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玛勒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玛勒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rhler)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强调玛勒在发展儿童心理学中,联系传统精神分析模式并结合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创立了富有特色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她从精致的临床观察出发阐述了婴儿从出生起的心理诞生过程。

她的研究围绕婴儿从诞生起与母亲的心理是融合的,直到逐渐的分离出来并达到情感客体恒定的整个前俄狄浦斯过程。

[关键字]共生分离和个体化身体意象情感客体恒定
前言
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rhler)于20世纪30年代在维也纳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师的工作,1938年她移居到美国纽约,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担任咨询师,50年代,成立了马斯特儿童中心(Masters children centre)。

她在理论上并没有与传统模式完全脱离,继承了传统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对性本能和自我的结构定义,认为自我受制于伊底,控制超我,自我的主要功能是防御玛勒试图把自己的客体理论与传统相融合,把客体关系的思想概念集中在一个人的心理诞生上。

她提出了人类心理的分离—个体化过程,认为人格是在与别人的心理融合中开始并通过逐渐分离、独立的心理过程而完成。

其分离与个体化理论能够用于解释分离的个体对于发生事件的心理内部体验和人际互动作用的过程。

玛勒重点观察了儿童3岁以前,即0到3岁时(这一时期处于弗洛伊德所界定的俄狄浦斯前期)所发生的事情对其人格发展和客体关系的影响。

分离与个体化的准备阶段
在婴儿出生到共生来临的几个星期里,婴儿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期,力比多分布呈现最初原始的状态,婴儿在一个封闭单一的全能的幻想力自给自足正常的自闭期和共生期是两个未分化的早期时期,前者无客体后者是前客体时期,两个阶段发生在未分离之前,即在个体化和分离之前,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自我已经产生了。

两者也是正常分离和个体化的先决条件。

1、正常的自闭期。

正常的自闭期作为后胎儿期即子宫外生活生理成长的巩固,促使了胎儿的体内平衡。

婴儿在这个时期所有重要的体系发生能力都投注给母亲。

这个模糊的双重实体形成原始的土壤。

个体化和分离过程是一个稳定增
长的意识到自身以及与他人自身起源一致、客体关系外界现实的认识。

在自闭期婴儿发展的任务是为了能适应子宫外的生活,通过起支配作用的生理机制获得体内平衡和器官平衡。

新生儿具备一定的反射机制,如吮吸、握、抓,依附等。

弗洛伊德认为的当婴儿把头转向乳房是受“快乐动机”的支配以获得先前获得过的愉悦感。

新生儿对外界具有原始的自主性,而这些原始的自主性机制遵守中央神经系统的组织,对任何超过感觉阈限的刺激给予反应,是全域的、扩散的、是胎儿生活的延续,其各种器官功能都是交互作用的。

同时,婴儿也具备一种短暂的、警觉的机制对刺激发出反应,这一机制使婴儿的自闭期与其它阶段保持一致。

2、共生的开始。

共生是一个比喻,不同于生物学的共生,它不是真正意义上两种不同物种的独立个体之间的互惠的利益关系,它表示一种与母亲的未分离的融合。

其中,“我”(I)与“非我”(not I)还未分离,内外逐渐被感觉为不同,任何产生于内外的不愉快的知觉被投射为超出了共生边界。

在未分离的“自我——伊底”中的原始能量的基质里似乎包含了一个未分离的力比多和攻击力的混合体,共生轨道的力比多投注取代了新生儿本能的刺激保护,保护基本自我免予受到不特定的压力或创伤。

共生的根本特征是幻想与母亲的表征万能的心身融合,尤其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共享边界的幻想。

新生儿的觉醒生活总是围绕着它持续尝试获得体内平衡感而展开。

3、正常的共生期。

一旦婴儿逐渐意识到知觉,以及开始对外界刺激进行情感投注,就标志着正常的共生期开始了。

婴儿意识到刺激来自外界,但是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起源何处。

此时婴儿开始形成“记忆岛”,但是还没有内外自身与他人的区别。

婴儿逐渐提高对现实的投注,尤其是对母亲,这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心理发展。

婴儿能够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应答。

比如能辨别出光和饥饿。

假定婴儿没有辨别不同刺激和他人的观念和图式,他对于被重点投注的客体的内部经验是模糊的,此时母亲就是部分的客体。

爱的客体意象以及身体意象和心理自身来自不断增加的快乐、悲伤体验、情感经验的记忆痕迹以及与之相联的感觉。

一旦获得心身的平衡就会产生最原始的分离。

首先依靠母亲与婴儿的特定关系、依赖于相互作用的模式、相互暗示的行为辨别以及婴儿早期适应模式、它对好的抱持行为的接受能力。

通过各种抱持行为,大量的观察发现,母乳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对母婴的关系却不是必须的。

