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剖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剖析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剖析
(一)学生的数学阅读状况令人堪忧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才发现我们的学生数学的阅读几乎为“零”,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1、学生阅读面窄。
我对所教两个班学生订数学课外阅读实行统计只有两位同学订《快乐数学》一位同学订《小学生数学报》,而在阅读过的数学书籍中相关解题的、相关奥数方面的占了约95%,除去这部分很明显的应试的功利性的阅读外,其他的那种自觉的一般意义的数学阅读几乎为“零”。
2、期中、期末练习卷中阅读理解失分率高。
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期中或期末练习中的新亮点,有的文字简直可媲美一篇小作文,有的图文并茂,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水平。很多学生对此类题感到难以下手,因为看了题目搞不懂是什么意思,这是数学阅读水平差导致的;再看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阅读水平的调查。我对四年级的数学期末考试卷失分情况实行了统计,学生阅读理解方面造成的错误约占65%。
这些现象都说明孩子的数学阅读水平不容乐观。数学阅读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二)数学阅读的独特性
数学阅读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
1、语言抽象性与内涵丰富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相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性与思维严谨性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表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所以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水平,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实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规律时,他必须
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另外,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阅读也需要学生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数学观点,掌握数学方法,提升自己在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数学语言和信息交流方面的数学素质。
所以,数学的阅读需要比一般阅读更细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1、数学的阅读需要细致。
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正如学生所说,数学的阅读“费脑子”,它不能象语文阅读那样能够一目十行,只重情节,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所以它更需要细致耐心的支持。
2、.数学的阅读需要引导。
因为学生对数学阅读的了解有偏颇,平时接触到的数学读物又较少,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能够通过推荐书目、督促阅读、检测效果、交流心得、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亲近数学,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心向;通过阅读拓宽视野,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通过阅读开掘智能,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
(三)归因分析
1、新教材带来的难言之痛。
作者在教学中,课堂上经常会提问一些数学概念、数学法则与性质,结果往往是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表述不到位,包括班里的数学尖子生。这种情况在其他同行所教的班里也存有。作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新教材中的大量留白,教材结构不在是封闭的;计算法则都不是以条文的形式出现;应用题教学不再作为独立的章节出现,而是以“用数学”的方式“模糊”出现,缺乏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和深化;练习和例题的跨度过大,跳跃性很强,配套的习题量不足。这样一来教师对课本的注重度的降低,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数学书被教师遗忘了,被学生遗忘了。所以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印象不深,时间一长容易忘记,这样也就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水平和习惯。
2、家长理解的误区
作者和孩子交流中了解,当前学生接触到的或者说家长为他们购买的数学书籍几乎全是习题式的,属于读了、做了就能立竿见影提升成绩的那类,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孩子们遨游在茫茫的题海中,基本没有接触到那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数学读物,所以孩子把家长给他们的那些习题认为就是数学阅读。
3、教师的引导不力
在作者所观察到的仅有几次数学阅读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
上,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效果,数学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阅读指导,陷入了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境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越来越信息化、数学化,学生不具备数学阅读水平是不行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并适当增加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料、趣味数学问题、探索思考、等目的都是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低,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就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也时常发生困难与错误。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数学教学、数学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引导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习惯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