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
[1] 这首诗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2]
与夏十二1登岳阳楼2
楼观岳阳3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4,天上接行杯5。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6。
[1]
作品注释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作品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2]
创作背景
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3]
作品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
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
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
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
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
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
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
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
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
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
“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
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
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
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
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
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
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
《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
”《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
”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3]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4]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这首词为陆游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
词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发理想破灭之慨。
词中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
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②,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③望似水。
想关河④: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⑤寒灯里,漏⑥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⑦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⑧,心未死!
词句注释
①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
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
陆
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
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
②雪晓:下雪的早晨。
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
清笳,清凉的胡笳声。
③无声:古代夜行军,令士卒口中衔枚,故无声。
句意是说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
④关河:关塞、河防。
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上。
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青海际,青海湖边。
这两处都是古代边防重地。
⑤睡觉:睡醒。
⑥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
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⑦“自许”句:是说自信能在万里之外立功封侯。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⑧鬓残:喻衰老。
[1]
白话译文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
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
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
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
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
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2]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陆游怀着强烈的失落感,离开南郑前线,永远告别了“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的战斗生活,到后方成都去就任闲职,心中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
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
此词约作于此后这一时期的成都。
[3]
作品赏析
内容鉴赏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
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
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
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
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
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
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
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
“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
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4]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
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5]
名家点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词人。
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8]
潮州歌其六公元一二七六年春天,元兵在伯颜的率领下,向南京城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进逼。
那里的小皇帝还不满六岁,由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作主派大臣向伯颜投降。
伯颜进驻湖州(现在属浙江省),派人到临安受降,然后把小皇帝等等俘虏到北方去。
作者也在俘虏之中,一同北去。
《湖州歌》共九十八首,写的就是被俘虏之后的见闻和感触。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释
(1)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地区,简称燕云,燕山后为元都城所在。
此处泛指北方。
(2)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
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3)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翻译
举目北望,燕地的上空白云渺渺,望不到尽头,低头俯视,江水浩浩,永不停歇地向东流去,就像我悠悠不尽的愁思。
夕阳西下,一片寒鸦飞过,越飞越远,飞到视线之外,极目四望,故园神州在何处?
作者
汪元量,字大有,南宋诗人,别号水云,钱塘(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
他原来是南宋宫廷里的琴师,公元一二七六年,元军进入临安,(现在流浪生活杭州市),宋恭帝赵显和太后等被服北去,他也随行,亲身体验了亡国的痛苦,写了很多沉痛的纪实诗篇。
他留在燕京(现在北京市)的时间很久,文天祥被囚禁时,常到监牢里去探望慰问,两个人唱和了不少诗,变成很好的朋友。
他的诗,情绪悲凉,风格朴素。
作品有《湖山类稿》、《水云集》,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历史, 感慨深沉,悲凉凄恻,被誉为“宋亡之诗史”。
后来出家做了道士,公元一三一五年还在世。
背景
公元一二七六年春天,元兵在伯颜的率领下,向南京城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进逼。
那里的小皇帝还不满六岁,由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作主派大臣向伯颜投降。
伯颜进驻湖州(现在属浙江省),派人到临安受降,然后把小皇帝等等俘虏到北方去。
作者也在俘虏之中,一同北去。
《湖州歌》共九十八首,写的就是被俘虏之后的见闻和感触。
译诗: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
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
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
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
“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
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
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
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
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
“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
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
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
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
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
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
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
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
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
“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
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
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
