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长短排序》小班数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长短排序》小班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班数学教材第二章《比较与排序》第三节“按长短排序”。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够按照物体的长短进行排序。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长和短的概念,能够区分长和短。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按照长短对物体进行排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长和短的概念,以及按长短排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尺子、长短线、教具图片等。
2. 学具:学生用尺子、长短线、练习纸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故事《小猴子比尾巴》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猴子们的尾巴长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
(1)教师展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线段,它们有什么不同?”
3. 例题讲解
(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将线段按长短排序。
(2)教师讲解解题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按长短排序的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如:按高矮排序、按大小排序等。
六、板书设计
1. 《按长短排序》
2. 内容:
(1)长和短的概念
(2)按长短排序的方法
(3)实践情景引入:小猴子比尾巴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请将下列线段按长短排序:______。
(2)生活中有哪些按长短排序的例子?请举例说明。
2. 答案:
(1)线段排序: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
(2)例子:如铅笔、尺子、书本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按长短排序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排序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其他类型的排序练习,如按大小、高低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的故事选择与呈现方式。
2. 教师在例题讲解中的引导方法和解题技巧的传授。
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教师的巡回指导。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类型和答案的开放性。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
故事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猴子比尾巴》作为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长度比较的兴趣。
在呈现方式上,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将故事情境展现得栩栩如生,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例题讲解
1. 引导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线段之间的长短关系,而非直接告诉答案。
2. 解题技巧: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以及如何通过目测快速判断长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随堂练习
1. 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排序的方法。
2.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误区或难题。
3. 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及时解答,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
进度。
四、作业设计
作业题目应既包括基础题,又涵盖开放性问题,如生活中的排序
实例。
答案的开放性能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教师可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如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
品并进行排序,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故事时,语调应富有变化,充满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讲解知识点时,语速宜适中,语气坚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约5分钟,确保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约15分钟,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
3. 随堂练习约10分钟,关注学生的个别指导。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2.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
习状态。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实践情景引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 课堂提问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不足
1. 时间分配上,部分环节稍显紧张,如随堂练习时间不够充足。
2. 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需关注个别学生的需求。
三、改进措施
1. 调整时间分配,增加随堂练习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练习。
2. 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课
堂讨论。
3. 加强课后反思,针对教学不足之处,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