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问题意识在科研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论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
院(系):研究生学院
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生姓名:张三
学号: XXXXXXX
导师:
2012年11月2日
摘要: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 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可见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链接情意活动的指南针,是攀登创新高峰的垫脚石。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历史使命。
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前提条件,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着手。
关键字:问题意识;科学研究;研究生
正文:
一、引言
学习过程如果没有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那么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也在更高境界上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越来越把教师的上课所讲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缺乏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被动的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
缺乏问题意识正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逐渐凸显的问题。
二、什么是问题意识
在定义问题意识时,国内趋向于把“问题”与“意识”进行组合来得出“问题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即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动地自觉地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
何谓“问题意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找到的参考定义中,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有两个:
1、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
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
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意识呢?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知问题意识是一种有意识的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本质就是一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意识在科研中的作用
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求对已有知识的深入理解,更是要求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
不管是学习已有的知识,还是实现创新,这都要求我们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问题意识促进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学习最大区别在于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但这并不代表研究生不学习课本上的已有知识,相反我们更应该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站在前人的肩上”实现飞跃。
要做到这一点,必然少不了问题意识。
我们带着批判的思维进行学习,在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权威说的不一点全对,说对的也不一定精确。
要敢于质疑权威,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只有这样,我们对现有知识的学习才有可能更深入透彻。
问题意识促进科研与所学知识的融合。
独立进行研究毫无疑问是研究生的本质工作。
我们的研究往往是以前没有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一个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人,不管这个人有多聪明都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
换句话说,我们的研究就是在科研中运用知识,创新知识。
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向来都充满荆棘。
要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更是要求问题意识,在实践中怀
疑,在怀疑中学习,这样,问题意识会加快、加深知识和科研的融合,实现更有效的科研。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重要性早已引起
人们的注意。
培根是实验科学的鼻祖, 他说,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 必将以问题告终, 如果从问题开始, 则将以肯定结果。
培根的成功就是他抓住了那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 在更高的境界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
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o 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将这种观点深入教学领域。
布鲁纳提倡让学生自己思考课题, 建立假说, 并且创造性地解决课题; 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 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强调教学一定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因此, 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来说, 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 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知识信息量及思维方法是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的基础, 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支
撑点。
人们思维结构的进化和完善程度同知识的质量有密切的联系? 。
学生
如果有问题意识, 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
动。
这时, 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
经验起重要作用, 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
展的过程, 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 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
另一
方面, 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 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注意之中大大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
量。
而当思维材料零散、不系统或者主要的和次要的、真实的和虚伪的、本质的和现象的信息混杂在一起时, 学生要把它们按某种联系系统化、有序化, 变成人
们所需要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 就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加以组织和整合。
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 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 又从已知走向新的
未知,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科学境界迈进, 学生的知识量、认知结构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 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个性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
其基本特征包括个性的主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等。
个性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 即在主客互动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整体性、创造性与自主性。
个性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 必须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
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是发展中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一切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 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 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 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以往的
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大多强化学生“执行任务”的行为, 尤其强调严格的管束和严明的课堂纪律。
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尽管也注重问题引路、以疑激趣, 但
课堂语言交往行为相当程度上存在对象上的选择性,教师对课堂参与机会的控制一方面造成被动的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还造成不同程度的“阶层分化”,
教室里存在着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这样, 学生是难以形成独立的个性
的。
因此, 改革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环节。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尤其是创造力。
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
在试图精
确地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 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
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这样, 在“做中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
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的。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强调: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
”事实上,至今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只注重传授知识, 及对现成知识的理解, 并且几乎要求全体学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 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强加在学生身上, 从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的激发, 这势必扼杀了创造力的萌芽。
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所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创造的起点, 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 克服一切困难, 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四、如何在科研中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
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
面对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第一类情况是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
第二类情况是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
针对第一类型,激发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研究环境和气氛,在科研的路上,我们虽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并不是指我们只能一个人上路,在遇到问题时多跟别人交流,而不是闷在心里,既能加强同学之间的理解,又能创造一个较为轻松的研究氛围,而且听取别人的意见,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视角注意到自己所不能发觉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经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类型相对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但仍然有问题意识的情况,则表现的问题意识的缺失,需要培养,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建议可以从小问题开始,当学生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并能够顺利解决时,学生往往能够从中得到一种解决问题后的快感、满足感,这种感觉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也有更好地办法去解决上述的问题,但我们要知道,只有去做才有改进可能,不做则必定不能有所进步,而问题意识对于一个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又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巩固问题意识是现在当代学生不得不立刻着手的问题。
五、总结
问题意识即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学习和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这里的问题并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记忆性问题,而是实际问题。
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学会从社会现实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概括、归纳资料和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辩与批判性反思能力,能对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不足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
在大力提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今天,对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加迫切和需要。
对于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研究生本人的努力和导师的督促,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必将得到加强和提高。
最后,感谢贺老师一个学期的悉心指导,文章尚有不足,还望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施一公,饶毅.中国的科研环境[J],《科学》杂志社论,2010.9.8
[3]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1.06.29
[4]冯必扬.学术研究应有“问题意识”,新华日报,2001.9.23
[5]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年第十期
[6]白芳.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极其现实意义,宜宾学院学报,2011.07
[7]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长江日报,2007.06.28
[8]波普尔著,李正本.走向进化的知识论[M],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9]唐孝威.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张伟刚.科研方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