油 D焦油
15.火灾扑灭最佳时机是初起阶段,火灾后()
A 1分钟
B 3分钟
C 5分钟
1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A.危险因素
B.事故隐患
C.设备缺陷
17、风险辨识与控制策划基本步骤D=LEC法中L=()
A.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B.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时间
C.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后果
18、监火人职责为()、准备合适的灭火工具、弄湿工作区域、随时扑灭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火星、如果条件变化,决定停止工作、要会同有关人员清理现场,清除残火、完工确认。
A.阻止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区域
B.进行动火作业
C.不用在动火票上签字19、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为第()类危险源
A. 1类
B.2类
C.都不属于
20、受限作业五必须中制定(),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
A. 规章制度
B.应急方案
C.应急措施
21、使用灭火器灭火时,要对准火焰()喷射。
D.根部
A.上部
B.中部
22、操作工上下装煤车时可能导致事故的预防措施是上下车时必须紧握扶手,出现积雪结
冰时及时清扫,悬挂()。
A.安全警示牌 B.安全警示标志 C.安
全防火标志
23、金属火灾属于()类火灾。
A.A类
B. B类
C. C类
D.D类
24、当中毒者头痛、恶心、呕吐时,判定是()中毒。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25、互保人双方()、互相提示和保护,杜绝违章作业。
互保人之间发现对方的不安全行为要坚决纠正和制止;
A.督促
B.保护
C.互相监督
26.危险性指数D大于等于320时,危险程度为极高度危险,危险源级别() A.A B.B
C.C
27.危险性指数D在(),危险程度为低度危险,危险源级别D
A 20-69
B 70-159
C 160-320
D 320 以上
28.煤气主管压力低于()时。
防止空气进入引发爆炸。
A 1000MPa B 300Pa C 500Pa
29.为有效控制循环气体中可燃组分的浓度,我厂采取从干熄炉环形气道()。
人、导入氢气法B、氮气稀释法以导入空气燃烧法D导入一氧化碳
30. 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主要损害人的。
系统。
A呼吸B消化C神经
31、危险源辨识原则上由作业长(车间主任)负责,组织相关技术、管理和 _________ 以岗位为单元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
A、设备
B、技术
C、岗位职工
32、各单位、各部门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汇总,并由员工代表及技术、设备、安全等专业部门审核,批准通过后,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表》发至岗位供职工学习、落实。
A、车间领导
B、科室领导
C、主管领导
33、危险源辨识要遵循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危险源、怎么防范危险发生的基本路径,采用以为主的方法,辨识危险源,评价风险,落实控制措施,加强检查,强化风险预
警,保证风险可控。
A、生产活动
B、作业活动分析
C、规程
34、危险源辨识针对每一个________ 采取现有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制定拟定控制措施。
A、第一类危险
B、第二类危险
C、危险因素
35、危险源辨识应包含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___ 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A、相关方
B、岗位人员
C、外来人员
36、风险等级分为A、B、C、D四级,—风险等级最高,依次降低,—风险等级最低。
A、A级
B、B级
C、D级
37、风险评价的方法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包括发生危险事件的一
—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事故的可能____________ -
A、可能性
B、后果
C、状态
38、L 是__ ; E 是 ____ ; C 是 __ ;0=1*£*。
指。
A、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
B、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C、危险指数
D、事故的可能后果
39、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取值6为, 3为。
A、相当可能
B、不可能
C、不经常,但可能
40、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况(E)取值6为, 3为。
A、每周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B、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C、每月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41、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可取值________ ;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况(E)可取值________ ;事故的可能后果(C)可取值 _______ 。
A、10、6、3、1、0.5、0.2、0.1
B、100、40、15、7、3、1
C、10、6、3、2、1、0.5
42、事故的可能后果(C)取值—为数人死亡或500W后果<1000万元经济损失后果。
A、 15
B、 40
C、 100
43危险源等级判定(D)风险等级为A, DN—;危险源等级判定(D)风险等级为B,W
D<320;危险源等级判定(D)风险等级为C, —WD<160;危险源等级判定(D)风险等级为C, —WD<70;危险源等级判定D<20,不列入等级。
A、160
B、320
C、70
D、20
44、危险源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要落实到_____ 。
A、岗位员工
B、相关方
C、管理者
45、各级风险应采取相应纠正及预防控制措施,并不断实施监控,逐步消除危险源或使
其风险等级,防止风险变大。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46、厂级管理者监管区域内A级、B级风险;作业长、车间主任、班组长监管区域内A级、B级、C级、D级风险;岗位职工管控本岗位所有风险,也是制定各级隐患排查责任范围的。
A、重要依据
B、防范措施
C、控制措施
47.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即检查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否可行并落实到位,只有当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失控,才会出现隐患。
A、危险源
B、风险管控
C、危险源辨识
48、各单位、各部门每年至少应进行___ 危险源的重新辨识和风险评价;以隐患排查为手段,判定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落实情况并及时纠正,科学判定危险源等级。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49、当作业活动(作业场所、作业方式、能量物质、工艺改进、设备改造等)发生变化,新、改、扩建项目要及时进行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
