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揭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下·河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平地说,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
今日之聪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地推销自己,力图卖个好价钱。
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的小说跃居杨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
剧,闹得沸沸扬扬。
在这一片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
”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
广告造就不了文豪。
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施的大肚子呢?种种热闹一时的吹捧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
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
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人。
(),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歌唱者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
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侃侃而谈大张旗鼓不堪入目先声夺人
B . 侃侃而谈兴师动众俗不可耐先发制人
C . 夸夸其谈兴师动众不堪入目先发制人
D . 夸夸其谈大张旗鼓俗不可耐先声夺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B . 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C . 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D . 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
B . 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虽然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
C . 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的人却懂得沉默的价值
D . 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这种人懂得沉默的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
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
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
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
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
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
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
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B .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C . 文言在现代社会中,并非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而是已经死亡。
D . 文言的学习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 . 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C . 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运用。
D .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可以彻底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3)根据文意,下列论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而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文言已经死亡,毫无生命力。
B . 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C .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文,循序渐进,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
D . 因为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所以文言无法跨越时间、空间,不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3. (9分) (2019高一下·思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省级统筹为主。
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
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材料二:
材料三:
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
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
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文体设施等。
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扶持引导政策。
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材料四:
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
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
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前实行的省级统筹为主的养老保险,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B . 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C . 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至205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D . 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警示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必须及早拿出相应对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
B . 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C . 社区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服务,使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也不出街道。
D . 老年文艺事业应该成为养老事业的组成部分,只要让老年人欣赏老年文艺作品,就能使他们升华情感、完善道德。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4. (12分) (2019高一上·四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
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
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
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
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
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母亲为了治愈“我”的腿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希冀万一的可能出现。
B .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这一句表明老太太们从不提及母亲,“从不提”是因为怕“我”伤心,这次“提”是因为她们担心“我”忘了母亲。
C .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
悲伤也成享受。
”这两句写“我”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
D . 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母爱却恒在。
(2)同样是谈到“我”在作文竞赛中得第一的事,为什么母亲两次的反应完全不同?
(3)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海安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北宋·苏洵《名二子说》)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2)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________;苏辙,字________。
(3)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轼”“辙”,分别有什么用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攀龙
白羽②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②白羽:羽书,又名羽檄。
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B . 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 . 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
D . 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句"征人"看月相照应。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2020·泰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无以至千里。
(《劝学》孟子)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
(《离骚》屈原)
(3) 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庄子)
(4)总角之宴,________。
(《诗经。
氓》)
(5) ________,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范仲淹)
(6)北定中原,________,攘除奸凶。
(《出师表》诸葛亮)
(7)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________。
(《荀子》)
(8) 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6高二上·蕲春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
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
莫扬手,不要试图体罚孩子,要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
莫伸手,①________ ,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②________。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③________。
9. (5分)请根据对话内容,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一则启事(只写正文,60字左右)。
下面是校文学社社长正浩和编辑诗瑶的对话。
正浩:诗瑶,陈平告诉我,我们文学社刊物《春芽》第三期有一个错误。
诗瑶:什么错误?
正浩:在“最美人物”栏目里,我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写错了。
诗瑶:啊?把谁的名字写错啦?
正浩:就是那位园艺师傅方刚,写成万刚了。
诗瑶:哎呀,太粗心了。
正浩:我们要在第四期中刊登一则启事,更正错误,还要表示歉意。
诗瑶:好的。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三下·辽源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
”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
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
“C 位”指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
面对C位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答案:2-1、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
解析:
答案:3-1、答案:3-2、答案:3-3、
考点:
解析:
答案:4-1、答案:4-2、
答案:4-3、
考点: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考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答案:6-1、
答案:6-2、
考点:
解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答案:7-5、
答案:7-6、
答案:7-7、
答案:7-8、
考点:
解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答案:8-1、
考点:
解析:
答案:9-1、
考点:
解析: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0-1、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