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教案(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古文二则
第一课时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重点)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难点)
4.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文中有关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

吕蒙(178—220),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之战,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3.字音字形。

卿.(qīng)岂.(qǐ)孰.(shú)
涉.猎(shè) 遂.(suì)
4.词语解释。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人。

5.阅读课文,初步思考: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①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②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③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
②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
③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今义:更加。

)
④见往事
..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2.同桌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

否定吕蒙推托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

惊讶赞叹的语气。

)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

带有自豪的语气。

)
(二)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明确:先推托后接受。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明确: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明确:大惊——拜蒙母——结友。

5.概括情节(“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三)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明确: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明确:“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明确: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总结: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跃然纸上。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的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明确:十分惊奇的神情,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权、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感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明确:有区别。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写法探究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四、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不可不学(必要性)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论议轻松调侃
五、课外拓展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

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

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

(100字以上)
示例:我真羡慕你,成绩这么好。

现在你什么都不缺了,只需要在体育方面提高一下自己。

如果你认为自己身体不好,不能锻炼。

那我要说,越是身体不好才越需要锻炼呢。

而且,我们又不是锻炼成什么奥运冠军,只是用来强身健体罢了。

你看我现在,身体好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

你说呢?
第二课时祖逖北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

(重点)
2.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3.教育学生胸怀大志,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来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

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祖逖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进入《祖逖北伐》。

二、自主预习
1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正音。

4.齐读。

5.翻译全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第一层从“初”到“因起舞”,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

第二层从“及渡江”到“有如大江”,写祖逖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在不被朝廷重用的困难情况下仍率部渡江,并立誓收复中原。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

(二)人物分析
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明确:(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明确: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

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

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出祖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胸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

四、板书设计
祖逖北伐闻鸡起舞
劝说司马睿
中流击楫
五、课外拓展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我们应当像祖逖一样,从小立下大志,自觉培养和磨炼我们的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