A、不用
B、重新
C、评价
50、根据风险的不同等级,存在风险的作业活动列为较大危险因素作业。
A、A、B级
B、
C、D 级C、B、C 级
51、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_____ ,或其组合。
A、根源、状态或行为
B、事故隐患
C、危险因素
52、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_________ ,第二类危险源等同
于。
A、危险因素
B、事故隐患
C、能量或危险物质
53、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量、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A、危险源
B、能量或危险物质
C、危险化学品
54、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质,即事故的发生具有_____ 。
A、稳定性
B、多变性
C、不确定性
55、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表明发生了。
A、事故
B、险肇事故
C、变化
56 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种能量或危害物质,如因某种原因失去
控制,就会发生能量或危害物质违背人的意愿而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
A、能量意外释放
B、危险源
C、危险因素
57、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A、能量
B、接触
C、意外释放
58、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
A、危险因素
B、必要条件
C、前提
59、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和的组合。
A、可能性
B、后果
C、前因
60、风险管理是通过_____ 、、三个环节实现的。
A、风险评估
B、风险识别
C、风险控制
二、判断题
1、企业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书上岗,如遇特殊情况可以先上岗,后培训。
()
2、“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
3、手动报警按钮安装在走廊墙壁上,颜色为红色,上面是一个红色警铃,下面是一个方形或圆形按钮,发生火警时打碎玻璃或按下玻璃按钮,消防中心报警主机就会收到报警。
()
4、职业病的危害:容易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致残、致死危险。
()
5、使用灭火器灭火时,要对准火焰根部喷射。
()
6、在厂区进行检修作业时,必须制定检修安全预案,并填写检修工作票。
()
7、进行高处作业时,不用设立监护人。
()
8、经常进行电焊作业,且不采取保护措施,可导致职业病。
()
9、风险辨识与控制策划基本步骤D=LEC法中1=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时间C=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后果()
10、扑救火灾的方法只有隔离法、窒息法两种方法。
()
11.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
()
12.职业病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
13.带领班组人员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对本班组职工的人身安全负责是安全承诺之一()
14.有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
备。
()
15.火灾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分为A、B、C、D、E、F六类。
其中D类为气体
火灾。
()
16、吹扫、置换煤气设施内部的煤气,应该用蒸汽或氮气,吹扫过程中严禁火源
()
17、粗苯是易燃液体。
()
18、粗苯区域属于乙类生产火灾危险区()
19、动火作业时,必须设立监护人,一个监护人可以同时监护两处或两处以上动火作业
()
20、唐钢美锦岗位职业危害控制措施高温防护措施中对温度较高的岗位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个体防护措施。
()
21、有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
设备。
()
22、应急预案的定义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及其造成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23《关于调整火灾等级标准的通知》(公消[2007]234号)根据国务院493号令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对火灾等级标准调整为重大,较大,一般火灾3类()
24、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首先拿起灭火器出掉铅封,拔下保险销左手握喷管右手握压把距离上风口 5米处对准火焰根部进行扫射。
()
25、扑救火灾的方法有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
()
26.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这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
27.氮气,是单纯性的窒息。
周围的氧气被惰性气体替代,如果空气中氧气降低到10%以
下机体组织缺氧导致死亡()
28.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可适当收取
复印费用。
()
29.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本人承担()
30.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31、危险源辨识等同于隐患排查。
()
32、第二类危险源等同于事故隐患。
()
33、未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属于人的不安全因素。
()
34、员工和各级管理者应知晓岗位(责任区域)的危险源、风险和控制措施,特别是高风
险危险源。
()
35、岗位作业活动划分是危险源辨识的前提条件,危险源辨识要确定每个岗位、每项作业活动所接触的所有危险源。
岗位作业活动划分越细化,辨识的就更全面。
()
36、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
37、确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应纳入岗位规程和各级隐患排查标准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应掌握更新后的管理要求,相关责任者应全过程跟踪、检查、评价并记录管理型措施实施情况。
()
38、一旦事故发生,采取有效措施使事故得到控制,并将事故损失和事故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人员生命健康安全是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
()
39、安全管理中的“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强令冒险作业。
()
40、《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要求,必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相应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