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
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
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
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
”从此诗可见一斑。
(1)“望”字在诗中有何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
这是两首秋景诗。
第一首诗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图画,并经过诗人的艺术剪裁和点染,把在秋风乍起、日已偏西时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组成的画意与诗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第二首诗写秋日雨景,通过秋声楚雨,阶前梧叶,构成秋雨图画。
全诗字字皆秋色,句句皆秋色,吟之身寒,且融入“倚恨”、“哀吟”等主观情绪,愁恨袅淡,一咏三叹。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⑴
其一
两竿落日溪桥上⑵,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⑶,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释译文
⑴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
⑵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⑶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
白话译文
其一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作品鉴赏
第一首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
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
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
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
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
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
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
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
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
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
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
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晚唐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后人谓之小杜,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7]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③中。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今属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在朝中做过秘书监、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等官,由于刚直敢言,被贬做一些地方官。
•其中在永州零陵做县丞时结识了抗金名将张浚,思想上受到极大影响。
绍熙元年(1190)辞官回家,闲居乡里,对韩托宙弄权,十分忧愤,后积疾而死。
在中国文学史上,他和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并且彼此是好朋友。
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最大特点是新鲜活泼、轻巧俏皮,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景色,赋予新意,十分惹人喜爱。
他是一位绝句能手,也是一位多产作家。
他作诗20000多首,只有一千多首传下来。
|[1]
赏析
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
在移情于景时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
诗的三、四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喜悦之情。
用小荷的情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
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
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
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注释
①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指微风吹来,草被风吹过的可爱景象. 侬——第一人称代词,我。
多见于古诗文②披襟--敞开衣襟。
拦得--挡住,承受。
③碧伞-比喻指荷叶。
大意
(1)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
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
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
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
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
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诗人不禁感叹道。
(2)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
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
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
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
《丹阳送韦参军》是唐朝诗人严维所创作的七言绝句,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作,诗人通过描述送别友人途中所见所闻,抒写诗人与友人离别前后的真挚感情。
丹阳1送韦参军2(唐·严维)丹阳郭3里送行舟4,一别5心知两地秋。
日晚6江7南望江北,寒鸦8飞尽水悠悠9。
作品注释
参军:古代官名。
丹阳:地名。
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1] 郭:古代在城外围环城而筑的一道城墙。
行舟:表示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别:离别。
日晚:日暮,此处暗示思念时间之久。
[5] 江:长江。
寒鸦:也叫慈乌,体型较小,背部为黑色。
[3] 悠悠:长久遥远。
[2]
白话译文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7]
作品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名作,造语清丽流畅,诠释诗人对友人的一种真挚感情。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1] 严维(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
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
唐
玄宗天宝(742—756)中,曾赴京应试,不第。
肃宗至德二年,以“辞藻宏丽”进士及第。
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
时年已四十余。
后历秘书郎。
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
迁余姚令。
终右补阙。
官终秘书郎。
工诗,与当时名辈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
章八元、僧灵澈求学,均有名于世。
大历中,曾与郑概、裴冕、徐嶷、王纲等宴于园宅,联句赋诗,世称浙东唱和。
《唐才子传》称其“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
诗以送别赠酬居多,《酬刘员外见寄》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向称名句;七绝《丹阳送韦参军》亦为名作。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严维诗》1卷,《全唐诗》收其诗64首,集为1卷
《暮春浐水送别》是唐代诗人韩琮创作的一首七绝。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季节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现了浓重的沧桑之感和凄凉的年命之悲。
这种衰飒情调,是中唐日趋没落的政治形势的反映。
[1] 暮春浐水送别1
绿暗红稀出凤城2,暮云楼阁古今情3。
行人莫听宫前水4,流尽年光是此声5。
[2]
词句注释
浐水:亦称为产水,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号为关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汇合后流经当时的大明宫前,再北流入渭水。
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
凤城:指京城长安。
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
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
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指浐水。
年光:年华;岁月。
南朝陈徐陵《答李颙之书》:“年光遒尽,触目崩心,扶心含毫,诸不申具。
”
白话译文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
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4]
创作背景
编辑这首诗大约写于韩琮在朝任中书舍人时期。
[1]
作品鉴赏
送别,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良多,在不断求真、求情、求意的过程中常作常新的题材,就送别诗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既有洒脱旷达之作,亦不乏深情绵邈之歌,但多针对一时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
韩琮此诗别具一格之处正在于其独具匠心,断然避开古已有之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从所有离愁别恨中提炼出送别时的共有情态。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紧扣诗题“暮春”二字。
鹅黄明丽、远有近无的嫩绿,只属于东风轻拂中万木复苏的早春,晚春风光,便是诗人在红绿色调鲜明对比中拈出的“暗”和“稀”。
两词一方面如实描画了诗人眼中的景物:时序推移,草木的绿意在渐浓的春气里变深变暗,繁花满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即使不曾“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时节一幕幕上演。
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数量的孤单,来映衬送别之际主客同有的惆怅之情。
“暮云楼阁古今情”,送别,本就暗生愁绪,更何况是在最易触痛感伤的黄昏。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此时此刻,在这繁华至极的帝都,无数高楼画阁沐浴在落霞暮云之中,眼前景不经意间勾起了诗人无穷无尽的心中情。
于是,契阔别离之情、壮志未酬之情、感怀伤时之情……跳跃着,翻滚着,一齐涌上心头,再融入生命体验中不可排遣的沧桑感,一时间,诗人恍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让古往今来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鸣,似乎从中获得了一种可以超越时光的永恒。
这大概就是韩琮所言的“古今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