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狂人李贽(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明狂人李贽(四)
万历十六年(1588年)《初潭集》刊刻完成,万历十八年(1590年)《焚书》问世,这两本书因为尖锐地批评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了如耿定向这样信奉儒学的达官显贵排挤,1599年《藏书》问世,他的境况更差,以至于他居住的芝佛院都被当地的无赖一把火烧成平地。
贫困交加、体弱多病的李贽,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北京的马经纶接到了通州居住,在通州,他整天与马经纶一起研究《易经》,并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易因》。
万历三十年(1602年),有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李贽,说他妖言惑众、倡导乱世,万历皇帝接受了张问达的弹劾,锦衣卫赶到通州马经纶家抓人。
听说锦衣卫来了,李贽让人抬来门板,因为他病弱的身子只有被抬着走路,他强撑着爬起来走到门板前倒下。
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冲到马经纶家,看到李贽的样子,他们也呆住了,只好将李贽放到门板上抬到锦衣卫大狱。
马经纶确实是够朋友的人,他要跟着李贽一起进城为李贽辩冤,尽管李贽一再拒绝,毕竟马经纶还有老父需要堂前尽孝,可马经纶顾不了这些,他一路陪着李贽进京。
在狱中,马经纶还想多方营救李贽,到处求人为李贽伸冤,可惜万历皇帝已经批示:“李贽敢猖(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
其书籍已刊未刊者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不许存留。
如有徒党曲庇私藏,该科及各有司访参奏束并治罪。
”
三月十六日,李贽自杀身亡后,马经纶将李贽的遗骸葬于通县北门外迎福寺侧。
一代狂人走了,假如他在生前不是足够的狂妄,他会像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一样,在不经意之间就被历史黄沙给盖掉了。
因为他的特立独行,后世人对他留下了很多评论,这些评论中有褒有贬、有赞有否,赞他的人,简直把他说成了圣人,批评他的人也是言之凿凿。
1、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思想家。
包括黄仁宇先生在内,有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思想是自相矛盾的。
他天生就是反权威、反儒释道的先锋,
可他40岁之后开始沉迷心学,成为王阳明创立心学的分支泰州学派的弟子,王阳明的心学属于儒学的分支。
50多岁的时候,李贽开始学习禅学,虽然他的剃度是为了躲避俗世的纷扰,可他研习佛学是实实在在的。
尤其比较典型的是,他会给各种身份的人授课,这也是在印证孔子的“有教无类”。
2、他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
虽然他写过《藏书》和《史纲评要》,可他的历史知识体系架构不是自己的,仅仅是将现成的历史知识做了一个简单的码放和重新排序,他没有系统地历史知识体系,他点评的历史人物,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上的认定,而不是经过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得出的结果。
因此,他研究的和倡导的思想和观念,很难在历史上得以存续,因为,他没有创造出成熟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他甚至没有他强烈批判的任何一个人取得的思想贡献大。
3、他的作为仅限于思想,不具备任何行动的基础。
在《焚书》中,他借《水浒》,发泄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可如何拯黎民于水火,如何将他的利益主张应用在救国救民的实践中,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
说明李贽并非要推翻封建统治,而是要维护它,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没有超出地主阶级思想与时代的限制,也不可能违背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李贽身上萌发的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仅仅是灵光咋现,根本算不上是资本主义的种子。
4、他的作品有思想性,但是缺乏文学性。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从他留下来的诗文看,他不算是有才气的文人,在此举出几首他的存世诗歌为证:
《独坐》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云中僧舍芍药(其二)》
笑时倾城倾国,愁时倚树凭阑。
尔但一开两朵,我来万水千山。
《入山得焦弱侯书有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人聊自遣,此语总非真。
学问多奇字,观书少斫轮。
何时策杖屦,共醉秣陵春?
此外还有一些,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在诗词作为文人门面的时代,这样的作品真的不太给李贽长脸。
也许他的诗才真的没有放在文学上。
万历皇帝将李贽收监的时候,他对李贽的处罚原本不是要杀他,而是将他押解回家乡,由族人看管。
估计这是李贽宁死也不愿意回家乡的原因,自从出来为官后,他只回过家乡两次。
即使在他们离开黄安时,他的夫人一再要求回家乡,他也不愿意回去,因为他不敢或者说不愿回去,因为,家乡还有一群族人在等着他回去“振兴”李氏门庭,这是氏族社会的一个传统。
在他姚安知府任期结束辞官的时候,家乡有数十人来黄安规劝,希望他为家族利益也得为官一方,可惜李贽让他们失望了。
族人没有因为李贽的顽固而放弃,他们因为李贽没有成年的儿子,便将族中一个男孩“过继”给他当儿子,以便延续李贽的香火,这个决定成为李贽心里永远的痛,以至于他的遗言中有一条,永远不要让他的“继子”知道他的死讯。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
《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