比如一个母亲很自愿用母乳喂养但是仅仅为了方便在哺乳时手并不抱持婴儿,婴儿的体验为不愉快。

如果母亲不用母乳喂养,但是在孩子进食时会抱着孩子微笑并与他说话,即使孩子躺在床上母亲都要用手搂住他,他的孩子就会十分满足,并用不确定,然后确定的微笑回答。

分离与个体化
一、分离和身体意象的发展
婴儿到了4、5个月大的时候,即共生期的高峰期,婴儿的行为表现似乎都表明了到了分离个体化的第一个子阶段称为分离子阶段。

期间婴儿已经熟悉了作为其共生伙伴的母亲,通过不确定的社会性的微笑,并逐渐发展为社会性的微笑回应,作为一个信号,确立了母亲与婴儿之间的纽带关系。

弗洛伊德强调内部知觉比外部知觉更加重要也更必要,紧张与放松状态的交替能有助于形成身体意识的核心。

诞生过程是分离意识准备的重要的第一步,对于婴儿身体表面的压力或者刺激,尤其是发生在有压力或者温度变换的环境中时,婴儿从子宫内生活转换到子宫外生活,这个过程中婴儿的内部模式逐渐开始了形成身体意象的“核心”。

大概六个月时,分离个体的暂时性试验活动开始,婴儿拉母亲的头发、耳朵、或者鼻子,把食物送到母亲嘴边,并与母亲拉开距离以为了更好的看清楚母亲。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表示婴儿开始与母亲分离。

从婴儿12到13个月大的这个时期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分离和个体化的内部心理发展轨迹是两个绞缠、有时不成比例的发展的轨迹。

一条是个体化的轨迹,内部心理自主性、知觉、记忆、认知现实测试的发展,另一条是分离的内部发展轨迹,延循着分离、距离、边界形成、与母亲脱离。

所有这些结构最终形成内化的自身表征,与内化的客体表征区别开来。

可以通过无数的细致的变化,观察到个体分离的现象,最佳的情况是意识到身体与母亲的分离并伴随着独立自主性功能的发展,包括认知、知觉、记忆、现实测试。

这些功能都是为个体化服务的。

这两种轨迹的发展、推行和逐渐融合通过观察母婴来回之间的运动所得。

包括他们之间的交互运动、情感、手势、言语等。

二、实践。

1、实践早期:实践和分离子阶段是重叠的,分为实践早期和实践期,早期婴儿表现为握、抓等,实践期包括自由的直立运动和爬。

婴儿自身意识到分离与个体化要经历三个相关的可辨别的发展阶段:身体与母亲分离;与母亲建立特定关系;与母亲相接近的自主性自我机制的发展和功能获得。

这些发展使婴儿能从对母亲的兴趣上顺利地转移到非生物的对象上,这些物体是由母亲提供的,包括毛毯、纸、玩具等,婴儿用眼睛、或者通过手和嘴巴来探索它们的气味、质地,这些东西就会成为共渡性客体,然而,在这样的分离期,婴儿对外界的吸收的大部分兴趣依然是以母亲为客体对象为主。

2、实践期:实践期的婴儿把大部分力比多投注到自身的自主性功能和扩展到现实的探索中去。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婴儿开始兴高采烈地投入到自主性功能的实践中,尤其是自动力,从而疏远了母亲。

随着婴儿运动机制的日渐成熟,与母亲的距离原来越远,他投入到自己的活动中而忘记了母亲的存在,当然他还是会回到母亲处,表现出与母亲的接近。

运动知觉赋予婴儿最大的财富就是与世界的爱的联系的开始,即在个体化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他的直立行走很大的改观了他曾经有限的视野。

从10、12个月到16、18个月这个六个月时间里,婴儿的世界象一个迷宫,力比多投注迅速增长,自主性、自我功能也快速成长,婴儿陶醉于自己的世界里,自恋到达顶峰,能平稳过渡到分离个体化的学步儿童能寻找自恋以安慰失去客体时的痛苦,他专注于自己掌握的技能并运用其实践,他为自己所获得的能力、发现更广大的世界而欣喜,联系自我机制并能与母亲分离而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